6.天下定于一 归于仁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者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惠王儿子,在位22年,谥襄。恶乎定:恶(wū)乎,加重疑问句,怎样,如何,孟子语境中比较常用。整句的意思是:列国纷争,天下如何才能安定下来。定于一:东汉赵歧《孟子注疏》云,孟子谓仁政为一,安定天下必依于仁,施仁政,行仁义,布政施教于天下。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多数学者把“定于一”注译成“统一才会安定”,不是孟子本意。与:从,服从、跟随、归顺的意思。人牧:管理领导百姓的人,指君主。由:通犹,犹如。

【译文】孟子见了梁襄王,出门后对人说:“看起来他不像个国君,和他近处也看不出他的威严。突然他问我:‘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定于一,君王依于仁,施仁政,行仁义,布政施教于天下,天下可定。’”

“他又问:‘哪个能这样呢?’”

“我又回答他:‘爱民止杀的国君能这样。’”

他又问:‘这样的国君有谁能归顺跟随呢?’

“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人不愿意跟随、归顺这样的国君。王,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吧?七、八月的时候遇旱灾,禾苗就干枯了。如果这时候,天上兴云,下起大雨,干枯的禾苗又蓬勃茂盛地生长起来。像这样的话,雨水充沛禾苗蓬勃生长之势谁能阻挡呢?如今天下的君王,没有一个不好战嗜杀,如果有一位君王能爱民止杀,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来解救了。真像这样,老百姓跟随归服他,就会犹如河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的势头谁能够阻挡得住呢?’”

【解读】爱民是仁政之本。文王视民如伤,爱民恤民,以百里之国而王天下,是孔孟心中的典范。

孔夫子旗帜鲜明地说过:“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是孔子针对季康子问政“杀无道”而说的。(见《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在解读孟子与梁襄王这段对话时说:“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如此之谓也。”赵歧点出了这一章的主旨。

仁政在爱民,发政施仁,天下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