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基础年度发展报告(2021年)
- 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等编著
- 13字
- 2022-11-11 17:58:43
二、产业基础的内涵与范畴
1.产业基础的概念
1)基本内涵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明确指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而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四基”与整机企业协同发展是主要目标。可见,提出“工业强基”的主要背景是我国对于制造业核心科技的掌握程度低,对工业发达国家高端基础产品的依赖度高,在某些领域受制于国外实行的技术封锁。为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保障制造业产业链安全,提高工业基础能力迫在眉睫。当时的“工业基础”是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为主要内涵。随着近几年中美矛盾加剧,我国对工业短板的重视和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业基础”的内涵有所扩大,“工业基础软件”作为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成为又一发展重点,加入工业基础软件后,“四基”扩展成为“五基”。此后,为了更明确地评价工业领域不同行业的基础能力,“产业基础”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工业制造业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而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基,是位于最底层的支撑架构和生产资料等。因此,广义的“产业基础”是指为产业发展起支撑性作用的所有基本要素,包括基础产品和技术、基础教育、基础创新体系、基础政策措施等。
在现代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作为支撑,第三产业的繁荣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同时第二产业可以为第一产业提供生产工具,扩大经济规模,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如果说第一产业主要面向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三产业是现代化设备所必需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则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要构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从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的社会进程中,无法跨越第二产业而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文明离不开各类工业基础设施,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各类工业制品。因此,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对国民经济起到基础保障性作用。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持续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将海外的制造业产业链迁回国内,积极寻求制造业的振兴与升级,重新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美国国防部《评估和加强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的弹性》报告中认为,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是由一套端到端的能力组成。工业基础拥有广泛、多层次的全球供应链,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精炼、零部件的制造以及国防平台和系统的集成和维持。日本《制造业基础技术促进基本法》中,将“制造基础技术”定义为在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或修理相关技术中具有泛用性的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而“制造基础产业”则主要指利用从事“制造基础技术”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或机械修理业、软件业、设计业、机械设计业以及其他工业产品的设计等。
我国是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庞大。然而,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我国工业产品基本处于低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比较弱,并且随着国际争端的加剧也令我国在某些高端领域受到严重制约。近年,我国高度关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降本增效与创新,寻求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集成度。而制造业的成功升级,对于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综上,从产业特点、我国国情及当今世界竞争格局等诸多方面考察,产业基础的矛盾在当下更多地反映在工业部门,尤其是在支撑工业发展的一系列底层结构要素,是“十二五”时期工业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业基础”概念在新的发展格局下的延伸。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狭义的“产业基础”,具体内涵是指对工业部门发展起支撑性作用的各种基础产品和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及制造装备、工业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五基”)。
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是指具备基本结构和一定功能的、不可拆分或在应用中不予拆分的机械、电气、电子基础件及面向不同行业的通用单元,如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轴承等。传统意义上的零部件与元器件包含螺丝、灯管这类细小部件,而产业基础所要求的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更倾向于在工业设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核心组成部件,具有高质量性能、高技术门槛、高附加价值等特点。
基础材料是指生产工业制成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和支撑材料。如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焊接材料、合金材料、韧性材料、新材料等,按照行业分类有新能源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纤维材料等。这类材料从研发到市场化的周期长,且由于投入高、风险大,市场主体倾向于用购买代替生产,部分材料需求规模不大但作用关键,推广应用难。与普通的塑料、橡胶、纤维材料不同,基础材料对于提升产品性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甚至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和更新换代,如隐形飞机表面涂层。作为一种交叉技术,材料对产业创新具有驱动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新材料的生产和开发周期被缩短,材料产业已经迈入发展新格局。
基础工艺及制造装备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生产加工成工业制成品过程中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靠性高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及相应的负载装备,如金属切削、铸(锻)造成型、激光焊接、精密加工、增材制造装备等,以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装备为载体。与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不同,基础工艺不仅包含产品属性,同时具有服务属性,其服务属性一般附加于产品本身,为工业生产提供铸造、定形、焊接、改性加工(如热处理、表面涂覆)等流程化服务。先进制造工艺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竞争高地,改进制造工艺、增强流程灵活性、提高产品质量是各国的主要建设目标。
工业基础软件是指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软件,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程检测、管理运营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或嵌入于硬件设备之内或作为通用型软件产品单独存在,如虚拟原型类、辅助生产类、数据采集类、企业管理类软件等。与普通的消费型软件不同,工业软件与行业相关度高、开发方式复杂、人才需求特殊;软件开发人员除需要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外,还需要掌握行业领域的丰富知识。如今软件已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制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从小型传感器到大型工业机械的很多产品都包含大量软件,并且数量快速增加。在工业领域全面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软件在工业界的普及已经是大势所趋。
产业技术基础是保障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包括标准制修订、认可认证、计量测试、检验试验、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产业技术基础既是整个产业的支撑,也是对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的支撑,在产业基础内部处于最底层,具有典型的服务属性。产业技术基础以公共服务平台的形式服务于产业,主要分为试验检测、信息服务两种类型。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质量试验、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政策研究、产业分析、信息查询、产权评估等服务。
2)典型特征
(1)基础性
产业基础包含处于工业领域最底层、却至关重要的各种基础性支撑领域和环节,为主机和整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产品供给,是工业大楼的地基和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制造业对产业链的稳定性要求高,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冲击都会对所处产业造成冲击和波动,尤其在某一领域遭遇“卡脖子”危机时,解决困难的最佳方法便是自我突破封锁。因此,坚实的产业基础对于保障工业部门的健康发展、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以及提高产业链对外界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至关重要。
(2)交叉性
产业基础交叉嵌入于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和基础材料是产品生产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工艺决定着产品制造水平以及产品层次的高低,工业软件为产品从研发生产到管理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保驾护航,产业技术基础为产品的质量安全、认可认证、检测检验提供服务。从基础零部件到工业最终成品、从研发设计到流程处理、从质量服务到领域信息,产业基础几乎涵盖了产品从0到1的每一个环节,覆盖产业链的整个上下游,并与产业链条深度交叉。
(3)决定性
产业基础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基础产品的技术水平高低是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更是决定重大工程或重大产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产业基础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健康有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