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目前情况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院校教育仍将是中医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抓好院校教育,提高院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理清不同教育层次的目标和职能,做到定位准确,分清职能。对于院校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单位犹如“一个工厂”,其“产品”即毕业生。产品的价值最终是在销售和使用中体现的,能够顺畅实施销售的前提是供销对路,高品质的产品亦是关键,任何违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残次产品都难以在市场上寻得自己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技术型健康服务人员,而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恰好是培养此类人才的特色之路。

中医学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几千年绛帐传薪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师带徒”的培养形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才,中医学两千多年的累累硕果几乎全是靠这种教育方式传承下来的,即使是在院校教育普及的今天,这种方式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师承教育是中医学特色得以保持的一大优势,是一种“个体化教育”。中医的许多个人经验和体会难以写入著作或教材而广为传播,有些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中医学的这种直觉顿悟式思维和经验的学习与把握,不是只凭听几次课、抄几回处方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师徒朝夕相处,长期地潜移默化,集思维、经验、做人、做事于一体才能学得到。这种全方位的学习既有利于保存许多卓有成就师傅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老一辈中医学家们对中医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中医的神奇疗效和实践操作都可以坚定学习者的信心与决心,十分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医学精华。这种继承与发扬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批人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坚定地走中医药之路的中坚力量。例如,自1990年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和指导下,各批继承人通过三年跟师学习,在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医德医风上均有显著提高,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新一代名中医,有效地加速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研究、继承与发展。

“师带徒”的培养方式是培养和塑造优秀中医药临床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当渗透到整个中医药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低年级时期,应当加强综合知识学习,增强文化底蕴,熟读乃至背诵中医学经典著作及西医学基础知识,为日后的跟师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年级时期,安排跟师学习,专注做好健康服务实践。师傅在实践教学中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跟师计划。特别强调一点,这种融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需要新的考核方式与之相匹配,除考核适当的理论知识外,也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考核。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医药院校教育体系。至此,医药教育形成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种模式并存的局面,而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医药学初级教育的主要形式。列宁说:“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关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的‘惊人的类似’中。”“正是由于自然界的这种统一性,使得不同性质的现象可以类比,进行数学模拟和建立数学模型才有可能。”显然,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至此,加强将医药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理论的同时将已有知识正确、合理地运用到企业岗位、服务单位中,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实为必要与迫切!通过此,像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主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进而使理论与实践牢牢融为一体,建立一种有别于现代院校与传统师承的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诚然,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仍有诸多的理论、方法或技术细节问题,有待于长期深入研究与探讨。特别指出的是,面对人们对健康的新需求,在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中西医当统筹兼顾,中医不能厚古薄今,西医也不能厚今薄古,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本系列教材编委会正是立足“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从理念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从预防保健到治疗方法,从学术到产业等不同角度进行设计,结合现代学徒制相关要求进行了创新,编写了本系列教材。即将付梓,邀我为序,谨志数语,共为勉励。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可冀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