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中医黄穗平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 张北平 张海燕主编
- 7字
- 2022-11-15 18:38:36
第一章 医家小传
第一节 医家介绍
黄穗平教授,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学术联盟主席、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创新团队领头人。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黄穗平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的医疗、教学工作,精通中医药学理论。数十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人才,有的已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科研骨干,有的成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他指导的学术继承人张北平教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
黄穗平教授熟谙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医案,不仅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教学、临床医疗经验,学术造诣极高,他对脾胃病、肝胆病、杂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主持课题“基于‘脾虚失运’核心病机应用健脾方药治疗慢性胃病的应用”荣获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由于疗效显著,他在脾胃病诊治方面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省内外应诊病患每次逾百人之多,患者常跨省越市来门诊签名排号,在此过程中,病员常自我监督,维持秩序,从此情此景可以看出黄穗平教授的病员人气之旺。
黄穗平教授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他撰写《中医古籍论痞满证治》等文章172篇,主编《岭南中医药名家梁乃津》《消化疾病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疗(第3版)》《慢性胃炎合理用药370问(第2版):常见病合理用药丛书》《中医临床诊治消化科专病》等著作9部。立项“基于平滑肌细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信号传导通路的脾虚证胃肠动力障碍以及四君子汤干预的分子机制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
黄穗平教授在临床治疗方面的突出成绩和学术成就,多次在《健康时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学习强国、新华社、广东卫视、广州电视台等详细报道与推广。
一、书香门第,少年立志
黄穗平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其父亲是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在父母的影响下,黄穗平和他的哥哥姐姐们均得到了良好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黄穗平的父亲调回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工作,年幼的黄穗平跟随父母一同回到了家乡。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庭思想影响,穗平在幼年时期学习十分勤奋,颇有学识。
初中时期,穗平声音突然变哑,父母注意到这个问题,带着孩子四处寻医,可找不到病根,只能嘱咐儿子多喝水、别紧张,期待慢慢好转。半年过去了,没丝毫改观,穗平压力巨大,每天在学校,当老师打开花名册点名时,他就焦虑得直跺脚,因为他即使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喊出一个“到”字,班里同学便为他起了“小哑巴”的绰号。在邻里的介绍下,穗平父母抱着一丝希望带儿子来到广州一家中医诊所求医,医生说:“这是青春期变声障碍。青少年的声带在成长,但喉结‘按兵不动’,喉结是装载声带的‘小房子’,喉腔狭小造成声带不能充分振动就变哑了。这个病西医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但是中医中药、推拿针灸有很好的效果。”经过几个疗程的调理,穗平的声音也慢慢恢复了。这件事给穗平的心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就决定:要当医生,要治病救人!
自此,穗平对医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农村,对于一些散养的鸡,农药中毒的情况时常出现,看着小鸡颤抖抽搐、步态不稳、呼吸困难的样子,穗平果断拿出父亲裁剪修补衣服用的剪刀与绣花针,对病鸡切开洗胃,在紧急中成功抢救小鸡的生命。除完成日常学习内容外,穗平常秉烛夜读,熟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夜以继日,不敢懈怠。
1979年黄穗平考上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长,专业齐全,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教学、科研条件良好,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很多是学术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一代名医。黄穗平在此接受了良好的高等中医教育,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药理论知识,通过多年的《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又对中医理论系统有了更深的理解。黄穗平教书经常抄写经典论据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收集简报资料。他从大学开始在书店阅览古今医书,至今兴趣不减,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他勤于思考,细心揣摩,认真学习老师独特的思维方法,不断总结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日后成长成才,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二、学用相长,学以致用
由于当年恢复高考非常匆忙,荒废之久的高校百废待兴,在穗平入学之后,学校各项办学条件都相当简陋,如教材不完整,师资、教室不足,校舍资源很有限等,但大家同心同德,克服各种困难。教材不完整,老师们就想方设法编制补充教材,没有印刷条件,就刻蜡版印制;师资、教室不足,经常是两个大班200多人挤在一个大课室上课;宿舍不够,就睡架床,六七个人、八九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一挤就是四五年。对于穗平而言,在痛惜已失去的宝贵岁月之余,就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这些困难自然不在话下了。尽管教室拥挤不堪,但人人都认真听课,秩序井然,罕见有人逃课。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无论是课堂、图书馆还是校园、宿舍,到处都是读书的人群。老师们茶余饭后到校园散步,穗平也跟着请教各种问题。每开一门新课,他除了到新华书店选购教材的补充书籍之外,还争着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课外书籍,在阅览室阅读各种相关论文资料,不但有效地补充了教材的不足,而且大大扩展了知识面。
在考上大学前,穗平因务农而落下腰肌劳损,腰痛总是反反复复。大学期间因长期伏案腰痛又犯了,不仅腰痛得厉害,而且站立、走路都困难。穗平被同学搀扶到教室,找到当时针灸学老师,即岭南派名家司徒玲教授,司徒教授用钩针在脊椎旁钩治,通过局部减压、松解,达到疏通经络、治愈腰肌劳损的效果。司徒教授的医术可谓立竿见影,自此,黄穗平便告诫自己学中医必“学用相长,学以致用”。他从不轻易放过每一个能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上针灸课时在自己身上扎针,上诊断课时互相把脉、望舌,上中药课时去药房、药圃、山上认药,临床见习、实习时认真训练自己的诊治能力。
大学假期,穗平回家后发现母亲肩周炎发作。母亲出现了右侧肩关节疼痛,无法抬高,之后左侧肩关节也出现疼痛,双侧手臂活动受限,只能平抬,高于肩膀则疼痛难忍。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穗平当即取用毫针刺条口透承山、三间,当天疼痛就大幅缓解。一次针灸治疗经验,穗平从中体验到治病救人的成就感,更感受到“君亲有疾子可疗”的忠孝之道。
三、拜师名医,勤研医术
大学毕业后,黄穗平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先后于1991年及2001年参加第一批及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承名老中医梁乃津、吉良晨教授。
梁乃津(1915—1998),广东南海人。幼时熟读四书五经。13岁习中医,20岁开始独立行医。1933年,梁乃津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毕业后开业行医于沪。抗战开始后,梁乃津离开上海,辗转韶关、广州等地。1947年,受聘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惠行善院内科医席、广州医协副主席、中医学会理事长。1953年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任副教务长兼医经教研组主任。1963年任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1978年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后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梁乃津教授是全国药类国家质量金奖胃乃安胶囊的献方者,一生中在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有突出建树,成为流芳百世的中国医药界名人,亦是全国名老中医,是中国杰出中医临床专家,被人称为“岐王再世”。黄穗平在从师期间受益匪浅。梁乃津喜欢“事必躬亲”,常教导身边侍诊的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自己开出的药方,用了哪些药,他全部都亲自试吃过。有一次,黄穗平不解地问:“老师,你为什么要每剂药自己亲自试吃呢?难道药味有特别效果吗?”梁老微微一笑,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开药只是考虑对症下药就好,从来不去理会药的味道。有一次,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性怒气冲冲地闯到他的诊台前,“啪”一声把3大袋中药摔到了梁乃津的眼前。“这些药我不吃了,留给你自己吃吧!”中年男性叫嚷着转身就走了。梁乃津仔细一看,才知道是自己昨天开出的药方。这个患者当时是上焦实热,内有积滞,于是开了“大黄黄连泻心汤”。自己一试吃,才发现药味苦不堪言,难以下咽。跟诊多年的黄穗平亦习得梁老之精神,他强调,“良药未必苦口”,黄穗平教授清楚药的气味秉性,尽量选择口感较为温和之药材,还会耐心地嘱咐患者药材煎煮之注意事项,让患者享受治病之过程。
吉良晨(1928—2010),字晓春,晚号蛰龙,满族,北京市人,国家级中医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幼承庭训熏陶,师教私塾9年。酷爱方术医药,喜嗜弄拳击剑,尤好行气功法,为买氏形意四代传人,露蝉门下五世弟子。21岁即悬壶于京城,先后结业于北京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计委员、北京钓鱼台保健养生中心高级顾问等职。吉老可以脱口而出任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炮制、分类、毒副反应等,他认为《本草备要》《本草纲目》等中药书籍一定要熟读。受他的影响,黄穗平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备要》等重要书籍,熟背了其中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段落。吉老强调一定不能脱离临床而谈论学习中医,他的临证经验均是长期从事临床所得来的。因此,无论在病房还是门诊工作中,黄穗平教授都刻意要求自己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尽量运用所学中医知识、所继承的中医知识去诊治患者。
黄穗平教授在继承了梁老、吉老的中医学术思想基础上,务勤不惰,学习不怠,临证不已,深化不息,形成了自己的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学术特点。
四、圆机活法,升华技艺
初入临床,黄穗平便接手一位石淋患者,前医运用诸多清热利湿通淋药均未效。黄穗平见那位患者少腹隐痛,排尿淋痛,腰膝酸软,面浮足肿,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脉沉细弱,属肾阳亏虚,当温阳补肾,利水通淋。处方:熟附子、淫羊藿、威灵仙、乌药、石韦各9g,桂枝6g,牛膝12g,菟丝子15g,金钱草、车前子各20g。服药5剂时,患者少腹绞痛加剧,随即小便排出一枚结石,疼痛即失。复查B超,结石影消失。
石淋常运用清热利尿排石法,多取良效。但该患者肾气亏乏,苦寒攻伐太过,损及肾阳,一味清利,势必肾阳更虚,无以化气行水,故结石久难下行。此时当以温阳补肾为主,辅佐清利排石。
黄穗平教授认为疗效才是衡量医术的金标准,中医数千年,有无数行之有效的处方,为什么许多疾病的疗效还是不尽如人意?方药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死方治活人的病,没有圆机活法疗效就会很差。
所谓的圆机是指完善自己的阴阳五行理论及临证思维,不管是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形成自己完满的思路,能够符合阴阳五行理论。活法,就是根据临床辨证的结果,应用灵活的方法去治疗疾病。
圆机活法不是无原则、无规范地随心所欲,医生的临床思维必须服从病机逻辑规范,在中医药理论框架内,遵循理、法、方、药、护的病机对应原则。圆机活法本质上就是一个用的问题,把用的问题解决了,临床疗效才能提高。辨证论治用方,不应按照症状标准对号入座,而是根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临床证候“随证治之”。方药是治病的工具,在技术高超的人手里,可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不懂辨证论治的人手里,效果就很差,还可能发生表里虚实之相反,伤害无辜,后患无穷。
五、大医精诚,守护健康
中医是一门科学,它是至精至微的,关乎人的生命。从事中医工作研究必须养成严谨、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风。孙思邈说过“人命贵有千金,大医必须精诚”,所谓“精”,就是医术精湛、精益求精;“诚”,就是医德高尚、治病救人。
黄穗平教授认为作为医生,一定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在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中体现自己最大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黄穗平教授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患者至上”是他终身行医的准则。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他举止庄重、作风正派、为人和善,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无论是熟人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他着眼的是得病的人,而不是什么人得病。他把对党、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每一位患者身上,每天超负荷工作,小小诊室前候诊的患者常常排起长龙。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黄穗平教授常说:给他人的父母治病,应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给他人的孩子治病应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尽心慎重,赢得患者信任。
慕名找黄穗平教授看病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还有患者非他不看,或等到下班后,或寻上家门,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厌烦,总是热情诊治。他说:“医生就是看病的,见病不治算什么医生?再说患者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怎好让人空跑?”有一次,黄穗平教授因肺结节需手术治疗,术前一天,他仍坚持看病。在手术后的病房里,面对个别登门求医的患者,他还躺在床上一边打点滴一边诊断,口授处方让弟子记录,患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黄穗平教授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健康奉献着,别无他求。凡接受过黄穗平教授治病的人,无不敬慕和感动。在患者眼里,黄穗平教授是他们最崇敬、最信赖的医生,是儿童健康的守护神。
医生是造福人类的职业,人的生命最为宝贵。黄穗平教授一生仁爱救人,而且不图钱财,一身正气,被人们奉为医德之楷模。他每周不辞辛劳,定期到龙川县中医院、阳春市中医院等贫困地区坐诊、查房及指导消化内镜诊疗,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省级名医及专家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六、中西汇通,博采众长
1995年,黄穗平教授担任广东省中医院内二科主任。现代社会,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地发展,黄穗平教授认为除了认真继承中医药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实际经验,还需要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独有生命力。
尽管家中女儿年龄甚小,为了学习先进的胃肠镜技术,黄穗平教授在妻子的支持下于1996年前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进修。进修期间,黄穗平教授只争朝夕,未曾休假,以最快速度学会操作和诊断以外,还全面熟悉消化内镜的专业性能、消毒和保养方法,掌握术前准备情况、消化内镜检查技术及方法,消化内镜检查适应证、禁忌证及患者危重程度的判定,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活检技术及方法,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等。
进修结束后,黄穗平教授将自己所学技能悉数教给科室医生,科室熟练运用中医、中西医及消化内镜技术治疗内科特别是脾胃消化系统的疑难危急重症,疗效显著。
血证——呕血、便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最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癌等,其中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黄穗平教授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除常规内科保守抢救措施外,还能开展多项内镜下止血治疗技术,包括钛夹、黏膜下注射、氩气刀及静脉曲张套扎、硬化剂及组织黏合技术,抢救成功率高。他开通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绿色通道,积极开展急诊胃肠镜检查及治疗,使患者能尽快接受专科治疗,并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有效控制了住院费用。
肠覃(结肠息肉)是常见的结肠疾病之一,而结肠腺瘤性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黄穗平教授带领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制定了内服外治、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方案,开展多项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电切术、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好,中医的干预方案可预防结肠息肉的复发及癌变;开展双镜联合(腹腔镜+电子肠镜)下结肠肿物切除术,治疗结肠较大的良性肿物或早期大肠癌,有效、安全、创伤小,易被患者接受;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诊疗措施规范有效,且能将患者平均住院日大幅缩减,有效控制了住院费用,节省了医疗资源。
在黄穗平教授的带领下,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成为中医界最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之一,全国内镜技术开展最全面、技术实力最强的脾胃病专科之一。
七、凝聚科研,引领发展
2001年,黄穗平教授开始担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他以“错位发展”为指导思想,全身心投入,带领科室快速发展。“那时我们的实力还不强,但我们有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要对标国内龙头科室,把学科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科!”黄穗平说。没想到仅用了十几年时间,这一目标就完美地实现了。黄穗平认为,学科要发展,科主任的思维理念很重要,一定要深入思考,把握好学科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在扎实的临床基础上,搞好科研工作是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入科研,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找到诊疗规律,进而找到疾病的物质基础。他鼓励科室成员人人参与科研、人人申报科研项目。他对科室所有人员都给予积极支持,从选题、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到标书撰写等,他毫无保留地对大家进行指导,每当看到科室成员中标,他总是无比高兴和欣慰。他坚信学科是一个整体,只有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竞争力,才能使得学术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学科建设的日益成熟,脾胃病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中医药诊治功能性脾胃病和重大疑难脾胃病两个稳定的发展方向,目前专科获课题4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参与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支撑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厅局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级学会科技成果奖励7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1项。
八、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有人说中医保守、难于传人,黄穗平教授毕生热爱并献身于中医学事业,更懂得人才培养是发展中医事业之关键。黄穗平教授积极投身医学教育,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跟他的学生,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出诸多优秀医学人才。担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38名。
黄穗平教授培养的张海燕博士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2010年获得“广东省中医院病历书写最好的医生”称号,2013年获得“广东省中医院最佳中医医案”奖,2013年获得“邓铁涛中医人才培养基金”奖,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院朝阳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校级培养对象,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广东省中医药局等多项课题资助;徐蕾博士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3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人参皂苷Rb1对培养的小鼠小肠Cajal细胞起搏电流影响的研究》获得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张望博士获得2014年第26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青年论坛一等奖,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资助;吕林博士获得2013年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5年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提名奖,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