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所谓自律,就是更庄重地对待自己
- 养成自律力手册(套装2册)
- 小椰子 孙娇等
- 12236字
- 2022-11-03 10:31:17
持之以恒地奋斗,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01
朋友中有个女孩,每天晚上9点,准时在微信朋友圈晒“微信运动”的截图,少的时候走2万步左右,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3万步,常年占领着我的“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的封面。当我喝着奶茶、吃着烧烤的时候,看到她晒的截图,立刻罪恶感爆棚。自己每天不到2000的步数,和别人的几万步相比,简直少得可怜。
这个女孩真真切切地将跑步的习惯刻在骨子里、融在生活中,和她聊天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她对跑步发自内心的热爱。
最初的她,不计时地跑800米就是极限了,跑完后满嘴的血腥味。坚持30天后,她的身体开始适应了这种节奏,她不再觉得跑步是一种煎熬。坚持半年后,她在没有节食的情况下,瘦了整整5公斤。现在的她,身材苗条、皮肤细腻、笑容明朗,看起来清爽又有活力。
生活中,有太多人在工作的压力下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身材渐渐走了样。看到朋友圈里晒健身动态的好友,他们嘲讽、屏蔽,就是不肯面对懒惰的自己。熬夜、喝酒、吃烧烤,饮食毫无节制、拒绝运动的生活,听上去确实很舒服,但等你真的脑满肠肥的时候,就可能会完全失去人生的航向。
唯有时刻怀着一颗自律之心并持之以恒地奋斗,才能在这个容易失控的时代,牢牢地掌握人生主动权,每天都朝着更好的方向,用力地爱自己。
02
Sunny是一名年轻的德国女孩,工作之后身材逐渐走了样,肚子上的肥肉不断堆积。她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这样胖下去吗?”不敢照镜子,不敢拍全身照,明明很年轻却被人称作大妈,看到身材苗条的姑娘总是忍不住自卑……
“不,我要开始改变。”
Sunny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为期20周的跑步减脂计划,开始踏上了自律之旅。第一周,真的很难:没跑几步就感觉胳膊、腿、心、肺都很累,只能不断地停下来休息。第二周,一样很糟: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轻松一些。酸胀的肌肉、疲惫的状态和风雨交加的坏天气,似乎都在跟她作对,但她仍选择继续坚持下去……第九周,她终于有了一些进步——身体变得轻盈,越跑越轻松了。
然而,小腿突然受伤,让她不得不中断跑步,为此影响了好几周的训练,她难过得甚至想要放弃。伤好后,她果断地选择了继续跑,并且开始配合力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新朋友,重拾了自信。第二十周,她的真实感受是从未有过如此美妙的感觉!
她成功了!20周的时间,她减重14公斤,腰围比之前小了3个码,每千米的跑步时间比最开始缩短了2分钟;而最耀眼的是坚持自律后洋溢在她脸上的自信的笑容。
唯有自律的人,才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并从这种成功中体验到难言的喜悦。
03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哪些事情永久地改变了你?”一个点赞数量很高的回答是这样的:“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曾经的我,唐诗宋词的储备量太少。某一天晚上睡觉前,我没玩手机,而是背了一首唐诗。我把这件小事坚持了下来,现在,我能脱口背出600多首唐诗宋词。”
这让我想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在参加比赛之前,雷海为只是一个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各个大楼之间送餐的外卖员。然而,无论是等商家出餐还是短暂休息的间隙,雷海为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唐诗三百首》,坚持背诗。送外卖很累,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很少,但正如苏轼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雷海为宁可放弃一部分的睡觉时间,也要坚持背诗。
主持人有这样一段话赠给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很多时候,改变我们一生的,就是那些日复一日坚持的小事。有人坚持每晚睡前看一小时的纸质书,长年累月,其思想、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人坚持每天读英语,数十年如一日,终于能流利地讲出地道的英语;有人连续三年做不重样的早餐,全程靠科学饮食,就把啤酒肚变没了。
某知名作家说过:“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情做好即不简单。”自律的人,能持之以恒地把简单的小事做到极致。
04
哲学上有个“荷花定律”。一个荷花池,第一天荷花开得很少,第二天开放的荷花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池中的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按此规律,到了第29天,荷花池中的荷花开了一半。到了第30天,荷花猛然开满了整个池塘,生机盎然。同理,共处一个生态圈的人,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也必会迎来质变的那一刻。
谷歌工程师卡茨,曾是一个肥胖的宅男。一天,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30天的计划:每天坚持做一些之前未能坚持的事。比如: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每天走路一万步,每天拍一张照片,不看电视,不吃糖,不玩推特,拒绝咖啡因……可以说,这份计划充满了挑战性,不够自律的人势必无法完成,但他坚持了下来。30天后,昔日那个胡子拉碴的宅男工程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健康、乐观又有底蕴的人。
生命是一种选择,有人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迷失了自我,有人则爱上了认真奋斗的自己。奋斗的过程是辛苦的,但若能坚持下来,你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戒掉“重口味”,生活更丰盈
01
26岁的福建姑娘小暖,经常肚子肿大、疼痛难忍。家人送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她肚子里全是腹水,她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小暖是广告公司的策划经理,每天三餐都不定时。而且,她最爱吃各类重口味食物,麻辣烫、酸辣粉、水煮鱼等,天天吃得不亦乐乎。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她常常胃痛,扛不住了就吃点止痛药。直到腹部凸起、一到晚上就疼得受不了,她才告知家人。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暖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最终不幸离世。她的主治医师说,小暖并没有胃癌家族史,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是越来越偏爱重口味食物——麻辣牛肉、辣子鸡、小龙虾、麻辣香锅、烤串儿、火锅……大多数中国人爱吃的往往是过于辛辣、油量超标、钠含量超标的食物。
世界越来越丰富,我们喜欢的味道却越来越贫乏,殊不知,重口味正在慢慢地摧毁我们的生命。
有研究显示,世界上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有超过半数来自东亚地区。某专家曾做过一个总结:“得胃癌的人到处都有,但东亚尤其多;因胃癌而死的人到处都有,但中国尤其多。”
爱吃辛辣的食物,会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使得胃肠道黏膜充血甚至水肿;爱吃高盐的食物,会诱导胃黏膜发生癌变,还容易引起记忆损伤及老年痴呆等疾病;爱吃重糖的食物,会增加血管压力,诱发心脏病、糖尿病、头痛、脂肪肝,还会加速衰老。
重口味的食物,对味觉的刺激来得更直接,也更容易抓住人的胃。然而,爱吃重口味的食物,只会慢慢损害我们的健康,带走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相比之下,为什么日本长寿的人更多?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喜好清淡的饮食。他们一天要摄取多种食材,包括蔬菜、豆类、杂粮、鱼类、海藻和少量的家禽肉及乳制品;他们烹调食物少油少盐,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他们喜欢将生菜、胡萝卜、黄瓜等拌上调味汁直接生吃;他们经常采用蒸煮食材的加工方式,既减少高温热油对营养素的破坏,又减少油类摄入。很多美食家都认为:“日本料理的精髓在于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
长期吃重口味食物的人,味蕾已经麻木了,吃什么都想加一勺辣酱,根本吃不出食物本真味道的美好。
02
除了饮食,我们的文化也正在慢慢变得“重口味”。
市面上的各种海报和产品包装,总是喜欢用饱和度极高的大红、大黄、大绿;打开网页界面,满屏都是视觉冲击力强的广告代言……不仅如此,自从各类短视频软件越来越流行之后,我们开始越来越没有耐心静下来学习和思考了。各种短视频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大脑分泌出多巴胺,让我们获得了短暂的满足感。于是,我们更加喜欢追求短期快感,看明星八卦,看恶搞视频,看网络红人直播……
回想一下,你已经多久没有认真读完一本充满哲理、能丰富你的知识储备的好书了?你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地看完一部略显枯燥却耐人寻味的文艺电影了?
“重口味”文化的洗脑,让人类感官的敏感度下降:耳朵开始听不进复杂的东西,眼睛开始看不到复杂的东西,大脑都在开始简单化。
03
“重口味”的网络流行词,甚至让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
在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赛中,日本选手羽生结弦蝉联冠军。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解说员陈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赞美道:“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索契冬奥会冠军在平昌周期面对四周小将们的挑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羽生结弦,一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选手。”
她的解说让无数日本人惊叹:“中文实在是太美了。”“汉语真是优美流畅啊。”而被“重口味”网络语言洗脑的我们,又会怎么夸呢?“太厉害了!”“真帅!”“哇,简直了!”……
古人形容人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而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而我们只会用“难受,想哭”;古人形容开心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我们只会“哈哈哈哈哈哈哈”……
“重口味”网络语言降低了交流的门槛,也暴露出现代人语言上的贫瘠。
太多的人,脑袋里空洞无物,不断追求着感官刺激,用重盐、重糖、重辣的食物麻痹自己的味觉,殊不知健康正在远离你;用各种能满足短期快感的软件来打发时间,殊不知这只会让你越来越空虚;满嘴低幼化、重复性的语言,却不想已全然废弃了中文之美。
04
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仔细想想,这是一种多么愚昧而可怕的状态啊!从今天起,戒掉“重口味”吧,你本可以拥有更丰盈美好的人生。
用对时间,你的人生可以更超值
01
曾问过身边的朋友:“去年一整年,你觉得花钱花得最值的是什么?”有人说:“攒下两个月的工资,去听了一场五月天的演唱会。”有人说:“和男朋友一起去了趟香港迪士尼乐园。”还有人说:“给自己放了假,一个人去旅游,玩了5天。”交谈中,没有一个人觉得花钱购买某种物品是最超值的生活体验,大家都觉得购买经验最超值。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享乐适应症”,指的是,快乐的感觉总是很容易被大脑适应。我们在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不那么幸福了。而如果你在体验上花钱,比如去听一场演唱会,学外语课程,学烹饪方法,去度假……那么,你会感受到更长久的快乐。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任何带来兴奋的产品,在使用两周后都会显得平庸。但是经历会沉淀成为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永远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深谙这个道理:比起花钱买东西,花钱买经历和经验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02
许多行业大佬都把时间用在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上。
比如王健林每天的行程表:凌晨4点起床,一整天被各种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张朝阳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做直播的时候,也透露了自己的紧凑日程:他每天清晨4点半起床,5点半到6点半看新闻,7点到8点精心准备直播内容,8点到9点做直播,12点到18点进行日常会议,18点到19点跑步……
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库克,每天凌晨3:45起床,第一个到办公室,接着,员工会在清晨4点半准时收到他的电子邮件。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曾经连续20多年每周工作100个小时。
相比他们,我们看看大多数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上班时偷懒,躲在茶水间里聊八卦;下班后躺在床上看短视频、玩电子游戏,凌晨不睡觉,津津有味地看娱乐八卦或各类电视连续剧……
为什么那些成功人士明明已经那么有钱了,却还是喜欢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流”,指的是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人就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有人会在玩电子游戏时产生心流体验,而真正的成功人士则会在学习和工作时感受到忘我的快乐。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项目,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不喜欢在短视频或小游戏中寻找短期快感,而是向往充实型的快乐,比如工作、阅读和健身等。
越成功的人越热衷于追求真正的快乐,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将时间花在能全面提升自我的事情上。
03
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如果你想获得双倍甚至多倍的人生经验,那么请先学会正确使用你的时间。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转身才不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中。记住,唯有用对时间,你的人生才会超值。
投资自己,是一生的修行
01
我的表姐,生完孩子后,身材如吹气球般迅速膨胀起来;辞掉工作后,每天不是在家看综艺性娱乐节目,就是找邻居打麻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生日时想买条稍微贵点的手链,都被表姐夫一口回绝。
以前我和她无话不谈,现在居然和她无话可说,因为她一开口就是抱怨自己的婆婆、老公、孩子。“我说你呀,也该早点准备嫁人了。写文章又不能当饭吃,嫁个好老公才是正经事。”她拉着我的手絮絮叨叨,我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当初那个能和我彻夜聊古典文学的表姐已经消失了。
有人说:“一个人变老的标志是,他觉得人生一眼望得到头,不会再有改变,于是放弃了学习,放弃了提升自己。”然而,作为一个人,让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光鲜、更自信,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表现。
02
某自媒体作者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和新同事一起逛商场,同事买了不少彩妆,而她则挑选了一些经典书籍。当她排队结账时,顺手推荐了两本自己觉得读后受益匪浅的书给那个同事。同事翻过来看了看价格,摇头说:“好贵,不买。”她觉得很纳闷:两本书的价格分别为39.8元和36元,加起来的价钱不过同事刚买的那盒眼影的十分之一。有钱买化妆品,怎么没钱买书?看着她困惑的样子,同事解释:“就是因为刚刚买彩妆花了太多钱,所以现在才要省吃俭用呀。”花钱买化妆品和衣服,美其名曰“投资自己”,可同事却不知道,投资自己并不仅仅是把钱和精力投在外在的美丽和光鲜上。
我观察过许多光鲜亮丽的职场女性,她们无一例外地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得体的服装,走起路来气场十足。但别忘了,更重要的是,她们的专业知识过硬,谈吐优雅有内涵,做事干练有格局。她们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是将大部分的钱和时间花在投资自己的能力、眼界和经验上,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写过一本书,名叫《不再为钱烦恼》。书中,他认为我们需要建立和自己年龄相符的金钱计划:20—30岁,自我投资;30—40岁,细心培育20岁时播种后冒出的新芽,同时持续播种;40—50岁,进一步拓展,成立储蓄急救箱;50—60岁,持续收成,挑战新事物;60岁,归零。
养成学习型思维,不断在最好的年龄里投资自己,才能让自己活得越来越有底气。
03
我认识一个1993年出生的姑娘,她平时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别的女生追求名牌包和高跟鞋,追求最新款的化妆品,她却一年到头拎着一个棉麻制的手袋,看上去清心寡欲。
每次和她聊天,我总能收获满满,因为她实在是太见多识广了。她一个人游历过欧洲、澳洲、东南亚,在布拉格广场晒过太阳,在热带湖泊游过泳。周末,她喜欢去寻找城市里一些不知名的咖啡馆,用心品尝不同口味的咖啡。她是音乐剧和画展的爱好者,热衷于将为数不多的存款花在剧场和艺术馆里。她的眼界、格局和气质,都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她脸上洋溢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令我十分羡慕。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回忆最近花钱买过的商品,另一组回忆最近花钱买过的经历,然后分别对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打分。结果,买经历的人比买商品的人获得了更高的幸福感。
与其购买奢侈品,不如把钱花在购买经历上:去听一场演唱会,去吃一次之前没有尝试过的美食,去旅行,去听演讲……松浦弥太郎说:“吃一顿1000元的大餐,有时比买1000元的东西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想要活得更高级,也许可以尝试省下购物的财力,去丰富生活体验。尽量接触这个时代的美好事物,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内涵的人。
04
大多数人平庸,是因为他们不肯下定决心做出改变,不舍得将钱花在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地方。其实,投资自己,你的视野、格局和思想才能更加广阔;体验不同,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你才能看到自身无限的可能性;保持精致,才能将繁杂的生活,过成另一种诗和远方。
试着问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的阅读量是多少?是否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对的地方?是学习了新技能、新知识,还是依旧将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实际上,当你决定改变时,最困难的一部分已经结束。投资自己,是一生的修行,不要让自己的金钱和时间,荒废在最好的年华里。
养生可以,但千万别盲目
01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生。
“90后”“朋克养生”(一种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新兴养生方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连“00后”也开始吃保健品、睡按摩床、敷面膜。有的小演员喝果汁要放枸杞,拍戏间隙要用木桶泡脚;更有甚者,随身携带药盒,每天服用大量的保健品……
吃保健品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失眠、脱发、肥胖、健忘……一切健康方面的问题,似乎都可以通过一粒粒药丸来解决。然而,现实是,有不少无良商贩利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的趋势,想方设法地掏空人们的腰包。
曾被曝光的9家黑心燕窝餐厅,用树胶熬制假燕窝,推荐游客购买。一份600多块钱的“燕窝”,旅游团的领队竟然可以拿560多块钱的回扣,这些“燕窝”的实际价值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各类打着“养生”旗号被贩卖的劣质“胶囊”等,更是充斥于专门做假货的伪劣产业链。
也许这个事实令人难以接受,可真相就是这样——热爱养生的人们,正在被坑得一塌糊涂。
02
《中国青年报》曾采访过一名非常注重养生的年轻人。
她习惯每天服用五六粒保健品:“我和室友都在吃同一种能改善发质的保健品,不过我还加入了维生素配合服用。因为我的消化系统不好,所以我还购买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胶囊。虽然眼下效果不太明显,但我仍在坚持服用。”她坦言,虽然目前还没看到效果,但由于自己已经吃习惯了,所以会一直吃下去。
我的前同事徐蕊,经常在办公室里宣扬她的保健心得:“女生啊,过了25岁之后,真的是要对自己上心一点儿。”为了防晒和美白,她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下大量的维生素E和葡萄籽胶囊;为了消脂瘦身,她把所谓的水果酵素汁买来当水喝;为了改善皮肤,她买了一盒接一盒的胶原蛋白口服液……保健品并不便宜,她经常抱怨自己每个月都面临着还不上欠款的窘境。
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惜命”的方式不再是健康作息、均衡饮食,而变成了吃药?上班坐一整天,下班后又瘫在沙发上懒得动,却妄想通过吃减肥药快速减肥;害怕猝死,却无法自控地长时间熬夜玩手机,以为吃点深海鱼油就能心安理得地躲过疾病;一边狂吃垃圾食品,一边从各类养生茶里寻求安慰……
许多人企图用吃保健品的方式补救生活中的恶习造成的危害,可结果多半是钱花了,身体状况却毫无改善,甚至越来越糟。
03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许阿姨,被养生骗局坑了数十万。听她儿子说,老人家省吃俭用攒了二十年的退休金,不到半年就被骗得精光。
一开始,许阿姨只是在别人的介绍下参加了一次所谓的健康讲座。听完讲座,她居然收到了一些免费的鸡蛋和大米,于是,许阿姨开始乐此不疲地天天去听。讲座听多了,她渐渐觉得那些“养生专家”的话确实有道理:“你一生病,就会成为子女的累赘,成为家庭的负担。”“现在不养生,以后养医生。今天不保健,以后养医院!”她先是试着买了两盒可以“增强免疫力”的口服液,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那些推销保健品的工作人员,总是亲热地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一口一个“阿姨”,不但每天8个小时陪聊天、陪买菜、陪做饭,甚至帮许阿姨洗脚、做按摩。许阿姨经不住推销人员的热情和洗脑,不停地往家里买保健品,直到衣柜里和桌子下都堆满了未开封的瓶瓶罐罐,家人才发现许阿姨受了骗。
有太多孤独而又没有谣言识别能力的老年人,在上着伪养生的当。骗子们利用心理学设计的套路环环下套,无力看穿骗局的老人只能沦陷。因此,有人说:“多关心关心你的父母吧,不然你赚钱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他们被骗钱的速度。”我深以为然。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仅有6.2%。总有人相信喝两瓶口服液就能预防癌症,吃几片维生素片就能治疗老年痴呆。他们被商家特意制造的养生噱头坑得一塌糊涂,却仍然乐此不疲。
04
养生领域的谣言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姑娘在网上发布文章,内容是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逐条列出,再推销几款保健品,评论区的网友就觉得“好有道理啊”,于是纷纷购买,根本没思考过这背后的真伪和其间暗藏的利益关系。
当今世界,贩卖焦虑的文字和话语能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开来。“猝死”“癌症”等各种字眼和一些虚假宣传,不断刺激和放大着人们的焦虑。辛辛苦苦用命换钱的人,到头来再用赚来的钱去换命。然而,伪养生不但会让我们一贫如洗,更可怕的是还会毁掉我们的健康。
众所周知,过度摄入维生素,不仅会破坏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甚至可能导致中毒;过度补钙,容易诱发高钙血、肾结石等疾病;用“三无”保健品代替药品,更是会引发不可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别再坑自己了,乱吃保健品吃出疾病的例子真的比比皆是。
告别盲目养生的状态吧,健康饮食、规律生活、适当锻炼,这种规律作息比盲目养生靠谱太多。
没有什么比好好睡觉更重要
01
有一位刚生完孩子的年轻妈妈,因为通宵玩手机而猝死。
当时,婆婆去房间喊她起床吃早饭。婆婆喊了两声,儿媳妇却一动不动。婆婆觉得奇怪,走近一看,发现儿媳妇躺在被窝里,眼睛还盯着手机,婆婆一摸,她的身体早已没了温度,变得僵硬了。经法医鉴定,这位年轻妈妈是因通宵玩手机而引起过度疲劳,突发心源性疾病导致猝死。
原来,这位妈妈每天晚上在照顾孩子睡着后都会长时间玩手机,逛淘宝、看视频、玩游戏……常常通宵不睡。就是这样一个坏习惯,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破灭了。
“90后”普遍习惯晚睡。据可靠的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90后”,在晚上11点—12点睡觉;还有22.4%的“90后”,要在深夜1点之后,才肯把自己调成“睡眠模式”。
我们在享受熬夜带来的快感时,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熬夜带来的惩罚。
曾有一张图概括了熬夜的危害,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熬夜会使你变胖、变丑、变笨、变傻、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患上癌症的概率也可能比别人要大得多。”然而,多少人明知道这些危害,却还在战战兢兢地熬过最深的夜晚。
这个时代,不熬夜,成了我们最难实现的自律。
02
某地一名学生,连续多天熬夜后,患上藏毛窦——骶尾部臀裂处有一条深沟,多根毛发像尾巴一样生长出来。藏毛窦原本属于罕见的疾病,但近几年,这种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用户增多,熬夜人数增加,推升了藏毛窦的患病率……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年轻人猝死、脑出血、心肌梗死90%都与熬夜有关,而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习惯。
许多人也曾分享自己熬夜的教训:“经常熬夜会丧失食欲,加上我自己还不太爱喝水,最后不仅肾虚,还尿血。”“我熬夜三年多,一年前突然耳聋,现在我的左耳已经听不见声音了。”“我的闺密是护士,值夜班四年后,得癌症去世了。”“我三个月没来月经,检查出得了卵巢多囊症,最近快闭经了,继续恶化可能影响以后怀孕。”
曾经熬过的夜,总有一天会令你面目全非、疾病缠身。
03
熬夜=变丑。有人曾晒出自己17岁和22岁时的对比照。短短几年时间,熬夜几乎改变了他的容貌。熬夜,不光会让你面临患疾病、猝死的风险,还会让你变丑。
熬夜=长胖。美国一项历时16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天平均睡5小时的人,比睡6小时的人增重多;睡6小时的人,又比睡7小时的人增重多。也就是说,睡得越少,越容易长胖。如果一个人连续两晚睡眠时间小于4小时,瘦素水平会降低18%,饥饿激素会增加20%。瘦素的功能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瘦素降低,就会提高长胖的概率。
熬夜=变老。有人戏言:“用着最贵的眼霜,熬着最长的夜。”其实,用再贵的护肤品,也不如早睡效果好。一名46岁的女性参加过一项睡眠实验,她连续5天每天只睡6个小时,与她之前睡满8个小时的状态相比,5天后她整个人仿佛老了10岁。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熬夜之后,第二天迎接自己的,是浮肿的眼皮、暗黄的皮肤、大大的黑眼圈……
熬夜=脱发。经常熬夜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娱乐,大脑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会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从而造成毛囊萎缩、频繁掉头发。长期作息不规律引起的内分泌失调,也会导致脱发。
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的过程。人脑每天要消耗掉身体1/5到1/4的能量,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如果长期不断地积累垃圾,却不进行清理,就像运作太久的电脑,迟早有一天会崩盘死机。
继续熬夜,只会让你逐渐发胖、发际线后退、面容憔悴、皱纹加深……你,真的想这样吗?
04
越是成功的人,越懂得规律作息、深度睡眠的重要性。
本杰明·富兰克林,每天过着“晚十早五”的生活。
科比,每天凌晨4点起床去投篮。他说:“10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4点的黑暗依然没有改变,但我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村上春树,凌晨4点起床写小说,晚上9点就睡觉,坚持了30多年。他说:“当你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余华,从不熬夜写作。他从写稿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立下规矩:离开书桌就不想小说里写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代偿机制”。熬夜的快感,其实正是源于我们的消极性补偿心理:白天的时间被学习和工作占得满满当当,只有晚上才能拥有独处的时间。所以,明知熬夜不好,却还是希望通过熬夜来弥补这一天的遗憾。
然而,真正优秀的人,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工作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他们知道,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如果你在半路就耗尽了所有的能量,那么终点的成功必然遥不可及。
05
几条建议,送给喜欢熬夜的你:为自己买个舒服的床垫,还有最适合自己的枕头;手机不要带到床上,要记住,床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睡前3小时内不要进食,最好洗澡、看书、听点舒缓的轻音乐;不要为了明天的工作而焦虑,没有什么比当下的睡眠更重要。
别再心存侥幸地熬夜了,欠下的睡眠债,总有一天会要你加倍偿还的。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01
前几年看过一则关于家庭主妇的公益广告,至今记忆犹新。
厨房里,妈妈正在给儿子做午餐盒饭。儿子一边匆匆忙忙地穿鞋,一边连声抱怨:“为什么不早点叫我起床?你这不是害我迟到吗?”他从没想过,妈妈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做全家人的早餐,同时还要准备好午餐盒饭,即便没有获得表扬,她也不应该受到指责。他也不知道,其实妈妈已经进了他的卧室好多次,但看着他因为学习到深夜而疲倦的睡颜,忍不住想让他多睡5分钟。妈妈听着儿子的抱怨,内心无比委屈,却什么也没说。
客厅里,电话响了,妻子正在厨房洗碗。老公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悠闲地喝茶、看报,却没有要接电话的迹象,而是慢吞吞地朝着妻子喊:“喂,电话响了。”洗衣机出故障的时候,老公对着妻子喊:“喂,洗衣机坏了。”……仿佛做一切都是妻子的义务,自己连动一动手指也不肯。想到丈夫一如既往的甩手行为,妻子脸色一变,内心火冒三丈,却什么也没说。
深夜,迟迟未归的女儿终于回到家。妈妈开心地招呼她:“回来啦?我做了你最喜欢吃的炸虾。”女儿轻飘飘地扔下一句:“我已经在外面吃过晚饭了。”随后头也不回地径直走向自己的房间。女儿不知道,妈妈为了做她最爱吃的炸虾花了多少时间,在客厅里等她回来等了多久。妈妈觉得心很累,依然一句话也没说。
就像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写的那样:“正是因为内心没有爱,所以才不停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满自己。”许多家庭主妇总是极力迎合身边最亲的家人,希望用自己的付出引起他们的关注,最终不仅所有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且一再遭到身边人的嫌弃。
02
朋友中,嘉嘉是公认的老好人:她总是对别人有求必应,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拼命迎合别人的喜好。
谈恋爱之后,这种讨好型人格在她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和男友是异地恋,每次放小长假,都是嘉嘉去男友的城市找他,帮他打扫房间、洗衣服,为了做一顿他最爱吃的乌鸡汤而跑遍附近的菜市场。
有一次,男友生病了,嘉嘉着急得连夜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去找他。当她终于抵达车站给男友打电话时,男友的声音听起来却非常不高兴:“你要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然后不断埋怨她,说自己正和朋友在酒吧喝酒,她来了,他的兴致全被破坏了。
本以为自己的无悔付出能换来对方的死心塌地,但嘉嘉最终还是失去了他。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卑微地努力讨好别人。他们活得极度恐惧和敏感,对他人的感受十分在意,对自己的需求置而不理。然而,在人际关系中,你越是低到尘埃里,别人就越不会把你当回事;你越是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换来的关系越是不堪一击。
03
曾有一位知名作家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在恋爱关系里,吵架时男友不停地打电话骂她,她道歉了2个小时,最后看着来电显示焦虑恐惧,却不敢说一句“我生气了”;在工作中,有时候觉得对方说得完全不对,她也会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日常和朋友的相处中也是这样,她从来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经常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甚至在节目上,看到有观众打哈欠,她也会忐忑不安地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讨好型人格的人,有以下几种特征:不懂得拒绝别人,就算是自己很难办到的事情,也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内心极度敏感,害怕冲突,害怕麻烦别人;缺爱,缺乏安全感,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拼命对别人好,从而换取别人一点点的喜欢……然而,长此以往,情况到最后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糟:你越讨好别人,别人越不在乎,最后你只能成为那个付出最多却最没有存在感的人。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我很害怕得罪人,不敢提要求,不敢说错话,怕冷场,怕被忽略,怕对方不高兴,诚惶诚恐地面对所有人。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
你待人和善,有人会说你心机重;你为人着想,有人会说你假惺惺;你步步退让,有人会说你没骨气。无论你如何小心翼翼,都有人能挑出毛病。
一味取悦别人的人,一辈子都活在他人的评价里,忽视了自己的价值和感受,维持着不稳定的关系,过得战战兢兢,举步维艰。
04
村上春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摆在首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先学会取悦自己,再用一颗平等的心去与人相处。要知道,即便为了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底线,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喜欢或尊重你。释放真实的自己,重视自己的感受,才是与家人、朋友交流的正确态度。
你不必委屈自己去取悦任何人。活得真实、坦然的你,更值得别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