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相关研究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这类研究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等也已经相当成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宗教知识、探索宗教本质和体悟宗教旨趣,同时对人类生活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极具借鉴提示和研判反思作用。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利奥·拜克是德国著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著作大多以德文形式出版,有学者已将其部分著作译为英文,今因笔者所掌握语种有限,文中有关拜克思想的国外研究现状仅限于英语系国家学者范围。这些研究多集中于20世纪以后,确切地说20世纪30年代以后,原因正如阿尔伯特·弗里德兰德在《利奥·拜克:塞瑞森斯塔德集中营里的教师》中所分析的以下三方面:①在有生之年,拜克大多数时间都担任德国犹太社团的领导人、拉比,即使身陷纳粹集中营也仍与纳粹分子斡旋斗争。当拜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逐步得到德国犹太人的理解时,他的神学思想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同时代的人们所忽视,而有限的个人时间也限制了拜克的写作数量。②尽管拜克在1905年出版的《犹太教的本质》让其走进了大众视野,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思想却没有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自1933年开始,受纳粹屠犹特殊历史环境影响,拜克的思想集中指向了德国犹太人生存这一现实主题,自此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转向了对拜克思想的研究。③在拜克为数不多的著作里,只有极少数被译成英语,而且他的作品对读者要求极高,尤其是1933—1938年间的作品更加幽深隐秘,对于专业学者而言在理解上的困难都不小,遑论普通人。[4]尽管如此,国外仍有许多学者在利奥·拜克对犹太教本质的论述、对基督教的批判以及对“古典宗教”与“浪漫宗教”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经笔者大致梳理,可归结为以下四种形式:传记、专著、译介作品以及包括书评在内的散见评论文章。

有关拜克的传记,就笔者所了解的有限范围,主要有伦纳德·贝克[5](Leonard S. Baker,1931—1984)的《那些伤痛的岁月》[6]Days of Sorrow and Pain)和安妮·E.奈马克(Anne E. Neimark)的《勇士:利奥·拜克与大屠杀》[7]One Man's ValorLeo Baeck and the Holocaust)。这两篇传记都以倒叙的形式回顾了拜克践行犹太宗教信仰的一生,突出了拜克在纳粹集中营的大无畏精神、英勇不屈以及他对犹太同胞的精神感染与鼓舞,有助于我们通过拜克论述两宗教关系的历史境遇,了解拜克践行宗教信仰以及在伦理一神宗教生活中的高尚品质。

拜克的专著覆盖面较广,其范围涵盖了从生平到对神学思想的阐述与分析。这些专著主要有拉比兼教师弗里德兰德的《利奥·拜克:塞瑞森斯塔德集中营里的教师》(Leo BaeckTeacher of Theresienstadt),它从拜克的生平谈起,描述了拜克与哈纳克之间的论战以及拜克生前与基督教的不解之缘,作者弗里德兰德对拜克所阐述的犹太教本质特征和两极对立的宗教体系都做了较全面的剖析,并将拜克与同时代的其他宗教哲学家进行了对比,最后简要评论拜克后期的作品。[8]可以说,截至目前,在笔者所搜集的资料中,这一著作是对拜克的生平、神学思想及其变化发展分析最为全面的。德国拉比沃尔特·赫马尔卡[9](Walter Homolka,1964年生)的《现代犹太人的同一性:利奥·拜克与德国新教》(Jewish Identity in Modem TimesLeo Baeck and German Protestantism,赫马尔卡的博士论文)简要介绍了拜克论述两宗教关系的历史背景,并从相对全面的角度阐述了拜克与基督教的关系。他指出,拜克对路德等人的批判是将现代犹太教与基督教传统形式所作的对比,有失一定的平衡性,但却可以反映出拜克对基督教充满的无限热爱;赫马尔卡通过拜克所论述的犹太教本质特征和两极对立的宗教模式,称拜克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对话之父。[10]笔者在本书中的研究也借鉴了弗里德兰德和赫马尔卡的观点,蒙惠良多。

关于拜克的译介作品,译介者从德语译为英文并对拜克的神学思想作了颇有参考价值的评论。其中主要有美国犹太学者欧文·豪(Irving Howe,1920—1993)翻译的拜克的首部力作《犹太教的本质》;[11]《新约》学者克里斯特·斯腾达尔(Krister Stendahl,1921—2008)翻译了《法利赛人及其他作品》,[12]斯腾达尔在译作前言中将拜克对基督教的批判视为“理智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如何误入歧途,因为在拜克看来基督教包含了太多犹太教的内容”,并得出“拜克对浪漫基督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以独特的方式理解犹太教末世论的一种批评”,[13]这实质上是“拜克对基督教的爱”。[14]德裔美国哲学家瓦尔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1921—1980)翻译了《犹太教与基督教》,[15]他就拜克对基督教的批判提出了与斯腾达尔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拜克批判的只是他自己所界定的“浪漫宗教”,旨在论证犹太教优于基督教。此外,考夫曼对拜克的生平介绍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拜克作品的文风、语言特点及拜克的其他代表作品。[16]弗里德兰德翻译了拜克的最后一部力作《天启的民族:犹太人生存的意义》[17],称其为“我们时代的《米德拉什》”,这一著作“确证了《犹太教的本质》的视域”,这一视域包含了“历史与期望,任务与神秘,天和地的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事物。它包容一切,因为它知道一切事物的关系,因为它知道从一切事物中揭示出来的统一性。”[18]国外学者的译介努力是国内读者熟知和理解拜克作品与神学思想的主要途径,笔者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此。

关于拜克研究的散论文章,笔者依据这些文章包含的内容及对拜克思想的分析,划分为概括介绍和详细剖析两大类。前者是大多数散论文章对拜克思想的论述或评价,涉及范围相对较小,多侧重研究拜克在某一方面的思想,而且前者主要研究拜克的人格品质、他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看法以及所阐述的两宗教关系三个方面;后者有迈克尔·A.梅耶(Michael A. Meyer)对拜克思想的评论,研究范围比较全面,除论及拜克的人格品质,还对拜克的神学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评价。接下来笔者将先行讨论概括介绍类文章所侧重的三个方面。

第一,对拜克人格品质、神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库尔特·威廉(Kurt Wilhelm,1923—2009)的《利奥·拜克与犹太教神秘主义》(Leo Baeck and Jewish Mysticism),文中论及拜克神秘主义思想的缘起及其体现犹太教本质特征的隐秘与诫律的两相统一。[19]保罗·莫里斯(Paul Morris)的《利奥·拜克的本质》[20]The Essence of Leo Baeck)和马克斯·格吕内瓦尔德(Max Gruenewald,1899—1992)的《利奥·拜克:见证人与审判人》[21]Leo BaeckWitness and Judge)、犹太教改革派领导人戴维·艾伦森(David Ellenson)的《拉比利奥·拜克:个人评论与感激》[22]Rabbi Leo BaeckA Personal Appraisal and Appreciation)。这三部代表作都具有纪念意义,颂扬了拜克从虔敬宗教信仰汲取的无穷力量和勇气并外化为实践行动的高尚品行,正面描述了拜克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忍不拔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博大胸怀,反映出拜克对隐秘与诫律相统一特征的强调以及宗教信仰的践行。犹太教正统派代表亚历山大·奥特曼(Alexander Altmann,1906—1987)的《犹太思想及其新动向》(Jewish Thought and Its Reorientation)涉及拜克的相关内容不多,但提到拜克师承赫尔曼·科恩的独特道德伦理观,受到威廉·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影响以及他对启示的阐释。他在文中剖析了拜克思想的不足之处,认为拜克在某些方面使犹太教趋于理性化,但却忽视了某些不稳定成分,哈拉卡传统也没有受到拜克的相应重视。最后,奥特曼指出,拜克认为犹太教能够恢复与现代犹太教的关系,拜克的反思是对犹太教历史与传统的反思。[23]学者兹维·克兹维尔(Zvi Kurzweil)在《利奥·拜克的宗教思想与犹太教主流思想的关联》(“The Relevance of Leo Baeck's Thought to the Mainstreams of Judaism”)一文中,着重指出了拜克神学思想中隐秘与诫律的关系、施莱尔马赫对拜克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他立足于拜克的自由主义思想阐释者的角度,指出拜克神学思想核心中的神秘主义通过履行神圣的诫律寻求与上帝的亲密联系而具有积极的意义,隐秘和诫律是存在于人类体验中的两个精神维度,尽管拜克的思想曾经受到施莱尔马赫的影响,但仍与后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异[24],这种差异反映出犹太教与其他宗教对于神秘主义思想的不同理解。此外,克兹维尔还通过拜克关于启示的阐释、对犹太教传统律法的遵守与履行确证其神学思想的自由主义特性。[25]另有弗里德兰德的《利奥·拜克:崭新的多维视角与探索》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分析了二战后拜克思想发生的变化。[26]犹太哲学家埃米尔·L.法肯海姆(Emil L. Fackenheim,1916—2003)在《纪念“黑暗时代”的利奥·拜克和其他犹太思想家》(In Memory of Leo Baeck and Other Jewish Thinkers inDark Times”)中,高度赞扬了拜克在纳粹集中营中坚守信念的英勇气概。这些文章有利于我们透过拜克的人格品质及其对犹太宗教信仰的虔诚践行,清晰地把握贯穿拜克一生的神学指导思想,并据此对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论述作出中肯的阐释与分析。[27]

第二,关于拜克的基督教研究。美国犹太改革派拉比阿诺德·雅各布·沃尔夫(Arnold Jacob Wolf,1924—2008)在《利奥·拜克对基督教的批判》(“Leo Baeck's Critique of Christianity”)中以《犹太教的本质》为依据,从拜克阐述的“宗教的两种基本的和决定性的形式,即以色列人的宗教形式和佛教的宗教形式”[28]、基督教以自我为中心致使其与邻人相分离、基督教重权威和教条并依靠精神超人(spiritual superman)宣扬弥赛亚时代已然降临三个方面对基督教提出了批判,最后沃尔夫得出拜克是“托拉的守护者”(a Knight of Torah)。[29]犹太改革派首席拉比沃尔特·雅各布(Walter Jacob,1930年生)在《利奥·拜克论基督教》(“Leo Baeck on Christianity”)中,通过莱因霍尔德·梅耶(Reinhold Mayer)关于拜克对早期教会、保罗和路德等侧重批判的评价,得出拜克是一位与克劳德·蒙特菲奥(Claude Montefiore)[30]齐名并能够站在犹太教立场去理解基督教的犹太学者,拜克的作品尽管不能算作对话,但对于推动两宗教的对话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31]犹太裔美国学者塞缪尔·桑德曼(Samuel Sandmel,1911—1979)与考夫曼观点相似,他认为,拜克批判基督教旨在论证犹太教优于基督教在情理之中,但拜克对比犹太教与基督教却像普洛克路斯忒斯的床(Procrustean bed)一样牵强附会,正如《新约》学者歪曲犹太教一样,拜克对保罗的描述也有失真实。[32]赫马尔卡在《利奥·拜克与基督教》(“Leo Baeck and Christianity”)中从19世纪德国的社会、文化、思想等历史背景谈起,将拜克对基督教的批判界定为自由犹太教与自由新教在共同适应现代化的努力中为表现各自优越性掀起的论战,其中具体涉及了拜克对犹太教本质的论述以及对“古典犹太教”与“浪漫基督教”的对比分析。[33]

第三,关于拜克著作的书评主要包含拜克对犹太教本质特征的论述以及关于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的论述。戴维·鲍姆加特(David Baumgardt)在《拉比拜克的犹太教》(“The Judaism of Rabbi Baeck”)一文中指出,拜克在论述中融入了太多康德式的绝对命令思想,尽管拜克认为犹太教建立在自由伦理意识的确定性之上,但鲍姆加特认为,纳粹暴行警示我们更应从行动上保卫神之名不被误解以获得真正的伦理确定性。[34]拉比赫尔曼·H.沙尔曼(Herman H. Schaalman)在评论《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文章中指出,拜克把他自己所理解的保罗神学和路德宗教当作基督教进行批判,这种基督教因受到天主教和加尔文新教的影响只能突出上帝之城与作为普世性世界宗教的两难困境;沙尔曼同时也指出,拜克的《犹太教与基督教》有助于增进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对话。[35]学者约瑟夫·普雷泰勒(Joseph Politella,1910—1975)在书评中称赞拜克不同于其他犹太学者,他能够直面耶稣自天国而来又回归圣父的话题以及保罗和约翰书信中的神秘主义,但普雷泰勒认为,拜克似乎并未真正理解耶稣教导的精神和保罗的神秘主义思想。关于拜克对保罗前后态度的变化,普雷泰勒指出,拜克提及保罗“内心的革命”似乎只想表明他从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变成了折衷的“浪漫主义者”,但保罗的犹太生活背景使其即使在离开犹太教之后,也不能完全接纳或理解另一种不同的宗教。[36]诺兰·普林尼·雅各布森(Nolan Pliny Jacobson)教授在书评中指出,拜克笔下的福音书隐含了《新约》的犹太教本源这一观点,浪漫的基督教对于拜克而言意味着贬低了犹太教作为基督教来源的地位;雅各布森还指出拜克的论证有时似是而非,没能摆脱对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和上帝启示的真实性这种老旧话题。[37]此外,伯纳德·J.巴姆伯格(Bernard J.Bamberger)[38]和马歇尔·T.梅耶(Marshall T. Mayer)[39]、尤金·S.泰纳(Eugene S. Tanner)[40]、赫福德·特拉弗斯(Herford R.Travers)[41]、保罗·塞利格曼(Paul Seligman)[42]和伊斯玛·朔尔斯(Ismar Schorsch)[43]等也写过关于拜克作品的书评,笔者不再赘述。

研究犹太教思想史和犹太教改革历史的迈克尔·梅耶教授在《拉比拜克对进步犹太教的馈赠》(“Rabbi Dr. Baeck's Legacy to Progressive Judaism”)一文中指出,对拜克而言,进步的犹太教实际上不是一场宗教运动,而是像拜克在1928年在柏林世界联盟大会中提出的“宗教适应时代、犹太人适应社会都是自相矛盾的说法”,“犹太人往往不会随波逐流”。梅耶认为,在拜克看来,犹太教的任务是在世俗世界实现神的统治之前不与世俗为伍,由此可知,拜克的弥赛亚主义思想是适应于先知所期盼的弥赛亚时代的一种伦理生活。所以,拜克对于当今激进的犹太教来说多少有点矛盾,它不是要发展成为目前已有的犹太教形态,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努力奋斗追求一个尚未实现的伦理未来。[44]梅耶还在《利奥·拜克的思想:厄运中的宗教哲学》(The Thought of Leo BaeckA Religious Philosophy for a Time of Adversity)一文中指出,拜克没有为犹太教另辟新径也称不上改革家,其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神圣诫律,神的唯一无条件的诫律这一核心使拜克与同时代的其他犹太学者的思想区别开来并彻底与其他信仰划清界限;拜克把上帝的神圣诫律简单归结为“你应该”作为人无条件行善的诫律,在他看来,神的诫律对于犹太人的意义有其两面性: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早在古代犹太教时期,先知因此拒绝了其他神,法利赛人拒绝了禁欲主义,而在现代环境之下犹太人反对纳粹独裁。据此梅耶指出,犹太教与其他“拯救性宗教”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受先知影响使社会福祉成为强制性职责履行的一种社会信仰,而后者却主要关注个人拯救而非整个人类的救赎。拜克认为,犹太人生活在上帝面前,而不是活在上帝的世界里,这是对唯一神和神圣诫律的服从,是谦卑的体现,它表明人意识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无限性,单靠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对神的服从同时也意味着具有不随波逐流的勇气,这种勇气是贯穿犹太历史的主要特征。梅耶认为,按照拜克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犹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生活表现这一特征,拜克在进步犹太教世界联合大会第一次官方会谈中提到,犹太教的改革运动使犹太教在适应现代环境的过程中偏离了方向,紧急转向(sharp reversal)的时刻到了。据此梅耶提出,综观之可以发现,拜克的神学思想更多地体现出神学使伦理性的东西的理性化,而在德国上演的“种族狂热的神正论”(theodicy of racial madness)却恰好相反,因此,对于拜克而言,犹太教的神秘主义因其伦理特性而区别于其他神秘主义。此外,梅耶还通过剖析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思想进一步指出,拜克的很多作品都是基于为犹太教作辩护并使其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目的而为之,在拜克看来,犹太教不仅与基督教不同,且在伦理上优于基督教,这与基督教神学家哈纳克形成了鲜明对比。梅耶还指出,拜克对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德国为何选择纳粹主义多有裨益,因为基督教或其中的某些思想使德国人更愿意放弃道德良知,例如保罗教人信仰耶稣而非上帝,基督教就把一个人(即耶稣)抬升到神的位置去崇拜,并把信任完全交付于他,由此创造了“个人崇拜”的宗教观念,浪漫宗教就是这样一种从自主决断的负担中得到救赎的信仰,这种救赎“贯穿在对消极的渴望中,渴望摆脱服从的意志,被完全控制和对纯粹依赖的感受”。[45] 最后,梅耶认为拜克在批判基督教的同时揭露了纳粹的根源,借此间接通过国家权力支持下的宗教对纳粹主义进行了回击,而纳粹主义也是浪漫宗教中的一种。[46]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犹太教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因极“左”思潮、“十年动乱”等事件的冲击和影响而受阻,实际上,国内的犹太教研究真正发展和空前繁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潘光先生主编的《犹太研究在中国》较为全面地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里,国内在犹太历史、犹太宗教哲学、犹太文学和以色列四个领域的研究成果[47],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犹太民族发展史、犹太教的发展历史、历史上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的演变、犹太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遭遇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现代语境下犹太教和犹太人的生存和发展现状提供了充足的背景知识,深化对拜克思想的研究。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利奥·拜克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国内关于拜克的研究并不多,所涉及范围也相对较小。归结来看,主要有著作的部分章节、译介拜克的英译作品、散见文章和论文四种形式。

第一,学者在著作的部分章节简要叙述了拜克的生平、著作以及从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变化,阐述了犹太教伦理一神的本质和特征,[48]拜克对犹太教上帝、人、救赎等基本观念的解释和对犹太教的维护。这些著作包括傅有德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编著的《现代犹太哲学》和《犹太哲学史》(上、下卷),有关利奥·拜克的内容由傅永军教授撰写。

第二,关于拜克作品的翻译[49],主要有傅永军教授和于健博士合译利奥·拜克的首部力作《犹太教的本质》以及傅永军、铁省林、王远河翻译的《天启的民族:犹太人生存的意义》(未刊稿)。译者在译介前言对拜克的神学思想进行了精辟独到的阐述和分析,展现出拜克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躬行践履的实践经历,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拜克的思想。

第三,关于拜克研究的文章侧重于对犹太教伦理一神教本质特征的阐释和论述,主要有傅永军教授的三篇力作:《神人契合与德性责任——利奥·拜克论犹太伦理意识的神学基础》、《利奥·拜克犹太宗教伦理观评议》和《伦理的一神教与唯一神的伦理确证——利奥·拜克自由神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其中,在《神人契合与德性责任——利奥·拜克论犹太伦理意识的神学基础》中,傅永军教授通过神与人之间“创造与被创造”意识的体验与理解论证了神人相遇的永恒契合关系,同时以犹太宗教意识与其伦理生活的同构性建构起的交互性关联实现了犹太教神学的伦理自觉性;[50]在《利奥·拜克犹太宗教伦理观评议》中,傅永军教授析取犹太教伦理学在现代转换过程中始终面临的三个问题,对应选取拜克的神学思想逐一进行了回答,最后,他指出了犹太教伦理学的现代转换为犹太教的现代性转化生成带来的影响;[51]傅永军教授在《伦理的一神教与唯一神的伦理确证——利奥·拜克自由神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指出,拜克从实践理性角度借用存在主义对犹太神学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同时分析了它对现代犹太宗教思想的影响。[52]另有傅永军、于健合作完成的《在爱中接近上帝——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文中提出,拜克力图建立一种强调伦理向度的上帝并由此将犹太教限制在伦理领域的新神学,拜克认为犹太教的真正本质是人通过伦理行动彰显上帝、通过“爱”的生活维护其信仰。[53]

此外,论文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于健博士的硕士论文《试论利奥·拜克的上帝信仰观》,该论文从信仰的基础、信仰的意蕴、信仰难题与解决以及信仰观的意义四个方面分析了利奥·拜克的信仰观。[54]在于健博士论文《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中指出,拜克致力于从实践理性的独特角度对犹太教本质特征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为此他主要通过从犹太人的生存实践、生活与信仰和人的道德义务的角度论证了犹太教的本质,从伦理的角度把犹太教界定为伦理的一神教,这种犹太教的重心在人,在于人的道德责任。论文最后提出,作为人向其心灵自由回归的犹太宗教信仰依其在现当代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潜能来看,具有无限建构的未来空间。[55]这两篇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对拜克的犹太教伦理一神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思想。

三 文献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利奥·拜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描述性介绍拜克的生平、人格品质以及所作的相应评价,讲述拜克身体力行宗教信仰的经历,表明拜克是德国犹太人社区的典型代表;二是学者关于拜克神学思想的研究,经整理笔者可划分为四类:(1)侧重于拜克对犹太教或基督教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具体论述,诸如拜克对犹太教本质特征的阐述、对犹太教理性因素的强调、对启示的阐释、对隐秘和诫律关系的理解、从实践理性角度对犹太教的现代化伦理改造以及拜克对神秘主义的阐释等,或者专门论述拜克对基督教的批判或与基督教的关系;(2)关于拜克批判基督教的评价,其结论或得出拜克批判基督教是出于对基督教类似“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或表明犹太教在伦理上优于基督教等;(3)比较分析康德、狄尔泰、科恩和施莱尔马赫等人对拜克前后思想的影响[56];(4)关于拜克论述两宗教关系的研究主要通过拜克对比“古典宗教”与“浪漫宗教”[57],总结对比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差异。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结合拜克的生平经历,理解其神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论述以及拜克作为自由派犹太宗教哲学家享誉“古典神学和宗教思想的现代阐释者”的原因,但若要更深入把握拜克神学思想前后的变化、它对犹太教本质特征的展现以及对于现代神学的影响,上述已有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而且,综观既有的研究成果,鲜有学者从拜克生活时代的犹太教与基督教论战背景入手,对拜克当时关于两宗教关系的思想表达给出更细致更深入的剖析,尽管弗里德兰德在《利奥·拜克:塞瑞森斯塔德集中营里的教师》中对拜克的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但那也只是作者侧重于依托拜克的著作所阐发的一种主观性理解,或是从拜克神学思想的几个方面进行的线性论述与阐释[58],作者虽提及了拜克受康德、科恩、狄尔泰、施莱尔马赫等人影响并与同时代的布伯、罗森茨维格等人作了横向比较,他穿插了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学者对拜克思想的不同评价,但毕竟他们也不是从19世纪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现实论战背景入手,没有从拜克对哈纳克的反批判过渡到对两宗教关系的论述,再透过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思想挖掘出最终的目的;赫马尔卡的《现代犹太人的同一性:利奥·拜克与德国新教》几乎也是在线性地叙述拜克思想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赫马尔卡认为,拜克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对话之父,他以拜克与哈纳克的论战背景为缘由,层层分析了拜克对犹太教本质特征的阐释,但关于拜克两宗教关系的阐释,作者只侧重于表明拜克对基督教的批判意在强调犹太教优于基督教,没有从拜克对两宗教关系的评述中深入析取拜克的用意,更没有从宗教对话的角度论证拜克为什么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对话之父这一观点,因此文章稍有虎头蛇尾之嫌;即使学者对拜克思想的书评中包含了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内容,但都不外乎两种主要形式,要么通过拜克关于“浪漫宗教”与“古典宗教”的对比论述突出两宗教间的差异,要么将拜克对两宗教关系的阐述归结为维护犹太教的一贯目的,但都未从拜克对比两宗教差异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的对话趋向,以及拜克阐述犹太教本质特征这一最终目的。学者迈克·梅耶对拜克的研究固然不失全面,也称得上深入,但他除了对比犹太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异,分析犹太教的历史独特性,指出拜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犹太教作辩护,证明其优于基督教,并且,拜克对两宗教关系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德国纳粹主义提供了线索;但作者没有把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研究作为关注重心,而且关于拜克批判基督教以及分析拜克阐释两宗教关系的目的方面,梅耶教授也没有摆脱其他学者的局限,即从拜克旨在为犹太教作辩护到突出犹太教优于基督教的地位。

概言之,学者们关于拜克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对于拜克所阐释的两宗教关系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和深入,更不用说通过两宗教论战背景分析拜克阐释两宗教关系的缘起、析取最终目的并分析拜克关于两宗教关系的思想了。有鉴于此,笔者将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拜克的研究成果,从拜克所生活时代的犹太教与基督教现实论战入手,依次分析哈纳克对犹太教的批判和拜克的反批判,再从拜克反驳哈纳克的基本点以及对两宗教差异的比较剖析进入他对两宗教关系的论述。在此过程中,笔者将深入把握并展现拜克对犹太教伦理一神本质特征等的现代化阐释,透过拜克躬行践履犹太宗教信仰的一生,更进一步理解拜克对犹太教和犹太人存在意义与价值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