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我们保护它们,拯救它们,研究它们。一段时间之后,尽管有人总是慢半拍,但我们终会意识到,是它们在保护我们,拯救我们,研究我们。

“我们”是一代又一代幸福的孩子,是成千上万名员工,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我们得到了哺育、塑造和成长;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像接住抛来的球一样,迅速而兴奋地用双眼捕捉到美,再将它捂在胸口,让它属于我们,完完全全地属于我们。

一度,每当我们在博物馆错综复杂的参观路径上探索,途经每一间陈列室,每一座石灰岩大厅,每一条狭窄的过道与捷径,每一段或上或下、穿插交错的楼梯都会令我们感到膝盖发软;终有一日,经过指导和训练,我们的肌肉形成记忆,带着我们迈向正确的方向。

我们的梦中有圣杯、罗斯科的画、非洲面具和贝尼尼那线条缠绵的雕塑。这些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一一展开,好似一张张翻飞的书页。一想到它们的故事,那么多无法用语言传达的故事,我们的心就怦怦直跳。此时,此地,就在这个灿烂的盒子里,我们想向你展示我们见到了什么,唤醒了什么。

“它们”是藏品,是艺术,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人们前来观赏它们,希望我们歌颂它们,吐字清晰地高声歌颂,用每一次呼吸歌颂,直到参观者得到充分鼓舞和启发,精疲力竭,不想再多看一眼青铜像、祭坛画、剑、肖像或花瓶。随后,参观者会在博物馆的商店里买一袋证据—能够证明他们来过博物馆的一袋商品,比如印着凡·高画作的餐巾纸。最后,他们便离开。

不过,我们和物品会留下。我们夜晚依偎,白天重逢。我们像隔着一道篱笆的邻居,总有一方知道的事更多;我们喜欢设想自己是那一方,但其实它们知道得更多。求知欲驱使我们如饥似渴地去了解它们早已经历过的事。那些物品就在现场,见证了整段历史,亲眼见证。它们眼睁睁看着墓室之门渐渐闭合,阳光越来越少,直到只剩下一道刺眼的光束;然后,砰!一切归于黑暗。

我们依赖它们的魔力,清楚那就像一种令人心安的迷信。这些物品悄无声息地溜入我们的世界—它们曾经固守一隅,如今化为流动的风景—每次的出现都出乎意料。因为我们没想到自己需要被拯救,也没想到拯救我们的会是大理石、丝绸、画布与油画或者纸页上的炭笔画;它们透过镀金画框和玻璃柜,与我们对视,凭它们的本事对我们施以影响,长久的影响,而且从不背弃我们。这些艺术品发挥着实际用处,它们让对的事发生,也像大雨一样将错的事冲下博物馆的台阶,裹挟着它们消失在远方。我们屏息观看,同时因为艺术站在我们这边暗暗松一口气。这就是我们从不离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