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德国模式到美国模式
- 江小华
- 1489字
- 2022-09-19 17:29:2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国际公认的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因而要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10年在德国成立的柏林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柏林大学首次打破了传统大学只是教学场所的旧观念,树立起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思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型大学。而1876年创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则被公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研究型大学诞生的标志。霍普金斯大学将德国的纯理论研究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引领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潮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如斯蒂芬森(Steffensen)等人和阿特金森(Atkinson)等学者都认为研究型大学是主要致力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机构。阿特巴赫(Altbatch)和伯兰(Balan)将研究型大学定义为“致力于不同学科和领域知识创造和传播,拥有良好的实验室、图书馆和其他基础设施,使教学和科研尽可能达到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我国学者王战军将研究型大学定义为“以创造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可见,高质量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是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位居世界最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并总结了这类大学的主要特征(见表1-1)。例如,国际著名比较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大学,必须具备卓越的研究、高水平的师资、有利的工作条件、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充足的设备和经费等条件。澳大利亚学者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则认为开展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核心特征。韩国学者申正澈通过对四大全球大学排名上的200所大学进行分析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在三个方面体现全球竞争力:能够吸引国际知名学者和优秀学生、能够获取充裕教育和科研经费、拥有很高的科研产出和引用率。刘念才和萨德拉克(Sadlak)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卓越的研究、顶尖的教授、学术自由、规范的管理、先进的设施、充足的资金。牛津大学的前校长柯林·卢卡斯(Colin Lucas)认为高水平大学应该在学术声望、知名学者、科研成就和学生质量等方面拥有整体的实力优势。牛津大学前任校长安德鲁·汉米尔顿(Andrew Hamilton)则提出世界一流大学有四个基本特征:杰出人才、卓越研究、高水平教育、持续经费。
表1-1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
国际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靠自我标榜是不行的,所谓“精英”是外界基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所赋予的。萨尔米在《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反映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特征的分析框架。该框架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成就——受雇主青睐的毕业生、尖端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充满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本上可以归因于三组互补的要素:①人才汇聚(优秀学生和教师);②资源丰富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能开展顶尖研究;③高水平的管理,鼓励战略愿景、创新性、灵活性,使高校能够自主决策以及管理资源,不受官僚体制的束缚(见图1-1)。
图1-1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主要因素组合
总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产出特征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获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若干重要的投入要素,包括:①人才要素: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②物质要素:充裕的经费、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力的工作条件;③制度要素: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卓越校长、创新理念、国际化战略、卓越文化、全球合作、优秀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