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扬州(下)

宗泽无奈,悲愤不已,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这几天,宗泽病重,时时昏迷。

他又上疏说:“臣替陛下保护京城,从秋冬到今年春天,又三个月了。陛下不早回京城,则天下之人无所仰戴。陛下还留在南都,人心惶惶,都认为陛下舍弃宗社朝廷,使社稷国家无所依靠,生民失去仰戴。陛下应该立即回到汴京,以安慰百姓之心。”

宗泽还呈上五件事,其一是说黄潜善、汪伯彦主张南巡江南不当。宗泽先后的建议,经过三省、枢密院,时常被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所阻抑,他们每次见到宗泽的奏疏,都嘲讽为狂。

只是赵构已被吓破了胆,那还敢回去?

现在赵构召集众人,就是在商议去留。

李纲与其他几位武将却极赞同宗泽主张,苦劝赵构回汴京。

尤其是李纲,他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一直力主坚守东京。

这事他干的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前年金军围城之下,钦宗赵佶欲南逃,李纲便直言皇帝南逃,则人心崩溃。当日,他反复劝说钦宗留守京城,和广大军民共抗金军。可是当晚钦宗还是偷偷准备好逃跑时用的车辆,决意逃离东京。第二天,李纲在上朝的时候,看到护送皇帝逃跑的禁军已经整好队伍,钦宗正要上车。李纲见状,大声问那些士兵:“你们愿意守城还是愿意逃跑?”众人齐声说:“我们情愿拼死守卫京城!”李纲借机对钦宗说:“士兵们的父母妻儿都在京城,他们情愿死守,如果让他们离开,万一中途分散了,谁来保护陛下呢?金军知道陛下没有走远,一定会派骑兵追赶,到那时谁来抵御追敌呢?”这一席话才把钦宗打动,不再作出逃打算。李纲对钦宗左右说:“敢复有言去者斩!”

而以汪伯彦、黄潜善,等文官则倾向迁往江南扬州一带。

“臣赞同伯彦之见,宜往扬州。希望官家切莫迟疑,迟则生变。”

说话的是黄潜善。黄潜善今年五十多,黄潜善字茂和,元符三年(1100年),黄潜善考中进士,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靖康初年(1126年),金人攻打宋朝,康王赵构设大元帅府,用文书召黄潜善率兵去支援。张邦昌当伪楚皇帝后,黄潜善到大元帅府告诉康王赵构,康王赵构秉承皇帝旨意任命黄潜善为副元帅。赵构即位后,任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当时宋高宗顺从民心,提拔李纲为右相,李纲将上奏驱逐黄潜善和汪伯彦,被右丞吕好问制止。

因为现在赵构最信任的人就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

汪伯彦是徽州祁门人,字廷俊。

当年赵构奉命出使金军大营,到达磁州,当时到处都是金国的骑兵,曾有数百名骑兵到磁州城下,追踪赵构的行踪。汪伯彦马上用帛书请赵构回相州,汪伯彦亲自背着装弓箭的袋子,他的部下在黄河边迎接赵构。赵构慰劳他说:“以后见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荐你做京兆尹。”汪伯彦从此成为赵构的心腹,深得赵构信任。

老实说,汪伯彦其实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投降派。汪伯彦在今年年初,还给赵桓献上了《河北边防十策》,朝廷这才派他去相州知州,主持边防之事。

奈何局势实在微妙,东京城被破后,天下易主。

在这种敏感时期,众生相各自显露,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

像汪伯彦这种人就开始没有底线地抓住赵构。他白脸无须,眼睛长得一大一小,是天生的雌雄眼,正面看人也好像在乜斜着人家,好像蔑视。

“李老的话有道理,我意思是回守东京。”一个国字脸魁梧大汉大声说,这人狮鼻阔口,红脸短髯,左颊有道伤痕,正是韩世忠。如果宋青见到,就会发觉,这汉子就是在宋三娘酒店与他偶遇一道喝酒的军汉。

韩世忠在大名府为河北总管王渊部下前军统制,在河北一带坚持抗金斗争数年,颇有威名。靖康二年,赵构到达济州后,韩世忠也率所部到达济州,加入拥戴赵构为帝的行列。四月,韩世忠部将杨进击退侵犯南京应天府的金军,他扈从赵构到达南京。赵构即位后,便授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上次在宋嫂酒肆与宋青相遇,就是他回金陵觐见高宗,路过杭州。

汪伯彦斥韩世忠道:“韩五,这是什么地方,轮得上你这种武人说话?”

宋朝科举取仕,重文抑武,武官地位不高。韩世忠现在只是观察使。宋代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原来是从四品,神宗元丰后改为正五品。

最主要的是,韩世忠是行伍出身。

如此身份,汪伯彦自然不在眼里,因此言辞间直斥其非,极为轻视。

李纲喝道:“汪伯彦,你投降畏敌,还不让人说话,是何居心。”

“李纲,你不顾官家安危,逞匹夫之勇,置官家于险地,意欲何为?”

李纲怒道:“你……你可耻,你胆小如鼠,就是个奸佞小人。”

“你狂妄!”汪伯彦不甘示弱。

李纲是政和年间的进士,虽然文武双全,然而个性过于刚直,言语间却不是老狐狸般的汪伯彦对手,两人几番争论下来,气得脸色胀红,胡子乱颤。

黄潜善却在一旁,目视赵构,心里微微冷笑,也不作声,因为他早就洞悉赵构的心思。

果然见两人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赵构开口道:“好了,诸位卿家休再争了,就这样吧,寡人决定先迁往扬州,以避金兵。”

赵构其实早已赞同黄潜善、汪伯彦提出的逃亡东南地区的建议。扬州自古有繁华锦秀之地,风流不输金陵,赵构自幼数读唐诗,唐代风流才子杜牧的扬州诗历历在目——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令他心向神驰。

更何况那里远离金军,还是鱼米之乡,繁华秀丽,对消化他现在刚刚到手的权力非常有利。

其实说到底,赵构年方二十出头,他自幼被压制,固苦无助,虽然经历坎坷比较早熟,可骨子里还是贪玩贪享受的少年心性。

于是在主和派的鼓动下,赵构下诏巡幸淮甸,下令两湖、两淮和两浙的州县做好准备。

李纲这时也积极整顿军备,训练士卒,有助于新王朝支撑局面,宋高宗是能接受的。但是李纲激烈的主战措施,赵构就不能接受了。于是赵构擢升任黄潜善为右相,与李纲并列相位,同时罢免张所、傅亮,废除招抚、经制两司,蓄意破坏抗金部署。

李纲坚决反对,朝廷两派斗争由此加剧。赵构就以李纲“狂诞刚愎”“专制若此”的名义罢免了李纲的相位。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被发配鄂州安置。

之前,河北招讨使张所遭到贬谪,他的部队四分五裂。岳飞一心抗金,私自脱离正规军,去投靠在太行山区坚持抗金的农民武装——王彦率领的“八字军”。岳飞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度身被十余创,所部将士皆死战,以微薄之力抗击金军。一夜屯宿在石门山下,有人传言金军大兵将至,部队惊惶失措,岳飞坚卧不动,像没事人一样。最终部队没散,金军也没有来攻。遗憾的是,王彦和岳飞两个人都是个性很强的农民,话不投机,难以共事。在王彦拒绝提供给养后,岳飞听到老领导宗泽驻防汴梁,率部南下投靠。

东京留守司追究岳飞擅离职守的罪责,按律当斩。宗泽本就爱惜抗金勇士,亲自面见岳飞,认定这是一个将才,只是将岳飞级别降为从八品,担任留守司统制,以示惩戒。这是1127年冬天的事情。

赵构是在建炎元年十月带领朝廷逃到扬州的。

金朝得到高宗南逃的消息,在十二月(1128年1月)再次发动南侵,向中原大举进兵。这一回,金朝精心谋划,精兵强将全部出动,誓要彻底灭亡宋朝,汴梁再次成为抗金的焦点。

宗泽不顾朝廷的逃跑策略,积极联络两河和陕西的其他抗金队伍,依山河筑垒防守。许多武装聚集到汴梁周围,与宗泽协调行动,声势颇为雄壮。多月来,汴梁的官军、义军和金军接战多次,宋军胜多败少。十二月底,有一支金军南侵进犯孟州汜水关。宗泽派岳飞率领五百骑兵迎战。临行前,宗泽告诫说:“你身上带有死罪,只要你杀敌立功,我既往不咎。”

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崭露头角。岳飞本人手刃了一名女真裨将,一战成名。宗泽提拔岳飞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黄潜善、汪伯彦控制的南逃朝廷却在建炎二年正月下诏,说汴梁周围的民兵“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勒令解散。宗泽针锋相对,回了一道语调强硬的奏折,要求赵构收回成命,斥责黄、汪二人,同时降罪己诏,迁回汴梁,“以大慰元元激切之意”。对于这样的奏折,赵构置之不理。宗泽又整编汴梁附近的军队,制定了大举渡河全面反攻的计划,奏报朝廷。赵构没有批准。

宗泽年过古稀,还坚持活跃在战斗前线。他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奏请赵构“圣驾回京”,还提议筹划北伐。黄潜善等人对宗泽的奏章嗤之以鼻,嘲讽“狂妄”,干脆不上报赵构。

汴京开封府,宗泽忧愤成疾,背上发疽病重,诸将入室问候病情,他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效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叫岳飞留下,瞩咐他继承抗金大业。

建炎二年七月,处于弥留之际的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言语中全在念念不忘北伐,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后溘然长辞,享年七十岁。开封官民闻知后都痛哭不已。后由儿子宗颖和爱将岳飞一起扶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上。

宗泽死后,副留守杜充接替了留守职务,忠实执行朝廷的命令,裁撤了汇集到汴梁周边的民兵。岳飞见状,原想离开杜充北上找金军决战,但一想到先前自己擅离职守招致的死罪和宗泽对自己的庇护,岳飞就说服自己,留了下来。

然而,金军并没有进攻认真备战的汴梁,而是从东边绕开了这座都城,直扑扬州而去。

——注:《宋史》说:“(黄)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李纲既逐,张悫、宗泽、许景衡辈相继贬死,宪谏一言,随陷其祸,中外为之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