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舍相邻之所,便是食舍。
杨坚和独孤伽罗走进一看,发现各个窗口,南北各异的吃食,都有些新奇。
出宫有些时间了,但看到热乎乎的蒸饼,杨坚索性让庖厨给每人都用蒸叶包了一个。发现里面的馅儿,除了蔬菜,还有零星肉花,特别好吃。
后面过了住舍,往前面的各学馆走去,杨坚不免叹道:“朕上月还去太学,同士人们讨论礼乐方面的事项,但感觉太学,国子学,都未能像学院之所,功能齐全,可都是安乐(宇文恺)你的功劳啊!”
宇文恺听闻皇帝之赞,忙回道:“陛下过誉了!不瞒陛下和殿下,这些思路,甚至于图纸初稿,都是大王所绘。微臣也只是于各区域,进行协调绘图而已!大王在建筑、水利诸多方面,皆有才华,且给微臣了不少灵感!”
杨坚一听,不由得看向手边的爱孙,笑道:“好孙儿!”
来到儒学馆,杨坚和独孤伽罗,一道翻阅起了书案上摆放的书册,第一眼就看到了刚印刷而出的《文集》,拿起阅览后,《文集》的纸张,虽然比不过少府专人印刷出来的精美,但字迹清晰,其中内容更是儒学名篇,多富教育意义。
王隆于一旁,主动介绍起了皇孙杨昭事先安排的课程教授诸事。
在得知踏入学院第一年的学子,不仅要学习十几门理论课程,还有骑射方面训练,及期末考核后,二圣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去年时,爱孙所言的官学考核办法。
关中之地,从去岁秋开始,按照朝中命令,尚保留的县郡官学,确革新了考核制度,以剔除滥竽充数的官学讲师,另有不学无数的士子。按照四月长安等地送上来的奏报,还有杨坚三月初时,往弘农一带的视察来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朝廷毕竟是第一次在关中地区试验,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要将规矩立好,于将来在天下重建郡县官学,还需要数年磨合。理工学院的相关制度,却更为具体,或许可以再试用看看。
而按照地方上奏,在其他地区官学暂停办理后,私学大规模兴起。杨坚和独孤伽罗月前还有交流,文教的主动性,当抓在皇室、朝廷手中。即便是将来,也必须以官方教育为主。
来自于帝王的敏感,两人早在看到今次廉价纸张和活字印刷术的革新后,亦有合计,以后书籍诸事,也必须牢牢控制于皇室手中。
东汉末年,张角领太平道揭竿而起,正因民意为之把持,而廉价书册这个媒介一旦出现,可想而知,自会加剧了信息传播。于此,势必成为历代帝王们警惕之重点。
特别是清朝的文字狱,最为兴盛,由顺治开始,一百多年不间断。当然,明时也存在过这种现象,尤其是老朱和嘉靖帝时期,最为忌惮。倒是隋唐比较开放,社会风气积极,鲜有此事。
离开儒学馆,又来到农学馆,能看到试验田里,按照杨昭安排,几位被请来的农学家,正做研讨的关中地区新耕作模式,含有牲畜粪便的应用等。旁边的田地里,已被选种插秧的水稻,亦在茁壮成长。
后面的工学馆,医学馆……二圣皆浏览了一遍,心中感慨万千。
国子寺下辖诸学馆,主要研究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人,最后还是为了做官。
但理工学院的教授方法,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结合现实,实践而出,最后应用各行各业!
这才是该有的模式!
总之,这一趟来得值!
即将离开理工学院时,望着马车处围着的王隆等人,杨坚道:“皇孙年少,诸事处置经验,大不如诸君。而理工学院,以朕观之,于朝野大有得利,便有赖诸君共同扶持作为……”
直到二圣的车驾消失在前方道路,王隆等人,尚未转身。但从旁看去,他们每个人各有所思,多面露振奋。为天子所言,他们教学的理工学院,前途一片光明!
未来的待遇,说不定同国子学内的博士相差无几!
这一切,都是皇孙杨昭功劳!
而有了二圣的支持,不少人原有些浮躁的心,也逐渐安静。
夜幕前,返回宫里。
杨昭陪着二圣吃过晚食,又聊起了他于理工学院接下来的发展展望。
回到安仁殿时,天色已经很暗了。
将今日之事,在脑中回忆一遍,杨昭清楚,皇祖父杨坚和皇祖母独孤伽罗,于今日去了理工学院一趟后,见到其中为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真的上心了!
在他建立的雏形之下,二圣要不了多久,势必会派遣更为专业的人,前往辅助管理,他也能轻松许多。虽然很多事情,都是小舅萧瑀等人所为,但劳心过于劳力!
铺开信纸,杨昭习惯性的给他阿爷写信。
“阿爷,孩儿上次让您建设的造纸工坊,可得抓紧了!皇祖父和皇祖母,看到更为便宜的纸张,还有新印刷术的出现,要不了多久,就会重订书籍,将来即便是贫苦家的寒门子弟,也能看得起书了!纸张的用量,势必会加大!”
“还有上次孩儿给您说的林邑国,您还记得吗?孩儿上次听利人市的商贾说了,在林邑国往西,更热的地方,有一种高产、耐旱的水稻,如果能寻来,在江南等地推广,产量必然提升。这都是孩儿听说的,但那商贾说的信誓旦旦,阿爷你可以排个商队去看看。”
“阿娘前日与孩儿说,等入了秋,她也要带着小弟往江南与您团聚。哎,孩儿苦啊!如此年幼,就成了留守儿童,跟着皇祖父皇祖母生活在长安。您一定不忍心这样,请一定要多给我寄一些江南的特产、财宝啥的。孩儿虽然视钱财为粪土,但理工学院花费大!”
……
杨昭的书信,从关中出发,经过陆路和水路,历经多日,终于是送到了扬州总管府。
收到嫡长子书信隔日,杨广于城外,为继续南下岭南,平另一伙叛军的杨素,史万岁等人送行。
杨素等人即将离开前,杨广执手道:“越国公等,这次南下平残部叛军,必会一帆风顺!孤备好庆功宴席以待之!
另则,孤记得安南以南之地,乃为林邑国……”
杨素闻此,不知晋王为何突然说起林邑国这等小国,斟酌道:“殿下之意是……”
但看杨广面色突然严肃起来,沉声道:“自我大隋立国以来,林邑国等西南小国,常迟于进贡,显然不尊大隋!这次叛军败退往南,必有逃逸而入者!
以此间林邑国,劳越国公定之,以其国归我大隋!
另则,孤尝闻林邑国之地,或以西之所,有高产耐旱之水稻,且劳越国公等,帮忙搜寻!”
杨素算是听明白了,晋王的主要目的,怕是在林邑国寻一种水稻种子。
而晋王动不动要灭国,这在杨素看来很合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往前数百前,林邑国这等西南小国,秦汉本属于中原,顺手若能灭国,重入大隋疆域,也算一件功劳。
他随即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