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标杆民企和国央企运营指标趋势预测
基于对房企核心能力的分析,我们继续以15强房企中标杆民企和国央企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它们的核心能力,并对其未来运营指标趋势进行预测。
基础数据来自15强房企中上市民企(碧桂园、万科、龙湖、新城、旭辉)和国央企(保利、中海、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金茂)的年报,我们结合疫情因素、房企未来两年的销售目标以及行业新周期变化,综合测算得出预测值。
一、销售面积增长率:民企平均下降幅度超过国央企
如图1-4所示,2017—2021年,民企的销售面积增长速度逐年放缓,2018年之后开始低于国央企的增长速度,2021年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民企过去注重规模诉求,并通过高杠杆、高周转进行快速扩张,其历史销售面积增速明显领先于国央企;2018年之后,民企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其销售业绩排名靠前,销售面积基数较高,故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图1-4 2017—2023年标杆房企销售面积增长率变化趋势
国央企的销售面积增长率在2018年达到近年最高值,而后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与扩大销售规模相比,国央企过去更注重财务安全与利润增长,其销售面积增长速度较为平缓。2018年仍有部分国央企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保持着较高的销售面积增长率。
随着融资收紧,尤其是“三道红线”和“贷款两集中”政策的出台,房企普遍重视销售业绩和回款管理。2021年上半年,百强房企的销售业绩同比增长36%,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市场持续降温,百强房企的整体业绩表现不及上半年及历史同期。虽然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政策出现微调,但市场底部尚未出现,多数房企无法完成全年业绩目标。
由于融资受限、降杠杆以及收缩拿地力度,预计2022—2023年民企的销售面积增长速度持续放缓,销售面积开始下降。而国央企具有天然的融资优势,逆势拿地实力凸显,价廉质优的土储为其销售业绩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央企更侧重于在去化较佳的高能级城市布局,预计其2022—2023年的销售面积将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二、储销比:民企和国央企先后快速下降
如图1-5所示,2017—2021年,民企和国央企的储销比均逐年下降,国央企的储销比始终高于民企的。民企的储销比自2017年开始迅速下降,而后逐年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17年受市场调控、楼市预期转冷等因素影响,民企拿地态度趋于谨慎,在保证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民企放缓了拿地节奏。
图1-5 2017—2023年标杆房企储销比变化趋势
国央企的储销比在2018年仍保持在高位,随后快速下降,主要原因是:2018年部分国央企仍处于规模扩张期,其销售业绩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这些国央企需要充足的土地储备来保障未来的销售规模。
2020年下半年的“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部分“踩线”房企收缩了投资规模,而财务稳健的房企则逆势补充低价且优质的土储。在2021年上半年的集中土拍中,房企拿地热度较高,获地房企以规模民企和国央企为主,且不少民企不惜以高溢价激进拿地。2021年下半年,在行业融资端趋紧、基本面快速下滑的背景下,部分房企陷入流动性危机,多数民企收缩投资规模,甚至停止拿地。在2021年下半年的集中供地中,国央企成为拿地的绝对主力。
在投销比保持在40%的监管要求的限制下,房企将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根据自身的去化能力调整投资力度,以销定投。预计2022—2023年民企和国央企的储销比均持续下降。在融资端收紧的大背景下,民企的投资规模将持续收缩,其储销比预计维持在2.7左右。国央企凭借稳健的财务状况及良好的融资优势,将以相对较低的溢价率逆势获取优势地块,其储销比预计维持在3.1左右。
三、地货比:民企和国央企将以“稳”为主
如图1-6所示,2017—2021年,民企和国央企的地货比均先降后升,且民企的地货比始终低于国央企的。2017—2018年,在布局方面,房企从核心区域向郊区扩张,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拿地均价普遍降低,从而带动地货比下降。2019年之后,随着政策调控常态化,为降低投资风险,房企开始增加对一二线城市的投资,拿地均价上升,同时受限价政策影响,销售均价增长乏力,从而导致地货比上升。
图1-6 2017—2023年标杆房企地货比变化趋势
在土地成本和融资成本攀升的背景下,民企控制成本的需求更加强烈,积极探索多元化拿地,致力于降低土储成本。而国央企地货比的上升速度在2021年明显快于民企的,主要原因是:国央企重点布局的一二线城市的地货比本就较高,而部分国央企那时处于规模扩张期,资金充裕,因此积极补充土储。
受土地成本上升和新房限价影响,预计2022—2023年民企的地货比将维持在0.38左右。在投销比保持在40%的监管要求的限制下,国央企将积极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土储,其地货比在未来两年将出现回落。
四、权益比:国央企先降后升,民企较稳定
如图1-7所示,2017—2021年,国央企的权益比持续下滑,主要原因是: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大部分房企通过合作来共摊成本与风险,以撬动规模增长。
图1-7 2017—2023年标杆房企权益比变化趋势
“三道红线”政策促使“踩线”房企增加现金流、降低负债,这给房企的投资策略带来较大影响,房企合作开发项目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上市房企的新增土储权益比例为65%,较2019年下降1个百分点。
目前,多数房企开始注重提升权益比。主要原因是:第一,随着行业增速放缓,头部房企规模诉求减弱;第二,过去权益比过低导致的“增收不增利”问题日渐凸显,房企盈利承压;第三,房企之间的差异会带来沟通成本过高、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合作风险较大;第四,优质地块稀缺,在资源、市场等方面具备竞争力的房企更倾向于独立操盘。
预计2022—2023年国央企和民企的权益比均略微上升。
五、存销比:国央企未来将下降,民企平稳上升
如图1-8所示,2017—2021年,民企的存销比平稳上升,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国央企的存销比先快速下降,后上升。
图1-8 2017—2023年标杆房企存销比变化趋势
在较高的资金成本压力下,民企更注重滞重存货管理。民企普遍采用高周转模式,以提升运营效率和去化能力,针对滞重项目降价去库存,率先将滞重存货控制在合理比例。2017—2018年,行业政策收紧,国央企顺势加强去化,由于具备较大的让利空间,其库存去化成效显著。国央企侧重于在一二线城市打造利润型项目,加上限价政策的影响,其部分项目开盘滞后或实行现房销售,故其存销比高于民企的。
预计2022—2023年,民企的存销比缓慢上升,国央企的存销比则略微下降。随着行业下行,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困难,加上2021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民企违约事件影响了市场信心,民企的存销比或将持续上升。国央企主要布局在基本面较佳的一二线城市,销售去化有保障,其存销比或将进一步下降。
六、建销比:国央企平稳上升,民企波动上升
如图1-9所示,2017—2021年,国央企的建销比呈上升趋势,而民企的建销比先升后降。随着行业规模见顶,民企的开工面积增速逐年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所以其建销比自2018年开始下降。而部分国央企当时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销售增长率较高,开工面积保持正增长,从而带动建销比上升。
图1-9 2017—2023年标杆房企建销比变化趋势
预计2022—2023年民企和国央企的建销比均平缓上升,且民企的上升幅度大于国央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地产市场整体下行,民企在销售方面仍然承压,销售面积增速将放缓甚至下降;第二,2021年下半年以来,民企融资受限,现金流压力上升,这影响了其施工建设速度,从而使在建库存难以消化。
七、净利润率:国央企先升后降,民企波动下降
如图1-10所示,2017—2021年,民企的净利润率波动下降,国央企则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下降。
图1-10 2017—2023年标杆房企净利润率变化趋势
2017—2018年,房企获取了较多高地价项目,随后市场整体下行,部分城市限价,因此这些项目的利润率较低。在利润下滑的预期下,房企一方面通过加强内部管控能力来挖掘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利息资本化比例来调节利润。
在快周转模式下,民企的结算周期较短,其净利润率率先出现下滑。国央企由于结算期滞后,且较低的资金成本降低了毛利下滑所带来的影响,其净利润率在2018—2019年仍缓慢上升。随着前期高地价项目步入结算阶段,2019—2020年国央企的净利润率下滑明显。
预计2022—2023年民企和国央企的净利润率均呈缓慢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第一,部分房企的高地价项目仍未结转完毕;第二,在2021年的第一批集中供地中,房企所获地块的整体溢价率较高,未来结算毛利将承压;第三,2021年下半年市场整体下行,部分房企采取了打折促销的方式,“以价换量”来保证业绩增长,这将加剧“增收不增利”现象。
随着“稳地价”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及土拍机制的逐步完善,房企拿地毛利率有望提升,从而带动未来结算毛利提升。此外,不少房企通过布局多元化业务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长期来看,行业净利润率仍有提升空间,但短期内房企的净利润率仍延续下行趋势。
八、管理费率:国央企持续下降,民企先升后降
如图1-11所示,2017—2021年,国央企的管理费率持续下降,民企则先升后降。
图1-11 2017—2023年标杆房企管理费率变化趋势
过去,民企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通过高薪挖人来实现迅速发展,在组织、管理方面的费用消耗较多。随着规模效应形成,民企积极降本增效,通过管理标准化建设、组织优化、数智化转型等方式来提升精细化管控能力,其管理费率得以快速下降。而国央企体制健全、综合治理水平高、从业人员稳定,其管理费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下降空间有限。
预计2022—2023年民企和国央企的管理费率均呈下滑趋势。随着行业下行,为了缩减成本,房企将精兵简政,短期内其管理费率将大幅下降。长期来看,房企可通过组织效能提升、区域深耕、文化机制宣导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
数智化转型升级是提升房企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数智化建设方面,民企领先于国央企。随着国央企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其管理费率在未来将显著下降。
九、营销费率:均波动下降,民企高于国央企
如图1-12所示,2017—2021年,民企和国央企的营销费率均波动下降,但民企的营销费率始终高于国央企的。
图1-12 2017—2023年标杆房企营销费率变化趋势
国央企由于聚焦一二线城市,新房限价优势明显,其营销费用支出较少。民企在快周转模式下,为提升去化能力,在营销推广方面的费用支出较多。
面对行业利润下行的压力,近年来房企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营销标准化、数智化精准营销以及自建销售渠道等手段,压缩推广及宣传费用,从而使得营销费率得到良好控制。
受市场下行影响,预计2022—2023年民企和国央企的营销费率将均呈收窄态势。
十、财务费率:均先升后降,民企低于国央企
如图1-13所示,2017—2021年,民企和国央企的财务费率均先升后降,民企的财务费率低于国央企的。
图1-13 2017—2023年标杆房企财务费率变化趋势
在快周转模式下,民企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其借款费用的利息资本化比例普遍高于国央企。由于只有少部分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民企的财务费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剔除利息资本化因素,民企的实际财务费率大幅高于国央企的。
自2018年以来,行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房企倾向于通过利息资本化来提振当期利润。目前,多数民企的利息资本化比例在90%以上,甚至接近100%。而国央企的利息资本化比例普遍在60%~70%。
近年来,国央企凭借良好的信用资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财务费率也随之下降。而民企也逐渐告别高杠杆模式,主动降低对有息负债的依赖,并积极优化债务结构,从而使其融资成本得到小幅下降,但与国央企相比仍存在显著劣势。
国央企拥有较低的融资成本,这可以减少财务支出,提高其盈利能力,使经营稳健向好,从而实现低融资成本的良性循环。预计2022—2023年国央企的财务费率将稳步下降。
受国内监管政策及行业融资收紧的影响,民企发债难度加大,其负债规模或将收缩,这将使其利息支出减少。预计2022—2023年民企的财务费率将略微下降。
通过上述研究,就未来发展趋势来说,民企和国央企的地货比趋向于收敛一致,销售面积增长率、权益比、储销比、建销比、净利润率、管理费率和营销费率趋向于平行发展,存销比和财务费率趋向于分化。
对比民企和国央企,以下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民企的储销比、地货比、存销比、建销比、财务费率优于国央企的;第二,国央企的销售面积增长率、权益比、净利润率、管理费率、营销费率优于民企的。
总之,民企和国央企在四大核心能力评级中各有所长。
链接:十大标杆房企运营指标参考(详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