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白关于武汉黄鹤楼的诗词

李白喜欢游历,所到之处皆有诗作,而他对湖北武汉黄鹤楼情有独钟,写下多首诗词。李白是个诗词主观性写作很强的诗人,表达感情酣畅淋漓,他之于黄鹤楼有种特殊的情结。

下面这首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般在小学课本上都看过。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写下此诗。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 <https://baike.so.com/doc/1870589-1978512.html>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这首诗没有找到背景,但是从里面的情绪可以感觉到,这是在李白极度悲愤之后而作,初步判断,应该是在跟随永王璘失败之后而作。

这首诗很多学者说是伪作,因为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楼诗》,叹服之,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旁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原是借此一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所以这首诗是不是伪作,也不可辨别。但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文中曾批评杨慎喜欢吹渊炫博,对他所说所写,后来人都不十分相信,轻信容易受愚。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这首诗应是李白在江夏一代居住期间所做,从诗词的风格,感觉像早期作品。

这五首诗,其中两首是送别诗词《江夏送友人》《送盂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仅仅是诗词中的一个远景,作为陪衬出现。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则是将黄鹤楼作为一个重要地点开展活动,吹笛子活动,黄鹤楼已经成为重要场景,诗人身处其中。

《望黄鹤楼》则是对此景的描写,黄鹤楼已经成为主要描写对象。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这首诗就比较特别,似乎和黄鹤楼有着仇怨,竟要槌碎之。可以说与黄鹤楼产生了互动,当然这只是夸张的写法来表达感情而已。

如此看来,李白同志与黄鹤楼有着无限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