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真的会睡觉吗?——揭开睡眠和失眠的真相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也是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了生命总时长的1/3,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它到底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很多人正处于睡眠缺乏的状态,但却习以为常,结果常常会引发惨痛的案例。

睡眠,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不是单纯的“上床睡觉”,而是自有一套独特的运行机制。我们只有对睡眠机制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解开睡眠的奥秘,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睡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睡眠的基本知识吧。

1.睡眠的原因

关于睡眠的原因,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科学家提出了“体力恢复理论”,认为睡眠能够起到休息和恢复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疲劳,弥补一天劳累造成的“损耗”,有助于人体各种功能的正常“重启”。美国著名的睡眠学家哈特曼更进一步指出睡眠还能够消除精神疲劳,能够让人们保持精神振奋、情绪正常。

也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演化理论”,认为睡眠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来的,人类之所以需要在夜间找到固定地点睡眠,是因为缺乏夜行能力;睡眠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也能够逃避野兽侵袭,还能够节约大量体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睡眠可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而我们要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必须让睡眠、清醒正常交替,形成规律的平衡。

2.睡眠的信号与周期

不管睡眠的原因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睡觉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行为。那么,正常人什么时候需要睡眠呢?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取决于身心接收到的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外源信息包括昼夜变化、时间变化等外部因素,而内源信息则是人体自身发出的睡眠信号,如体温变化、激素释放等。

日本学者西野精治就提出了睡眠的“体温开关”理论,他认为体表温度和体内温度的差距缩小时,人更容易入睡,所以在睡前可以通过洗热水澡等方式,先让体表和体内的温度升高,再通过散热来缩小温差,这样更有助于睡眠。

在接收到了昼夜、体温、激素等各种“信号”后,人们就会开始入睡。而“轻度睡眠”就是睡眠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脑波发射频率逐渐放慢,振幅变小,人们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经过第一阶段后,人们会进入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睡眠,在这三个阶段,肌肉会逐渐放松,脑电波也会变慢。

3.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

这四个阶段又被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慢波睡眠)”,也叫“正相睡眠”。在此期间,人体会出现以下几种明显特征:

(1)人体的肌张力会下降,运动幅度降至最小,体温和脑温降低;

(2)脑电波中正常的α波随着睡眠程度的加深而减少,直到完全消失,并会出现每4~6秒一次的慢波和每秒0.5~3次的高波幅的梭形慢波;

(3)血液循环、呼吸、心率都会减慢,胃肠道功能增强;

(4)大部分的感觉输入不到大脑皮层,也很少会出现梦境;

(5)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和修复。

如果在中睡期或深睡期被强制叫醒,人们会觉得意识迷迷糊糊、精神不太清醒,若是不能继续睡眠,哪怕过了几个小时后,人们还是会觉得头脑昏沉,精神不振,这正是大脑在发出需要睡眠的信号。

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相对的是“快速眼动睡眠”,或者叫作“快波睡眠”。人在睡眠期间,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总是交替进行。快速眼动睡眠的主要特征是:

(1)人体肌张力几乎丧失,身体不能活动;部分肌肉如面肌、口角肌和四肢的一些肌肉群可出现轻微的抽动。

(2)大脑复苏,脑电波节律加快,振幅变小,由慢波变为快波。

(3)呼吸、心率加速,但不规则;血压、体温升高。

(4)眼肌和内耳肌活跃,眼球快速左右摆动,并会伴有清晰的梦境。

快速眼动睡眠又被称为“异相睡眠”,一般历时10~30分钟,从表面上看处于异相睡眠中的人似乎睡得不深,但却不容易被唤醒。

众多研究人员指出,快速眼动睡眠有助于巩固与程序性、空间性相关的记忆,如果长期阻断快速眼动睡眠,会引起严重的认知障碍,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智力下降等多种问题。

了解了上述与睡眠有关的科学知识后,我们会发现睡眠的每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睡眠,特别是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尤其要注意避免干扰,才能增加睡眠的有效时间,让自己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