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分析:恶的群像及如何远离
- 张蔚
- 1499字
- 2022-07-26 15:43:56
序一
近些年来,海量的心理学读物都在扮演着人生道路标识牌的角色,要带领人们通向更开心、更成功、更幸福的下一个人生阶段。
这些内容在主题上选择各异,很大一部分都在教读者成为好家长、好子女、好学生、好职员或者好老板,是美好生活的说明书,也是通透心灵的指南针。在这些书中,你能发现人向上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在掩卷长思过后,还会有一份努力与拼搏的冲动,像小火球一样留在你的胸口。
这些书带你仰望自己的上限,敦促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攀爬,非常不错。
但这也会带来视角上的固化,以及认知上的不均衡。
只往一个方向看,看不到生活的全貌。每年寒暑假,北京各大高校几乎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的参观,孩子们来高校参观就是为了“往上看”而树立目标。但我认识的好几个高校骨干教师家的孩子,在寒暑假被爸妈送去南方的工厂当小工“体验生活”,这其实是换了一个视角,“向下看”同样能起到敦促成长的作用,毕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让他们产生仰视感的好学校,其实也没那么多。我觉得,“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才是看待世界真正正确的方式,能让人获得一幅“全景”,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罗盘,更是地图。
此外,强迫性地追求进步,也很容易透露出这样的潜台词:“我不喜欢,也不接受现在的自己。”虽然众多心理自助书中都告诉我们要“悦纳自我”,但这本身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你不能一边跟对方说你只要努努力就能更好,一边告诉对方你现在已经够好了。这样说话,特别不地道。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被一种“努力进步即绝对正义”的错误认识带偏了,以至于很多人产生了本不必要的自卑与自恨。当你不知道更差的人是什么样的时,你当然就会觉得自己就是最差的。很多人担心,看向远不如自己的人会让自己堕落,但恰恰相反,去认识和理解他们,反而更能让自己警醒。
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我也有着对于当下自身的不满以及强烈的“上升焦虑”。而张蔚的书,总能适时地让我松一口气,给我一个再理性看看自己的机会。
并不是因为我跟他笔下的罪犯有共鸣,而是因为这种“向下看”的机会,有效地中和了我因为仰望太久而产生的心灵酸痛。
虽然我没玩过攀岩,更没经历过带着一堆专业工具去爬那种非常陡峭的山峰。但看纪录片与电影时,每当出现这些场景,画面里总会有一个听上去很有经验的浑厚声音喊道:“别往下看!往上看!”我明白,之所以不让你往下看,是怕你太过紧张,徒增风险。但如果把生活类比成攀爬,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时不时“往下看”的,当你意识到脚下的高度,甚至看到了你不愿与之为伍的深渊,也许你的手就能攥得更紧。
虽然很多人带着猎奇的心态翻开犯罪心理学的书籍,但请不要把这些案例的主角看作脱离了生活正轨的无序个体,而是要把他们看作另一个人生向量的集合,比起满足好奇心,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更广阔的认知。张蔚的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另一种视角下的生活状态。他没有向我们揭示人的上限,以及一系列的进步会把人生带入怎样的通途,难能可贵的是,他向我们展现了人的下限可能是什么样子。
不管是看张蔚的书,还是听他讲课,都和阅读“邪典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肠子》的体验很像。不管是在心理学界,还是在文学界,他们都告诉我们,在莺歌燕语与金碧辉煌外,还有一个角落,是隐秘的、黑暗的、无人过问的。走进它,看一看,你会不舒服,但你对人的认识也会更完整。
如果你还有所顾忌,可以把张蔚先想象成在蹦极的时候,从后面推你一把的那个人。你说不清该感谢他还是该讨厌他,但你知道,蹦极过后,你会更加珍惜脚踏实地的感觉,感恩现在所处的阶段。
欢迎来凝视深渊。
叶壮 心理学者
2020年6月2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