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关系

内在客体关系的活化与调适

每个人都可能存在触发情绪的扳机点,比如某个情景或某种言行,突然让你体验到一些强烈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一般是逃避和攻击)。这些强烈的情绪,往往意味着一段内在客体关系的活化。内在客体关系(简称客体关系)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被内化的人际关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伤害性的客体、被伤害的自体,以及伴随的强烈情感。这种客体关系往往是在长久的创伤性的外在关系中逐渐内化形成的,对现实的健康关系有着或大或小的干扰。

我们来举个例子。小马在父母离婚后,与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工作辛苦,但心情压抑,经常对他发脾气,指责、打骂、冷战是家常便饭。每次妈妈生气时,小马都会非常紧张。我们可以看到,小马的妈妈把孩子作为情绪发泄的工具,她缺乏爱的能力,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关系中充满着剥削和虐待。她之所以会离婚,或多或少也和这种性格有关。

在这种关系里,小马可能内化了一个自私、冷漠、无情的客体形象,一个受伤的、无助的自体形象,以及关系中潜藏的委屈、愤怒、恐惧和哀伤。这既是真实外在关系的内化,又有一些主观的加工。毕竟,现实中的妈妈有时对他还有些温情。

在小时候,面对这个可怕的客体,无助的小马采取讨好、迁就、忍让的方式与她相处。慢慢长大之后,小马有了新的解决方式:激烈地对抗。在多次冲突之后,妈妈变得老实不少,母子关系有所改善,但小马的内在客体关系,却留在了记忆深处,成了阻碍健康关系的绊脚石。

无论是友情关系,还是恋爱关系,只要小马察觉到对方可能有的自私(关系中的双方,难免会有自私的一面),他就会非常敏感和生气,并做出偏执的解读,认为对方在剥削他、利用他、打压他。然后,他就采取激烈的方式进行回应,比如争吵,或者干脆断绝关系。由于这种性格的影响,虽然小马有幽默、聪明、善良的一面,很受人欢迎,但总是缺乏真正亲近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内在客体关系的存在,外在的关系被歪曲了。关系中的问题会被放大,别人只是略有私心的表现,就会被理解为剥削和控制;关系中难免存在的争吵或矛盾,就会被当成无法面对的部分,唯有远离才能安心。

关系的问题只有在关系中才能解决,心理咨询提供了减弱内在客体关系影响力的途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识别、体验客体关系在咨访关系中的活化,是很重要的内容。当客体关系活化时,咨询师成了内在客体的代表,来访者成了内在自体的代表,强烈的情感就呈现出来了。

如果小马来接受心理咨询,当咨询师某些自私的言行出现时(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自私的部分),就会唤醒小马内在的客体关系。小马会把咨询师当成一个像妈妈那样的剥削者和虐待者,一方面体验到委屈和伤心,另一方面进行强势的反击。

这样的情景对咨询师是一种考验。面对小马的曲解,咨询师觉得难过、委屈、愤怒和不满(咨询师体验到了幼时小马曾经反复体验的情感),咨询师也不得不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讨好或迁就他,二是强势反击。这两种方式,都只是重演了内在客体关系,因此,并没有治疗的价值。咨询师的正确做法是不被强烈的情绪所吞没,而是能够沉下心去讨论关系中出现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解释,强调关系中正面的部分,澄清自己的想法。总之,应不卑不亢地面对小马“无理”的责难。

咨询师的稳定开启了小马的消化心理痛苦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小马一次又一次重新面对幼时的自己,痛苦有了体验、表达、理解的机会,成了被意识化的心理成分。每一次意识化,都会逐渐减弱内在客体关系单元的张力,此时,即使触发点出现,所唤醒的情绪反应也不那么强烈了,理性的力量能够恢复,成熟的应对方式(表达、沟通)逐渐增加。当阻碍健康关系的内在客体关系的力量弱化后,好的关系自然就会出现。小马走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恶性循环,开始了新生活。这是真正的疗愈。

大部分幼时遭受糟糕对待的人,往往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幼时的讨好和顺从,到青春期或成年后的反抗和攻击,这两种方式都没有真正走出幼时创伤的影响。他们需要再往前走一步,发展出平等、尊重、体谅、包容的心态,为新的健康的关系付出努力。在关系中既不卑躬屈膝,也不盛气凌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