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你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
- 俞林鑫
- 2026字
- 2022-07-26 15:55:26
成长建议:良好关系需要的五种心理品质
关系良好的人往往有一些成熟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的特点是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发展出对他人理解、尊重、包容的心态,以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第一种品质,学会反思自己。
对自己保持一定的质疑态度是必要的,过度的自我怀疑会变成自卑,而过度的相信自己则会变成自负。有反思才会有成长,适当的反思会中断人际关系中的敌意情绪,缓解对抗,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如果缺少自我反思,有些人会把责任归结为他人,自动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然后开始彼此敌意的猜测,产生一段对抗性的关系。
每当出现对抗的关系,一个人不妨静下来做记录。记录的过程有助于更清晰地看待这段关系,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记录的过程也有助于一个人缓解情绪,更理性地看待某段关系。
第二种品质,对他人的尊重。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尊重他人,是因为内在的自信与安全。有些人内在的匮乏感很强,对自己不够自信,对他人充满敌意,因此可能以压迫性的方式来获得自尊,攻击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也会导致他人的敌意和疏远,最终影响关系的质量。
可以一点点试着尊重他人。尊重的行为能够唤起别人的尊重和喜欢,这会逐渐改变周围人的印象。周围人的善意被更多地感觉到,有助于逐渐改善心理匮乏者的内在客体关系状态,从中发展出更为真诚的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还体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尊重,不是否定或嘲笑他人的情绪,而是能够体谅、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尊重和接纳,会让他人觉得安全,明显提升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第三种品质,能够坦诚表达自己的需要。
坦诚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一种成熟的心态。有些人往往不愿意或者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把表达需要当成一种示弱,后者会唤起内在的压迫性关系,生怕自己会被人利用或攻击。其实,向他人主动发出邀请、表达需要,不但不是一种示弱,而且是一种成熟且有力量的行为。
有些人对于麻烦似乎有一种很排斥的态度,他们习惯性地不愿意去麻烦别人,不去向他人表达需要。这种过于封闭的心态阻碍了良好关系的进入,让他们的眼界显得过于狭隘。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短视的,他们只看到向别人表达需要所带来负面的内容,却忽略或否认正面的内容。其实,主动请求别人,对方也许会觉得有些麻烦,但另一方面,主动请求表达了对对方的信任和需要,也给了彼此一次增强关系的机会。
第四种品质,培养付出的心态。
有些过于自恋的人更注重获取而排斥付出,把付出等同于吃亏。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短视又一次出现了。他们只看到与付出相伴的辛苦,而看不到付出带来的回报。或者他们太渴望即时的回报,而缺乏更长远的眼光。
即使每次付出不一定会有实际的回报,但付出也能带来情感上的回报,比如对方的感激、赞赏,周围人的认可等。就像在公交车上让座,虽然付出了身体上辛苦的代价,却收获了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情感。在职场上,那些愿意为同事、领导解决小问题,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周围人的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那些总是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往往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
付出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哪怕你不那么习惯,也可以逼着自己这样做,慢慢地感受付出所带来的收获。每一次谦让、分享、帮助、捐赠,都能减弱你的私心,带来和谐的关系和内心的富足。如果你愿意,可以把每次主动付出的行为记录下来,不断见证自己的成长。
第五种品质,愿意聆听别人的想法并做出适当的回应。
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练习的。真正的倾听来源于屏蔽自身的需要,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听懂对方,理解对方,回应对方。这同样也是一种付出的心态,是让人感动的,能够给人滋养的。
很多人过度注重自身的利益,缺乏付出的心态,无法真正倾听别人。每次需要听别人讲话时,他们都会觉得特别烦躁,忍不住打断别人说话,只想着表达自己。静下心来听别人说话,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理解对方背后的情感,这种深度倾听,既能给对方美好的体验,也是对于自己的一种修炼。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考虑会越来越少,一种真正的利他主义建立起来,与此相伴的是更多的平静与喜悦。
[1] 强迫性重复是指个体不断重复一种创伤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里。
[2] 投射性认同指的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操纵现象。在一段关系中(如妻子与丈夫),关系中的A(妻子)不仅通过自身的内在客体关系曲解了B(丈夫),而且B会感受到一种压力,使自己扮演与A无意识幻想中同样的角色。
[3] 反向形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夸大一种情感来压抑相反的情感。比如,以过度的热情来防御没有意识到的愤怒。
[4] 移置,又叫置换,是指改变情感指向的对象,从真正的对象转到一个更为安全的对象上。比如生气时砸东西,就是将指向别人的摧毁冲动置换到了物体上。
[5] 理想化客体指的是一个拥有所有好的特质的对象,这些特质包括勇敢、美丽、智慧、源源不断的爱等。在儿童心目中,父母往往拥有理想化的特质;在宗教信仰者中,所崇拜的神也拥有理想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