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在艺术史上有过许多这类的逸话:人们从一些事理的微小的裂缝中发现了可以乱真的赝品。传说,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明代曾经被人假冒过,假冒是到了维妙维肖的地步的。但是,赝品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只麻雀竟然跨了两行屋瓦,真品是决不致有此败笔的。仅仅是由于这一点儿微小的破绽,赝品就给一个眼睛锐利的人看出来了。在欧洲,也有一个艺术掌故和这传说相映成趣。若干年前,西德有人借口一座古老的教堂行将倾倒,把它封闭起来,在里面绘上假冒的古代壁画,然后伪称那是十二世纪一个著名画家的作品,借以耸人听闻,招摇骗钱。壁画也着实假冒得维妙维肖。但是,那里面描绘古代村镇的生活,家禽中竟出现了吐绶鸡,而吐绶鸡,原是十五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它才和烟草、马铃薯、番茄、玉蜀黍、可可、番薯、橡胶、金鸡纳霜等物一样,传入欧亚等洲的。在那个教堂里,一幅幅假冒的古画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但是,仅仅是由于出现了吐绶鸡,存在着这点事理上的小裂缝,“十二世纪的古画”之说,立刻就被某些明眼人看出破绽来了。
没有细节的真实,就不能给人以高度的真实感。这一类例子,我们是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
在剧场里看戏,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情节十分合情合理、细致感人的时候,随着人物对话的进行,我们也仿佛走进了一个真实生活的境界。但是,如果舞台上人物的对话,忽而有一两句是显然背离生活的逻辑,令人完全不能置信的时候,我们就会猛然惊觉,意识到“这不过是在做戏”罢了。有一些表现古人生活的戏剧,当古人突然说出一句现代人才有的口语的时候,有时台下会突然爆发一阵不能自已的笑声。这不是人们在欣赏戏剧时获得了美感,或者被舞台上人物的噱头激发出来的笑声,而是由于大家发觉了事理上的裂缝!这情形,使人想到,卓越的艺术才能够把人引进一个忘我的境界,而蹩脚的、有破绽的艺术却没有这种魅力。后者,由于到处存在着那些事理上的裂缝,存在着那些不真实的细节,人们是没法走进艺术欣赏的忘我境界中去的。
不论是戏剧、小说,我们在欣赏时都有这样的状况。那些能够支配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杰作,不管它整个故事是怎样出自虚构(概括生活素材的艺术虚构),然而却充满了合情合理的细节上的真实。这样的作品,只要它所体现的思想是能够使人产生共鸣的,它们往往有很大的艺术力量。一切卓越的作品,如果把那些绘声绘影、栩栩传神的细节抽掉,使它们仅仅存下一个故事的梗概,它们的魅力也就消失了。正是这许多真实的细节使那些作品形象饱满,并且光芒四射的。
一幅画,从远到近,画了许多鸟,极远处的鸟,只要像个人字倒过来似的,描上两笔,也就算是只鸟了,然而极近处的那一两只鸟,却必须画得异常真实生动。而且,说也奇怪,要是近处这只鸟画得像了,似乎画幅上整群鸟都活了起来;如果这只鸟画得走了样呢,那整群鸟也就很不真实了。越具体的所在,就要求越高度的细节上的真实。有好些作品,就是在“最近处一两只鸟”上功夫不足,而致败坏了全局,使人对画面所描绘的事物,觉得虚假和模糊,或者只有平面感觉,而缺乏立体感了。
艺术创作上的虚构,要求的是在概括大量生活素材基础上的虚构;而表现细节上的真实,又要求作者具有极其丰富的感性的知识。讲来讲去,没有一件是能够离开生活体验和广泛知识的。何以世间有许多卓越的异常年轻的诗人,却很少年轻的戏剧家和小说家?这当然是相对而言,但这种现象的存在,我想也可以从这里联带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