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书尝试把碳泄漏效应纳入基于隐含碳测度为基础的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解析贸易隐含碳、碳泄漏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逻辑关系,构建三者的统一研究框架;尝试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碳泄漏正负效应,给出碳排放共担责任界定方法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其进行改进,最后提出对相关政策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的建议。

第一,推导投入产出模型并完成对贸易隐含碳的测度,论证解决问题的逻辑和研究思路。结合经典理论和文献评述,解析贸易隐含碳、碳泄漏与碳排放责任界定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推导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计算公式,测度中国行业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构建和推导完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Full-MRIO),测算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

第二,构建数理模型并分析碳泄漏效应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行业碳泄漏正负效应。构建理论模型,推导分析交换比价效应和减排资源效应,论述碳泄漏正负效应的存在逻辑及作用机制;分析碳泄漏正负效应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性,提出基于碳泄漏效应改进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的理论逻辑;以中国行业净出口隐含碳强度为标准划分高、低碳排放行业,实证检验分行业碳泄漏正负效应和“污染天堂”假说,验证研究的可靠性。

第三,估测和对比分析排放责任界定结果,提出碳排放责任界定改进方法。结合微观实例对比分析不同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生产责任原则、消费责任原则、共担责任原则)的理论依据、政策主张和计算方法;以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测度结论为基础,估测不同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对应的可能结果;阐述贸易隐含碳影响碳排放责任界定的理论逻辑,提出碳排放“共担责任”的政策主张以及改进方法。

1.2.2 研究方法

1. 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创立的,在实际应用中经历了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现在已经与计量经济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方法相结合。从1970年开始,Leontief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描述行业部门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后投入产出分析法被广泛用于分析经济和环境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流方法,并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从宏观尺度评价嵌入商品和服务中的资源或污染程度的工具。本书基于产业链视角推导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碳排放责任界定视角解析贸易隐含碳测度公式,以中国行业层面贸易隐含碳测度为实证,解析贸易隐含碳对碳排放责任界定的影响以及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的重要性;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推导和对比分析生产责任与消费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计算公式,解析SRIO与MRIO下消费责任原则碳排放计算公式的差异,测算40多个国家(地区)在生产责任原则和消费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量和历史变化情况。

2. 数理模型推导

数理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经济学的内容,使用数学公式表述经济学概念,使用数学定理确立分析的假定前提,利用数学方程式表述一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得到分析结论。本书通过推导SRIO和MRIO,分析生产责任原则和消费责任原则下碳排放计算公式,对比SRIO与MRIO下碳排放计算公式,论证了生产责任原则和消费责任原则两种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下测算结果的差异,同时对消费责任原则下碳排放计算公式进行了深度解析,阐述了SRIO与MRIO计算结果的异同;基于一般均衡理论构建碳泄漏分类效应理论模型,推导分析交换比价效应和减排资源效应,论证碳泄漏正负效应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影响结果;分析碳泄漏正负效应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性,阐释基于碳泄漏效应改进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的理论逻辑。

3. 计量经济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以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软件为主要手段,对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相关性来研究经济行为的关联性,或者通过同一经济行为者不同时期的行为特征来分析研究对象的动态行为,最终实现对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和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价的目的。与一般数学研究方法相比,计量经济学方法注重理论与方法的数学推导和证明,强调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应用,在很多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本书通过前述推导计算中国行业碳排放强度和净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并以此作为分类标准进行高、低碳排放行业分类,然后实证检验整体和分行业的碳泄漏正负效应,并检验“污染天堂”假说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