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塞外边疆

2017.05.19—2017.05.28

2018.04.20—2018.04.29

像我这样的“80后”,在童年时大都看过一部港剧,1983年出品的《射雕英雄传》,俗称“83版射雕”。这部电视剧是根据金庸先生的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改编的,故事以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这段史实为背景,反映了南宋为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而爆发的斗争,充满了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纵观历史,蒙古在不同朝代历经了多次划分,而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上,它们最终被阴山山脉清晰地分割成了内外两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则在1924年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可那时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直至1945年全民公投后,才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独立,继而成为东亚第一个、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1992年2月12日,蒙古国选择放弃马列主义,开始实行多党制、总统制、民主议会制,从而又变身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剧变后新增的资本主义国家。我清楚地记得在小学的课本上,曾读到过很多描述草原和边疆的篇章,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所以那时就有一颗好奇的种子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今天,我终于可以登上这片辽阔的土地来一探究竟。

“Boarding time right now.(登机啦)未来几天会在网络中间歇性失联,有事call我,如果我有信号的话。Safe journey,bye!(一路平安,回头见)”

在朋友圈留下一行简短的文字后,我就飞往了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大约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机场不是很大,但入关时间较长,需要排队填写入境申请表,其中包含了护照信息、往返航班信息、入住酒店信息等,前前后后我一共花了40分钟才顺利通关。出机场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比我想象中的干净,街景和俄罗斯有些相似,各种看不懂的文字随处可见。当地的官方语言是喀尔喀蒙古语,所以汉语、英语在这都不好使。为了旅行方便,临行前我找了个翻译,他叫Zolbayar,是个本地人,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是英语。

原计划是先去酒店办理入住,之后用午餐。但乌兰巴托的交通实在是太糟糕了,我很难发现哪个城市的拥堵状况能比北京更甚,但这里却做到了。两公里的路开了半个小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那停着不挪窝儿。这边的司机也很疯狂,两条车道并排走着五辆车是常有的事,哪怕离障碍物(马路牙子、垃圾桶、建筑物,甚至是山)已经很近了,他们的脚下却依然在踩着油门……如此夸张的路况就让我们不得不先找地方吃饭了。说来也怪,没想到在这吃的第一顿饭竟然是中国菜,餐厅就在“裕隆大酒店”的中餐厅,环境非常好,菜品口味和国内相比也差不多,我之前还担心吃不着喝不着呢,现在看来是有点多余了。

饭后回到酒店办理入住时已是下午两点半,我住的成吉思汗大酒店在当地档次一般,但质量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房间宽敞明亮、干净卫生,还免费提供转换插头(二眼圆孔)。酒店的位置也是相当地好,旁边就有一个巨大的超市E-Mart(营业时间从10:00到22:00),吃、喝、日用品应有尽有,物价与北京类似。总之,几天住下来,作为一个有些洁癖而又挑剔的人,我还真没什么可抱怨的。

在房间里简单地休息了一下,我便开始了首日的旅途。下午主要参观的是博格达汗冬宫和翟山纪念碑,距离都不是很远,就是交通依然令人苦恼,好半天才挪到冬宫的停车场。作为蒙古国重要历史古迹之一的博格达汗冬宫最早修建于1893年,也就是清光绪年间,是蒙古最高宗教领袖八世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居住和进行政教活动的场所,1924年之后被改建成了博物馆。这座建筑的整体结构采用了蒙藏风格与汉式风格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反映了全新的民族建筑设计理念。从外面看,冬宫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但里面的格局却分布得井井有条,中轴线为前庭广场、宫门、钟鼓亭、一进院、汗宫主院、三进院,左右两侧则是一些遗存的院落。在这里参观需要注意的是,自进入冬宫的首道大门起,就不可以再拍照了。

离开冬宫,我们第二站去了翟山纪念碑。在最近的停靠点下车后,还要再登288级台阶才能到达顶端的观景平台。这上边的风很大,而且走得越高,身体会感觉越冷。最早的翟山纪念碑是1956年苏联建造的,为的是纪念“二战”中阵亡的士兵,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纪念碑是在1971年改建的综合性纪念碑。站在它的脚下,可以俯瞰到乌兰巴托的整个市容,高楼耸立的城区和蒙古包成群的郊外,构成了当地独特的城市布局。纪念碑的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全身塑像,那就是释迦牟尼公园。佛像高23米,呈站立姿态,是由韩国雕刻家完成的。

晚饭前,Zolbayar和我说附近有个小剧场,每晚都有歌舞表演,建议我去欣赏一下他们传统的蒙古族歌舞。我当然不会拒绝,就跟着他去了。整个表演时长70分钟,演出闭幕后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尤其是最后的柔术表演,把我惊讶到捂住了眼睛。

鲜而不腻的羊肉馅饼,咬上一口满嘴流油!(摄于2018年4月)

晚餐安排在酒店对面的“Modern Nomads”,从名字就能猜出这是一个专门吃现代蒙餐的地方。餐厅的环境有点像大点儿的静吧,四人台、六人台、八人台都有。食物以牛肉、羊肉为主,微微偏西化,很合我的口味,特别是羊肉馅饼,肉质鲜而不腻,咬上一口满嘴流油,那味道真的超出了我的期待。吃了个肚歪以后,我就心满意足地回酒店休息去了。

今天的确感觉有些疲惫,主要是因为出发前两晚我都失眠了,外加早晨赶“红眼”航班又是凌晨三点起的床,好在这第一天的行程还比较缓,只在市区转了转,不然真的会有些吃不消。其实蒙古国的精华之处是它郊外的游牧部落,好好休息一下,明日再“战”吧……

第二天,我照旧起了个大早,因为要赶往距离乌兰巴托市区80公里以外的自然保护区——特日勒吉国家公园。可俗话说得好,人算不如天算,这天刚好撞上了国际马拉松赛事,市区交通戒严。我们紧赶慢赶的还是被堵在了城里,前前后后试了三个出口都不让通行。正在我束手无策之际,突然意识到了这里是蒙古国,那意味着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司机前进的方向。于是,现实版的《Fast and Furious》(速度与激情)上演了!该如何形容呢?反正除了没撞车,其他能钻的、能过的、能走的甚至是不能走的地方,一个没落,通通“pass”(通过)掉!到最后不但顺利出城,还比预期时间提前到达了目的地。因为一出市区,可谓是一马平川,道路两侧不是戈壁就是草原,方圆几十里杳无人烟,这样的路况想慢一点都难,那就索性尽情地开吧!

沿途我们经过了长金博尔多格,相传这里是成吉思汗得到金鞭的地方,之后他便率领着蒙古铁骑,征战四方,成就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如今,后人为了纪念他,于2008年建造了一座成吉思汗骑马雕像博物馆,其外部的雕像高40米,通体由不锈钢制造,重达251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

全球最大的成吉思汗骑马雕像,通体由不锈钢打造而成。(摄于2017年5月)

把车停好以后,我们下来拍照,此时空中已飘起了雨夹雪,气温骤降到2℃,于是我们拍好照片后赶忙奔进了雕像底部的博物馆里。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地下部分主要是用来展示蒙古游牧文化的珍贵文物,其中古董厅是不允许拍照的。首层的两侧分别放置了一个重约4吨的木质马靴和成吉思汗的金鞭仿品。二层是洗手间和餐厅,相当干净。顶层的观光平台则需要乘坐电梯上到三层,然后再步行一层才可到达。站在上面,一边可以瞭望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一边可以和成吉思汗雕像的大脑袋合影留念,不过平台的空间比较小,游人比较多,所以要想找到最佳的拍照位置就得看你是不是手疾眼快啦!

重约4吨的木质马靴,足有三层楼高!(摄于2018年4月)

成吉思汗的金鞭仿品,其实真正的没有这么粗大……(摄于2018年4月)

在博物馆大概参观了一个小时,我们又继续向自然保护区的方向前进了。特日勒吉国家公园被列为全球100个超美国家公园,这里群山连绵,森林葱郁,河水蜿蜒其间,景色极为优美。园区里的三友洞、乌龟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观赏的游客。车子大约行驶了四十分钟,我们先到了三友洞。这个洞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不是很高,如果没人介绍,你很大可能会错过它,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儿的洞,背后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听Zolbayar讲,在蒙古国战乱时期,喇嘛们为主持正义发动了民族起义,但不幸的是以失败告终。于是政府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当时有上百个喇嘛从乌兰巴托的市区侥幸逃出,藏身于此以躲避大屠杀。然而,杀戮却并未因他们的逃亡而终止,国家继续找寻喇嘛们的踪迹。当地牧民见状便开始自发地往洞内运送食物,日复一日,喇嘛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如今,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地方已不再是难民的避难所,而是成为了一处开放景点,供游客自由参观。别看就这么简单的小石堆,实际爬起来还真的有点挑战性,我终于意识到何为“上山容易下山难”了……不过再难也不能丢了咱国人的脸,即使手脚并用,也必须完成!

路旁的“三友洞”,真正的“洞”在这块大石头中间的缝隙里,的确很难被人发现,而且爬到那里真的不是看起来的这么容易!(摄于2017年5月)

从三友洞离开,再到我们驻地的距离就很近了。没错,今晚我就要在这个仅由架木、苫毡、绳带组建的蒙古包里过夜了。没有私人浴室,没有独立卫生间,为的就是能充分体验一把游牧民族的住宿环境。不过,如果实在不适应,营地里也有公共洗手间和收费的淋浴房,非常干净,每小时都会有专人打扫。当然,为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这里也提供豪华蒙古包,区别就是毡包内有如厕和沐浴的地方。

雨过天晴后的国家公园伴着夕阳西下,景色美不胜收!(摄于2017年5月)

一切办理妥当,就到了我们的午餐时间。营地的餐厅叫Terelj Lodge Restaurant,早、中、晚三餐都在这里解决,食物虽简单,但做法很精致,而且量超大,可以吃到满足。餐台上还提供了开水、咖啡粉和茶叶包,可以冲咖啡、泡茶。

下午我们安排的活动是打卡乌龟石和去牧民家骑马。乌龟石是特日勒吉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因为这里有一块巨石形似乌龟,因而取名为乌龟石。我们从营地开过去20分钟左右。凡是来到这里的游客几乎都会拍照留念,就像成都春熙路的爬墙熊猫一样。走到乌龟石的跟前,Zolbayar一手指着石头,一边扭头对我说:“If you can hold it,you will enjoy a long life.(你要是能把它举起来,就可以延年益寿了)”说完我俩都笑了。拍过照,驶过一条崎岖的泥巴路,我们就到了牧民家。这一路大约行驶了30分钟,颠簸得非常厉害。牧民家的马自然是产自蒙古高原的蒙古马,完全处于半野生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美味的饲料,夏日忍受着酷暑蚊虫,冬天抵御着暴雪严寒,年复一年地风餐露宿在这孤狼出没的草原之上。蒙古马的体形大都娇小,但体魄尤为强健,经过调教后,匹匹都是优质战马。在蒙古国骑马很便宜,尤其是在民风淳朴的牧民家,20000图格里克(蒙古国货币)或者8美金(约合55元人民币)就可以骑上一小圈,大约20分钟。像我这种不会骑马的就只能坐在马上被马主人牵着溜一圈了。怎奈天有不测风云,草原的雨说来就来,我们刚骑出去没多久,“雷公、电母”就闪亮登场了,气温也随之骤降。我顺势看了眼天气预报,0℃!这不得不让我们返回营地的蒙古包里休息。“老天爷也太随性了,一会儿雨一会儿雪的,这哪是避暑啊,简直是过冬来了,到晚上会不会就零下了?那可真是你在北京的市区里大汗淋漓,我在蒙古的草原上结成了冰……”我无奈地喃喃自语着。

这就是那块形似乌龟的巨石,还别说,真挺像的!(摄于2017年5月)

……

“轰隆隆,哗啦啦!”大雨瓢泼了足足三个小时,雨过天晴,已是日落时分。我走出蒙古包,伴着夕阳西下的余晖,国家公园分外漂亮,昂首望是蓝天白云,低头看是牛羊成群,那画面美不胜收!

今天营地的晚餐是蒙古特色石头烤肉,这是蒙古羊最有尊严的打开方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距今已有几百年了。相传,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把羊肉贴在一位士兵的头盔上,将其放在篝火上烤制。鲜嫩的羊肉触碰到滚烫的火山石后,香味随之飘来,再经文火焖熟,吃起来醇香浓郁、嫩而不腻。“那现如今这道美食又该如何料理呢?”我特意请教了一下大厨。“……其实,烹制石头烤肉的关键在于选料,既不能是成年羊,也不能是羔羊,两岁左右的乌珠穆沁羊最为合适。此外,火候掌握不好也会影响肉质的口感。”大厨一边忙活着,一边让Zolbayar翻译给我听。肉选好后,就该腌了。腌制过程相对简单,我看大厨只用了盐这一味调料,他说这样做可以确保羊肉的原汁原味,搅拌均匀后静置半个小时就OK(完成)了。“……至于石头,一定要选用光滑结实的鹅卵石,这样才能避免石头在炙烤的过程中碎裂掉渣。”Zolbayar继续翻译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完,就见大厨将石头铺满锅底,但没有放水,直接开大火加热,待鹅卵石被烧到块块通红以后,放入了土豆、胡萝卜和腌好的羊肉。在高温的作用下,肉的油脂慢慢地浸入了配菜内,当听到“呲呲”作响的声音时,他就起锅装盘了,那味道光闻着就香得不得了!饭桌上,我还看到蒙古人会把烧过的鹅卵石放在手上揉搓,他们说这样做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入乡随俗,我也没什么可矜持的,一手玩着石头,一手抓着肉往嘴里塞!To be honest,I never expect the Mongolian food is this delicious!(实话讲,我从未期待过蒙古食物能有如此美味)

传说中蒙古羊最有尊严的打开方式——石头烤肉!(摄于2018年4月)

吃完饭,我躺在草地上,享受着乌兰巴托的夜,它是那么地静,静得连风声都听不到。望着挂满繁星的天空,耳边不时传来牧民们低低的歌声,顷刻间仿佛整颗心都被放逐了。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还有多少能拥有同蓝天般清澈的内心、似大漠般宽广的胸怀呢?

回到蒙古包,就到了牧民们进行当晚首次“供暖”的时间了,其实就是挨家挨户地生炉子,这是草原上最传统的供暖方式。一般情况分三次,从晚上8点开始,之后是午夜0点,最后是次日凌晨5点。燃料多是市碳(本应是牛粪,但对游客一般不用),和木屑一同放在土拉嘎(火撑子,是古老且最主要的传统取暖炊事用具,形似一个煤炭炉子)里,充分燃烧后以达到散热的目的。别看这么原始的取暖方法,前半夜还真是热得够呛,我脱掉衣服都挡不住那汗如雨下,只能偶尔敞开房门让里外的冷热空气流通循环一下。但是后半夜又是出奇地冷,冷到令人发抖,我不得不再重新穿上厚衣服,总之这一宿竟跟这点衣服折腾了。

清晨的草原,天气晴好,艳阳高照。想当年,北京的天空亦是如此,可现在,那些美好一去不复返了。言归正传,昨天尝试了游牧民族的食宿,今天就要体验他们的生活了。

车子上下起伏地行进着,当我听到轮胎碾过戈壁滩的沙沙声,看见窗外无处不在的飞沙走石时,这所有的一切仿佛把我带到了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下了车,我发现迎接我们的不是“人”,而是牦牛、蒙古马、骆驼,只见他们从不远处姗姗而来。就在我还没回过神的时候,主人出现了,这些牲畜们立刻齐刷刷地一字排开在我面前。此时,Zolbayar转过头来对我说:“Please choose one of them for yourself.”(请从这些坐骑里给自己选一个吧)我用眼神和他确认了一下,心想:昨天刚刚骑过马,今天换头牛吧。于是,我在主人的协助下骑到了牦牛的身上,跟着他们去了蒙古包。这算是一次蒙古家访吧,主人会先为大家唱歌以示欢迎,然后围坐在一起边吃小吃边聊天。在Zolbayar的翻译下,我了解到这个蒙古包里住了一家五口人,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平时放放牧,种种粮食和蔬菜,就连生活用品也是自给自足。方圆几百里内均没有电,就更甭提网络了,但显然这些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一番攀谈过后,彼此变得熟识起来,突然他们问我要不要试试游牧民族的服饰,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好”,就被“强行”打扮成了蒙古人。头戴圆锥形皮帽,身披肥大的长袍,还真有那么点儿大汗的气质。来到户外,他们向我展示了一些常玩的游戏和运动,还教我如何去摘羊绒、抱小羊。我从羊圈里抱起了一只犄角还没长出来的羊宝宝,特别有意思。最后我们体验的项目是“搬家”,车夫是牦牛,后面拉着两三辆双轮板车,车上装的是“货物”和人,那场景让人好像一下子回到了“旧社会”。

牛、马、骆驼在主人的带领下,从不远处朝我们姗姗而来!(摄于2017年5月)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游牧部落,准备返回乌兰巴托的市区。

我们回到市区时是下午1点,和Zolbayar商量了一下,决定吃顿中式的火锅。他推荐给我一家名叫The Bull Hot Pot的馆子,大厅非常气派,有窗边的景观位,锅子也是那种独立的小锅,小料可以不限量自取。我们点得很丰盛,有牛肉、羊肉、马肉(传统的蒙古人是不吃马肉的,但餐厅也会提供,我点来尝尝鲜)、海鲜、蔬菜、面条等。Zolbayar说这家店还可以接待素食主义者,能提供无麸质食材,这在国内都不太多见。

犄角还没长出来的羊宝宝,害羞地依偎在我的怀里。(摄于2017年5月)

“牦牛搬家公司”,旨在打造任劳任怨的服务品牌!(摄于2017年5月)

填饱了肚子,下午我便开始继续接受着文化的洗礼。第一站是蒙古国最大的寺庙甘丹寺。甘丹寺的寺名意为“极乐圣地”,是由活佛四世哲布丹尊巴主持修建的,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进入寺内,正中央的章冉泽大佛格外引人注目,佛高28米,通体鎏金,镶嵌着大量宝石,堪称蒙古国宝。可惜宗教的寺庙内都不允许拍照,我也只是简单地在外面照了几张建筑的外观,就奔向了下一站。

第二站是位于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这是为纪念1921年蒙古革命领袖达木丁·苏赫巴托尔而命名的广场。2013年曾更名为成吉思汗广场,但在2017年,蒙古人民党政府又恢复了其原名。依我看,这就是小了N倍的天安门广场,也是当地举行国家仪式、文化活动和展览的场地。广场中央有一座石雕塑像,是苏赫巴托纪念碑,我走到这里环顾四周,北面是国家宫、苏赫巴托与乔巴山的墓、成吉思汗坐像,东面是国家古典艺术剧院、中央文化宫,西面有乌兰巴托市政府、中央邮局等。

乌兰巴托市的市中心广场——苏赫巴托广场,图中的建筑物是国家宫。(摄于2018年4月)

从广场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对面的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原称革命博物馆),这是蒙古国成立最早、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馆内有三层,分七个展区,会有专职的讲解员做详细的导览,主要介绍的就是成吉思汗是如何统一蒙古的,其继承者又是怎样建立的蒙古帝国,进而建立元朝,以及蒙古独立后的情况。我跟着讲解员从头到尾听下来将近两个小时,那叫一个过瘾。

一下午的头脑风暴让我对蒙古的宗教、政治、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只希望明天醒来不要全部忘记吧。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一路哼唱着小曲,我们就来到了呼斯台国家公园(Hustai National Park),这也是我在蒙古国最后一天的行程。它位于乌兰巴托以西120公里的地方,占地面积50600万平方米,是一处在自然环境下保护和繁育蒙古野马的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马又叫普氏野马,平均体长2.1米,肩高1.1米,尾长0.9米,体重350千克。马的头部长而大,颈粗,耳短,马蹄宽且圆,形似家马,但额部无毛,颈鬃短而直立。它们生性机警、善奔跑,一般都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马群,过着游移生活。除野马外,公园里还生活着鹿、狐狸、熊、狼、山猫等动物和一百多种鸟类。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呼斯台国家公园里的蒙古野马,因生性机警,只能远观而难以亵玩!(摄于2018年4月)

进园区前,我们先参观了门口的Conference Hall(会议室)。这里面有个小型的展览,主要是些昆虫的标本和野马的相关介绍。接着,我们又在旁边的影厅观看了一部时长17分钟的纪录片,对野马有了些初步的印象。等这些流程都走完了,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寻找它们。园区里面的路况不是很好,一路bumpy(颠簸),充满着原始的味道。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进入公园前是要统一更换四驱越野车(园区提供)的。来时的路上Zolbayar给我打过几次预防针,他说就算是在野马的生态基地,能目睹到它们的概率也不超过60%,但事实证明,我们就是那幸运的60%,仅仅开了半个小时便在300米外的小山坡上找到了它们。之后又继续往深处开了一会儿,见到了第二群,这次我们离得更近,抓拍到了几张还算清晰的照片。

当听到轮胎碾过戈壁滩的沙沙声,看见窗外无处不在的飞沙走石时,这所有的一切仿佛把我带到了13世纪的蒙古帝国……(摄于2018年4月)

回程的路上我不断在想:往返市区近五个小时的车程加上景区里一小时的颠簸,就为了远眺十几分钟的野马,值吗?很多人会认为是浪费时间!当今网络这么发达,全球99%的信息我们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轻松地获取到,根本不需要这样大费周折,花钱花精力还“受罪”。但我想说,这不正是旅行特有的乐趣吗?生活中的图片、传说,历史书里的名胜、遗迹,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若能在行走的路上亲身体验,那种从现实中所收获的成就感会远远超过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想到这,我让司机师傅靠边停下,自己一个人走到路边,望着无垠的大漠和偶尔掠过的孤鹰,仰天长啸,这是来自心底的呐喊!

在蒙古国的最后一顿晚餐我吃的是自助烧烤,餐厅的名字很直白,就叫BDS Mongolian Barbecue。冷菜、热菜、鸡鸭鱼肉、面点主食、汤羹甜品,样样具备。拿餐的时候要注意,烧烤类食品都是现选现做的,所以生肉、熟肉要分开摆放,否则会被大厨倒掉重取,这方面我有前车之鉴。

“BDS Mongolian Barbecue”的大厨正在认真地做着烧烤,切记生肉、熟肉要分开摆放!(摄于2018年4月)

吃过晚饭,Zolbayar的工作算是结束了,他没有再送我回酒店。于是,我彻底变成了一个“大哑巴”,想在街边的小商铺买点零食都是个问题,语言完全不通,最后还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战胜了一切,和售货员连比画带猜了老半天,算是买到了想要的东西。这边的司机要夸一夸,无论开得多疯狂,只要你走在人行横道上,他们都会一脚刹车让你先过,这可能和人口少有关吧,蒙古全国上上下下才300多万人,同是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不能说司机的素质有多低,毕竟市区的居民太多了,让不过来呀!

昂首望是蓝天白云,低头看是牛羊成群,这就是蒙古国的大草原。(摄于2017年5月)

行程跟大家分享得差不多了,再来说点心得吧:(1)蒙古国是个值得来的好地方,当地人民简单纯朴,特别是牧民,那种单纯是你无法想象的。同时,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原生态,希望这样的风情能在当今这个铜臭横流的社会里维持得越久越好。(2) 蒙古人民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争强好斗,只要大家能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与人接触还是很安全的。(3) 这里的餐饮超级棒,至少让我这样的国内吃货很满足,回去肯定是要长胖的。(4) 建议来蒙古国的游客身上多备些小吃、零食,到了牧民家给那里的孩子们。因为如果你想表达一下谢意,留一些零钱的话,他们是真的没地儿花,不如吃的、用的更实际些。一块糖会让他们开心半天,一幅漫画可以抱在怀里迎风奔跑,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足以让你泪奔,那片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是你在大城市里根本无法看到的。(5) 乌兰巴托的交通状况和北京实在是有一拼,从早7点到晚11点都会拥堵,这一点着实令人抓狂!过马路时切记要走人行横道,所有机动车都会礼让行人。(6) 如果没有当地朋友带着最好不要去酒吧或是夜店,那个地方确实会有潜在的“危险”,蒙古国大部分男生打小就学摔跤,这是他们的国民运动,避免酒后挨揍,还请敬而远之。

短短四天的蒙古国旅途仓促而又令人难忘,第五天一早,我就搭上了回国的航班。

However(然而),边疆之行并未就此完结,到了首都机场,一个转机,我又飞往了内蒙古的省会——呼和浩特。

马不停蹄地飞到呼市后,出机场我就直奔餐厅了。吃了这么多日的西式蒙餐,今天终于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菜了。其实,我的肠胃还算是中西合璧的,只要不是太辣、太油,来者不拒。

终于吃到中餐了,黄河大鲤鱼。(摄于2018年4月)

饭后到酒店办理完入住,我没有再出去闲逛,今晚想早些休息,养精蓄锐,明天好向草原进发!

出生在城市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草原情结,我也不例外。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几个当地的朋友一路向北,朝着希拉穆仁大草原的方向驶去。“希拉穆仁”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它位于包头市达茂旗的东南部,因河畔有座清代的喇嘛召庙“普会寺”而得名。这里的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每到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称得上是扬名海内外的避暑胜地。

因为全程限速(尤其山路路段,40km/h),所以100公里的距离我们开了两个半小时。其实这个季节来草原还是有点早,路上领略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到了度假村的停车场,刚下车的我们就见到迎面走来了三五个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姑娘,她们一面上酒,一面献哈达,这是蒙古族特色的“下马酒欢迎仪式”。如果有人扭扭捏捏、推推让让,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敬,不愿以诚相待。所以即使不会饮酒,也要轻微沾唇,以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友谊。喝过酒,我拉着行李走进度假村,今晚将再次体验“蒙古包”的住宿。

度假村里的蒙古包是集中在一起的,放眼望去不下百个,它们整齐划一,房门上有房号,需要拿着钥匙慢慢找,那场景还真挺适合打场“CS”或是“撕名牌”的。中国内蒙古的蒙古包和蒙古国的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外观设计,内蒙古的蒙古包整体为砖墙式建筑,落地玻璃窗,现代感十足;二是内部设施,空调(暖风开放时间19:00—次日08:00)、电视、卫生间、淋浴房(热水供应时间18:00—次日07:00)、Wi-Fi,样样具备,但舒适方便的同时也失去了原始的味道。而且,就卫生条件而言还不如蒙古国,可能是气温相对较高,我进屋后要先和拇指大的苍蝇、指甲盖大的蜘蛛,以及手指大的蚂蚱“搏斗”一番,据说天气再热点还会有新的“物种”出现……总体说来,如果你是为了体验传统式的蒙古包,那这样的住宿就没什么意义了。

度假村里整齐划一的“现代蒙古包”,它们舒适、方便的同时也失去了原始的味道。(摄于2018年4月)

这里的餐厅和市区的也没法比,因为凡是入住于此的客人都要在同一个餐厅里按批次轮流用餐。虽然能点的东西很多,但就餐环境不太好,很喧闹,根本没有服务可言,像是在吃流水席。我们的午餐也只是勉强地塞了几口就撤了。

向山上走几百米是一个小看台,朋友们说这里每天下午两点都会有赛马和摔跤的表演。由于看台是完全露天的,山顶的风又很大,我们没有地方躲,所以只能在风沙中静静地等待着演出的开始,任凭那沙尘在脸上肆意胡乱地拍。更可悲的是整场表演平淡无奇,没有什么亮点,也就不浪费笔墨了。

免费的摔跤表演,虽然不是很精彩,但也还是抓拍了几张照片。(摄于2017年5月)

接着,我们开车又去了10公里外的红格尔敖包山,这是希拉穆仁草原上最大的敖包。敖包的历史源于蒙古族从古至今对山峰、泉水的崇拜,他们为了保护草地的原貌,不随便掘土、采石、拔草。同时,敖包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蒙古各部会用石头垒成石堆来纪念战争中献身的英雄们,这样的敖包里大都会存放着英雄的遗物。关于红格尔敖包还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子女尽孝道,另一个是出征的战士祈求凯旋。不过现在这个景区已被私人承包了,他们在距离敖包很远的地方就设置了检票口,要么买张观光票,要么花钱看演出,要么止步于此,商业气息很浓。来都来了,我们几个人一合计,花钱进去看看吧。不过话说回来,这年头真没有花钱的不是,里面的大型演艺“金戈铁马魂草原祈福行”确实令我大开眼界。

商业气息浓重的红格尔敖包山,这是大门口,能看到那远远的敖包吗?看不清。想看吗?要么买张观光票,要么花钱看演出,要么止步于此!(摄于2018年4月)

看完演出,我们随即来到旁边的一个牧民家里做客。显然,这边牧民的生活就不同于蒙古国了,虽然他们也是住在蒙古包里,但家具水电、汽车摩托,一应俱全,那架势更像是大城市的农村,而非荒山野岭的部落。

住在希拉穆仁大草原的牧民们的生活更像是大城市里的农村,瞧这猪养得多肥实啊!(摄于2017年5月)

回到度假村,朋友们打算骑马去消磨时间。这里骑马的价格会比蒙古国稍贵些,但也有本质的区别。蒙古国是人骑在马上溜达一圈,时间20分钟,这里则可以自由驰骋在草原上两个小时,价格是200元人民币,有当地人跟着还会再便宜些。由于对骑马的兴趣一般,我选择了独自一人漫步在希拉穆仁这春末夏初还略显荒凉的草原上,看着碧空中游走的白云,纵身一跃,万般皆空。这里的晴天烈日、幅员辽阔,能让灵魂得到片刻休息!

晚上,我们没有再去度假村里的餐厅吃饭,而是到外面的小镇上吃的蒙餐锅茶。为了这顿饭,我们是夕阳下穿沙漠、过小河,历经一番周折。锅茶,顾名思义就是把熬好的奶茶放入锅中来食用的一种特色美食。对于蒙古人来讲,奶茶不单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他们会用传统方法先将奶茶熬好,再在锅中放入风干肉、奶酪、奶皮子(好似老北京的铜锅涮肉,边吃边煮,唯独配料不同),然后一起煮。等吃的时候,盛上一碗奶茶,里面加入奶豆腐、炒米、黄油,喝之前再配上蒙古果子、鸡蛋,那味道才叫正宗。不过,我吃起来是有点不习惯的,主要是黄油的味道太重,不过号称草原上最烈的蒙古奶酒“闷倒驴”我喝着倒是蛮有意思的,看来今晚能睡个好觉了。

吃完蒙餐,我们几个摇摇晃晃地回到了蒙古包,倒头便睡,就连度假村中心广场的蒙古族歌舞文艺会演都错过了。

“咚咚咚……开饭啦!”早上7点,我被服务员的砸门声叫醒,这是草原上特有的“叫早”方式。大家收拾好行李,去餐厅扒拉口东西就出发了。

今天,我们的路线是先南下回呼市,再向西开到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县城的响沙湾,全程256公里,途中还会驶过黄河大桥,算上中午在服务区吃了顿便餐,我们一共花了五个多小时才到地方。“鄂尔多斯”在蒙语中的意思是“众多的宫殿”,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也是我国民族风情最佳的旅游城市。响沙湾地处陕西、山西、内蒙古乌金三角地带,位于库布齐沙漠的最东端,于1984年1月被开辟为旅游景点,2011年1月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是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大综合型沙漠休闲景区。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开发区中心,被称作“黄河金腰带上的金纽扣”。响沙湾在蒙语中叫“布热芒哈”,意为“带喇叭的沙丘”。这里的沙高110米,宽400米,面临大川,背风向阳坡,呈月牙形分布,坡度45°倾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沙丘回音壁。因此,从高大的沙丘顶端滑下来,可以听到身边的沙子在唱歌,轻如青蛙“呱呱”叫,重像飞机、汽车的轰鸣,举世罕见。景区内部开发的游乐项目也非常有意思,大致分为度假区、休闲区和观光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在休闲区里玩了一下。休闲区又分为悦沙岛和仙沙岛,简言之就是悦沙岛适合中老年人,仙沙岛适合年轻人,我们肯定是选择刺激的后者啦。坐着沙漠冲浪车来到仙沙岛,里面的空中滑索、沙地摩托、沙滩自行车、骆驼观光等,能玩的都玩了。中途累了,可以去中央的休息区小憩一下,那边有吃有喝。等到下午四点,剧院还会有现场演出,主要是杂技和柔术。

跨黄河,趟沙漠,驱车五小时,穿越三个城市,我漫长而充实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晚上在酒店的餐厅吃完晚餐,大家便各自回房休息,因为明天下午回呼市还要四个小时的车程。每每旅途接近尾声,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人生亦是如此,哪有一路都丰富多彩的道理呢。

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多姿多彩的响沙湾!(摄于2018年4月)

返回呼市当天的上午,我们还去了鄂尔多斯的另一个景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它坐落在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离我们住的地方有70公里。据史料记载,蒙古族盛行“秘藏”,而吸收了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的灵魂驼毛就藏于当时的成陵之内,所以找到驼毛就找到了陵寝。但几百年来,成陵已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从青海的塔尔寺迁回到故地伊金霍洛旗,所以真正的棺椁究竟埋在何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另外,关于大汗的死也是众说纷纭,有病死说、西夏王妃咬死说、被雷劈死说、被马踩死说、中箭说、中毒说等等。由于年代久远,又加之政敌的胡乱编造,真实死因已无从考证了。到这里参观有个规定,那就是无论你是否跟团,有没有导游,为了确保史实一致,都必须听从成陵内讲解员的指引。于是,我们就跟着她进入了陵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的门牌楼,长25.6米,高16.8米,据说该建筑风格是仿造了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为供奉成吉思汗而建的太庙的牌楼。穿过门牌楼,后面是一尊成吉思汗骑马的铜像,高12.06米,代表蒙古帝国是在1206年成立的。绕过铜像,是象征着吉祥福禄的九十九级台阶步道,直接通往陵宫。步道宽13米,长270米,前后落差21米,寓意成吉思汗13世纪建立伟业,27岁开始统一蒙古诸部落,在位21年。步道旁边是碑亭和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敖包最初是作路标而用,后来才逐渐地演变成了祭祀的地方。我们一路登上来,顶部的正中央是陵宫,旁边是展览馆和苏勒德祭坛。陵宫里至今仍有守灵人达尔扈特人,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守护着成吉思汗的英灵。祭坛是供奉战神的地方,女性最好不要上去,按阴阳风水学来说,对女性不利。

从成陵离开后我们就一路“杀”回了呼和浩特,晚餐是在德顺源贵宾楼吃的烧麦。德顺源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年轻的餐馆,但他们的目标却很远大,旨在要将“德顺源”打造成内蒙古“烧麦”的代名词,让老百姓提到烧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而可笑的是,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烧麦,今天才知道它们的发源地竟然是呼和浩特,后来是被走西口的晋商带到全国各地的。而且,“烧麦”二字也有不同的说法和写法,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捎卖”,因为早年呼市的烧麦都是在茶馆里销售的,食客一边品着茶点,一边吃着烧麦,故有“捎带着卖”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因烧麦的边皱折如花,即称“稍美”,意为“边烧美丽”。当然,现在大家基本都约定俗成地叫“烧麦”了。

发源于呼和浩特的“烧麦”,其背后的民间故事真是太多了。(摄于2017年5月)

在内蒙古的最后一天,我没有往更“深远”处走,而是就在呼市的景区逛了逛。上午昭君墓、和硕恪靖公主府,下午大召寺。

昭君墓又称“青冢”,是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坐落于呼市南郊9公里处大黑河的南岸,始建于西汉时期,夯筑而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大的汉墓。王昭君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原汉宫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数千年来,她都是美的化身,关于她的传说故事更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在昭君出塞的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貌美的女子惊呆了,竟忘记了飞翔,从空中掉了下来。“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就像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有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可惜,运气不佳,我来的这段时间正好赶上昭君墓旅游区封闭扩建,连售票窗口都没了,工作人员直接将我们拒之门外,好说歹说地才允许我们走近些拍了几张照片。

和硕恪靖公主府在呼市的新城区,占地18000平方米,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帝的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居住过的府邸。截至目前,它也算是塞外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四合院群体建筑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公主府又名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所以对公众是免费开放的。我们雇了个讲解员,跟着她边听边看边做比较,最后我发现皇家府邸建筑几乎都大同小异,这里就很像北京的恭王府,无非是规模上小了很多。

大召寺是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格鲁派,也就是黄教。寺院建于明万历七年,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历时一年完工,是呼和浩特市建成最早的黄教寺院。“召”在藏语中是寺庙之意,汉语原名“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走进寺内,按照参观北京雍和宫的方式,我们先走了中轴,后走的两侧。里面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是连在一起的,统称“大殿”,这也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融合了汉、藏风格的宫殿。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寺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二丈、宽一丈五的未来佛画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示,这就是一年两次的盛大佛事活动——“晾大佛”。晾佛既能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保护画像,防止虫蛀。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艺术文物,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寺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寺的对面是九久街。它地处呼市中心30分钟经济圈,是一条占地十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中式情景商街,主要经营牛羊肉制品、羊绒制品、民族用品、奇石古玩等。因为九久街的商家多是面向中低端的消费群体,所以这里一直都是老百姓特别乐意光顾的商业街区。尤其是在华灯初上的盛夏,人们徜徉在这古色古香的建筑间,恍惚一场穿越之旅,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什么购物欲的游人,走累了找个小店儿歇歇脚,喝杯东西,静静地看着“古街”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随着夜幕的降临,我走出酒店,漫无目的地穿梭在呼市的街巷里,从喧嚣到寂静,一个背包,一瓶水,一个人的夜走……

Last night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的最后一夜)我总结一下心得体会,首先,内蒙古确实要比蒙古国更加商业化,虽然蒙古国的旅游市场已全面打开了十余年(2006年3月1日),物价也和大陆差不太多,但人民依旧是简单淳朴、热情好客的,景点里也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没有任何的隐性消费,这方面内蒙古就表现得明显不足,文字游戏、偷奸耍滑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好在整体还没有出格。其次,我想感谢这些天一直陪在我身边的朋友,他们带我玩、带我耍,撸草原的羊肉,品最烈的奶酒,吃正宗的烧麦,感受最地道的内蒙古……

开心的时光转瞬即逝,九天的边疆旅行到此就彻底结束了。回京的飞机上,我的内心百转千回,对此地、此人、此景,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