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议题之一,在应对全球资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城市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城市居民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终端消费者,其碳排放水平决定着城市的低碳发展进程(Swan et al.,2009;张艳等,2012)。遵循“格局—机理—政策”的研究范式,本研究以空间变化和居民生活模式转变明显、城市居住区类型多样、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布有特色、低碳社区建设诉求强烈的开封市建成区为案例区,构建城市居住区家庭能源消费CO2排放核算体系,揭示其能源消费CO2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阐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选择典型居住小区分析其减排潜力与模式,进而为不同类型居住小区提出因地制宜的低碳发展政策。该研究基于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和城市生态学,以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以空间组织、生活方式理论为重点,一方面能深化精细尺度城市家庭碳排放核算体系,推进活动分析方法发展;另一方面能丰富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1.1.2.2 实践意义

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科学进行碳排放管理,中国不断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社区低碳化发展,并于2014年开始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然而,社区尺度的碳排放格局并不清晰,减排指标与模式至今尚无定论。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扩大内需增长,因而如何在城市空间重组、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下实现减排目标亦成为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该研究评估现有居住区碳排放状况,探寻其减排路径,不仅能摸清城市社区的碳排放“家底”,而且能为低碳社区规划与管理提供指导。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的适应方案,明确安全、宜居、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控制要求,坚持‘一城一策’,分区施策、分步实施,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行动。”该研究可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城市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因而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