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21世纪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随着全球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的集聚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城市也由此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区域。城市居民能源消耗作为终端消费领域和工业生产的原动力,其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城市空间优化重组、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基于此,河南大学低碳发展与模拟团队针对城市低碳发展方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以及理论、模型和方法层面进行了系列探索,有网络与大数据的挖掘、历史与遥感信息的集成以及实地调研与走访问卷资料的分析、综合与模拟。在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相关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不断挖掘人地关系本质,阐释人类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提炼城市—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机制研究》一书立足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内部精细尺度能源消耗公平性研究,明晰社区尺度的碳排放格局,探索其分异机制与减排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以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空间组织、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论为重点,遵循“测度—格局—机理—政策”的基本研究框架,选取城市空间变化显著、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明显、城市居住区类型多样、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明显、低碳社区建设诉求强烈的开封市建成区为案例区,构建居住区家庭碳排放核算体系,结合大样本问卷调查、相关遥感及国民经济数据,揭示城市居民能源消耗CO2的空间分布规律,阐释家庭(微观)和居住区(中观)两个层面居民碳排放的作用机理。

该书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①建立城市居民碳排放的情景化生活方式分析框架,更精细地模拟社区形态与居民生活方式耦合下的碳排放分异机制,揭示城市系统中慢变量(社区形态)与快变量(居民生活方式)对社区碳排放的作用规律,探索居住环境对家庭碳排放的锁定效应。②根据构建的居住区四维空间形态指数,运用客观的聚类方法,进行居住区空间形态类别划分,尝试将城市尺度空间形态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在居住区尺度上进行深化,为探索低碳社区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作者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我欣慰地看到专著的出版,这是河南大学区域低碳发展模拟团队的又一代表性成果。希望作者永不懈怠、砥砺前行,不断攀登学术阶梯,在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构建、方法数据挖掘及城市的低碳发展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值此《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机制研究》付梓,特为之序。

秦耀辰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