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控制资源集(CORESET)

控制资源集(CORESET)是NR PDCCH相对LTE PDCCH引入的主要创新之一。如5.4.1节所述,从支持高效率的UE-specific PDCCH传输、PDCCH与PDSCH之间FDM等角度考虑,5G NR希望将针对一个终端的PDCCH传输限制在一个Control Subband内,而不是在整个系统带宽内传输。同时,为了支持基于Mini-slot的“浮动”PDCCH。上述改进方向归结为设计一个更灵活的搜索PDCCH的“时频区域”,这个时频区域最终被定义为控制资源集(CORESET)。关于CORESET的设计,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问题。

· CORESET的外部结构:CORESET与DL BWP的关系?CORESET的频域范围如何划定?是否支持非连续的频域资源分配?CORESET的时域长度是否需要动态调整?CORESET的时域位置如何描述?CORESET与Search Space是什么关系?

· CORESET的内部结构:CORESET内部采用几级结构?采用多大频域颗粒度?采用哪种映射顺序?

1.CORESET外部结构

如5.4.1节所述,NR CORESET概念是脱胎于LTE的Control Region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时频域上更灵活的Control Region,但CORESET是终端搜索PDCCH的时频范围,这一点和Control Region的功能是一样的。CORESET与LTE Control Region主要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 频域上不需占满整个系统带宽,可以只占一个Subband。

· 时域上位置更灵活,不仅可以位于时隙头部几个符号,也可以位于时隙其他位置。

· 从Cell-specific的统一配置,变为UE-specific的配置。

在频域上,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CORESET和DL BWP是什么关系?可以不可以将DL BWP与CORESET的功能合二为一?客观地说,在5G NR系统设计过程中,CORESET和BWP是分别独立形成的两个概念,CORESET概念的成型甚至早于BWP。当BWP概念出现后,确实有将两种概念合二为一的建议,原因是这两个概念确实存在一些相似性,如都是小于载波带宽的一个Subband(如第4章所述,BWP在被正式命名之前,也曾被称为Subband),都是UE-specific的配置。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两个概念还是需要赋予不同的内涵:首先,DL BWP是所有下行信道、信号所在的频域范围(包括控制信道、数据信道、参考信号等),而CORESET只是用于描述PDCCH检测范围;其次,由于NR系统在下行数据量上远高于LTE,DL BWP的典型大小是很可能大于20 MHz的,而NR PDCCH的容量只是略高于LTE,因此CORESET的典型大小是小于20 MHz的,如10 MHz、5 MHz甚至1.4 MHz(如对类似NB-IoT的NR物联网系统);最后,BWP是纯频域概念,不能直接确定一个时频资源范围,而CORESET还是需要定义一个时频二维区域,用于终端搜索PDCCH。因此,如果CORESET等于DL BWP,强制终端在整个DL BWP内搜索PDCCH,在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没有必要的,失去了引入CORESET概念的意义。

但也正是因为CORESET的典型带宽不大,因此如果CORESET只能分配连续的频域资源,可能频率分集不足,影响PDCCH的传输性能。因此最终决定,CORESET可以占用连续的或非连续的频域资源,即在RRC信令中采用Bitmap指示CORESET在DL BWP中占用的PRB,每个比特指示一个包含6个RB的RB组,可以通过Bitmap任意选择占用DL BWP中的哪些RB组。对照5.2节可以看到,这个指示颗粒度与用于PDSCH/PUSCH Type 0频域资源分配的RBG大小不同。RBG只有2、4、8、16几种大小,配置CORESET所用的RB组之所以包含6个RB,是与构成PDCCH的内部资源颗粒度大小有关,在后面“CORESET内部结构”中会介绍。如4.2节所述,BWP只能由连续的RB构成,这一点和CORESET是不同的,BWP主要影响的终端的射频工作带宽,因此只用连续的频域范围描述就行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CORESET是否带有时域特性?我们说过,NR中的CORESET相当于时频域上更灵活的Control Region,而Control Region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长度(1~3个符号),这方面CORESET继承了LTE Control Region的设计,也是由1~3个符号构成的,只是长度不再动态指示,而是与CORESET的频域范围一样,采用RRC信令半静态配置。表面看,NR CORESET长度的配置还不如LTE Control Region动态,但这是因为CORESET的频域大小已经可以半静态配置,远比LTE Control Region只能等于载波带宽要灵活得多,足以适应不同的PDCCH容量,再采用一个专用的物理信道(类似LTE PCFICH)动态指示CORESET长度也就没有必要了。5G NR标准中没有再定义类似LTE PCFICH的信道。

根据CORESET的设计需求,其时域上还需要能够灵活移动位置,即基于Mini-slot的“浮动”CORESET。有两种方案可以考虑。

· 方案1:RRC参数CORESET除了能描述其频域特性和长度外,还可以描述其时域位置。

· 方案2:CORESET的频域特性和长度在CORESET参数中描述,但其时域位置通过搜索空间(Search Space)进行描述。

方案1的优点是可以用一个CORESET配置完整的描述PDCCH Control Region的所有时频域特性,Search Space不须带有物理含义,只是一个逻辑概念。方案2的优点是CORESET概念和LTE Control Region有较好的传承性,即只具有频域特性(对应于LTE中的系统带宽)和时域长度(对应于LTE中PCFICH指示的Control Region符号数)。这两个方案都可以工作,区别只在概念定义和信令设计方面,最后NR标准选择了方案2,为了区别于逻辑概念Search Space,描述PDCCH搜索的时域位置的概念称为搜索空间集(Search Space Set)。方案2虽然使CORESET延续了LTE Control Region的类似含义,但将一个完整的时频域描述分在CORESET和Search Space Set两个概念里描述,两个概念各自都不能独立描述一个完成的时频区域,必须合在一起理解才行。这客观上对标准的可读性有一些影响,初读NR标准的人可能不好理解,这是方案2的不足。

我们可以用图5-40示例性的描述CORESET概念(假设终端1和终端2的CORESET是基于相同的DL BWP配置的):RRC参数CORESET中的“频域资源”参数(即frequencyDomainResources)用一个Bitmap描述了CORESET的频域范围,它在频域上占有DL BWP的一部分RB,可以是连续的RB(如图中终端1的CORESET),也可以是不连续的RB(如图中终端2的CORESET)。CORESET中的“长度”参数(即Duration)描述了CORESET的时域长度,图中假设Duration=2。但CORESET本身不带有时域位置的信息,所以CORESET描述的是一个在时域上位置不定、可以“浮动”的长度2个OFDM浮动的时域区域。它的位置要在时域上确定下来,还需要读取Search Space Set中的时域信息,我们将在5.4.3节中介绍。

图5-40 CORESET的外部结构示例

另外,为两个终端配置的CORESET在频域上和时域上都是可以重叠,这一点和BWP类似。虽然CORESET是UE-specific的配置,但从基站显然不可能为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不同的CORESET。实际上可能基站针对某个典型的DL BWP只配置了几种典型的CORESET,具有不同的频域大小和位置,针对某个终端,只是在这几种CORESET中为其指定一个而已。如图5-41的示例(还是假设终端1和终端2的CORESET是基于相同的DL BWP配置的),基站在20 MHz的DL BWP中划分了5 MHz、10 MHz的CORESET,终端1被配置了一个5 MHz的CORESET,终端2被配置了一个10 MHz的CORESET,两个终端的CORESET实际上有5 MHz是重叠的。

图5-41 不同终端的CORESET可以在频域上重叠

2.CORESET内部结构

在确定了CORESET的外部结构后,终端就知道在哪个时频范围内检测PDCCH了,而CORESET内是由候选的PDCCH(PDCCH Candicate)构成,要想在CORESET内检测PDCCH,还必须知道CORESET的内部结构,CORESET的内部结构也就是PDCCH的结构。总的说来,NR PDCCH的时频域结构基本沿用了LTE PDCCH的设计,NR PDCCH仍采用RE组(RE Group,REG)、控制信道粒子(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两级资源分配颗粒度。即REG为基本频域颗粒度,由若干个RE构成,一个CCE由若干个REG构成,一个PDCCH由若干个CCE构成。在REG➝CCE映射方面,NR PDCCH与LTE PDCCH是基本类似的,只是在REG、CCE的大小方面进行了一些优化。

在考虑NR PDCCH的资源颗粒度大小(即一个REG包含多少个RE,一个CCE包含多少个REG)时,主要考虑如下两个因素。

· 由于5G NR需要实现更灵活的调度,NR DCI的尺寸不可避免地会比LTE DCI大。

· LTE PDCCH的部分资源分配方法过于复杂,没有必要,可以简化。

在LTE标准里,一个REG由同一个符号上,除了解调参考信号(DMRS)占用的RE之外的4个频域上连续的RE构成,1个PRB在一个符号上的12个RE可以容纳2个或3个REG(取决于这12个RE是否包含DMRS)。一个CCE包含9个REG,共36个RE。如文献[1]中所述,为了在有限长Control Region(最多3个符号)中实现必要的覆盖性能,每个CCE中的REG在排列时都是首先占满Control Region内所有OFDM符号的。

如文献[1]所述,LTE REG之所以采用4个RE这样小的尺寸,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支持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ICH(物理HARQ指示符信道)等数据量很小(只有几比特)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但在R15 NR PDCCH设计中,PCFICH和PHICH都没有保留下来,因此只针对PDCCH的数量(至少数十比特)考虑REG大小的话,4个RE这么小的尺寸就没有必要了。由于PDSCH采用PRB(12个子载波)作为资源分配单位,如果采用比PRB更小的REG,会在PDCCH和PDSCH FDM方面造成困难,留下无法利用的资源碎片。因此最终确定,构成NR PDCCH的REG在频域上就等于1个PRB,时域上仍为1个符号。

CCE包含的REG数量取决于典型的DCI容量,一个CCE应该足以容纳一个编码后的DCI[PDCCH采用QPSK(四相移相键控)调制方式]。考虑到5G NR需要支持比LTE更灵活的资源调度和更多的指示功能,从Field的数量到每个Field的比特数都有可能有所提升,造成DCI的整体容量不可避免的增大。因此最终确定一个CCE包含6个REG,共72个RE。但如上述,和LTE不同的是,这72个RE是包括DMRS RE的,实际可以使用的RE取决于将DMRS RE除去以后的数量。

与LTE相似,NR PDCCH可以通过更多个CCE重复来提高传输性能,一个PDCCH Candicate包含的CCE的数量(即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包括1、2、4、8、16五种。相对LTE只包括1、2、4、8四种,增加了一个PDCCH Candicate包含16个CCE的聚合等级,以进一步增强PDCCH的链路性能。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CCE中的6个REG映射到什么位置,即CCE到REG映射问题。REG➝CCE映射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 是采用“先频域后时域”映射顺序(Frequency-first Mapping)还是“先时域后频域”映射顺序(Time-first Mapping)?

· 除了集中式映射(Localized Mapping),是否还要支持交织(Interleaved Mapping)式映射?

在选择REG➝CCE映射顺序时,实际上还涉及CCE➝PDCCH映射顺序,因为这两个层次的映射可以形成一定的互补。至少对聚合等级比较大的PDCCH,如果Time-first REG➝CCE Mapping不能获得足够的频域分集,还可以通过Frequency-first CCE➝PDCCH Mapping获得。反之,如果Frequency-first REG➝CCE Mapping不能获得足够的时域分集,也可以通过Time-first CCE➝PDCCH Mapping来弥补。理论上的组合方案包括以下4种。

· 方案1:Time-first REG➝CCE Mapping+Time-first CCE➝PDCCH Mapping。

· 方案2:Frequency-first REG➝CCE Mapping+Frequency-first CCE➝PDCCH Mapping。

· 方案3:Time-first REG➝CCE Mapping+Frequency-first CCE➝PDCCH Mapping。

· 方案4:Frequency-first REG➝CCE Mapping+Time-first CCE➝PDCCH Mapping。

由于CORESET最长只有3个符号长,方案1是基本无法实现的。方案2、方案3、方案4各有优缺点。以CORESET长度为3个符号(Duration=3)为例,方案3、方案4如图5-42所示。Frequency-first Mapping的优点是整个CCE都集中在一个符号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个PDCCH的接收,理论上对低时延、省电的检测PDCCH有一些好处,且频域上占用6个连续的RB,可以获得最大的频率分集。另外一个潜在的好处是当需要传输的PDCCH数量比较少时,可以把CORESET的最后一两个符号节省下来,用于传输PDSCH。但是这个好处只有在CORESET长度可以动态调整的条件下才成立,假如NR具有像LTE PCFICH那样动态指示CORESET长度的能力,如果发现2个符号的CORESET已经足以容纳要传输的所有PDCCH,就可以通知终端不再在第3个符号里搜索PDCCH,转而从第3个符号开始接收PDSCH。但是如上所述,NR并没有保留类似PCFICH的信道,只支持半静态配置CORESET长度,Frequency-first Mapping的这个优点就不存在了。

Time-first Mapping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时域长度,获得更好的覆盖性能,而且还可以实现不同CCE之间的功率共享(Power Sharing),即当某些CCE没有PDCCH传输时,可以将发送这个CCE的功率节省下来,集中在有PDCCH传输的CCE上。这种频域上的Power Sharing在Time-first REG➝CCE Mapping模式下才能实现。

当然也可以考虑同时支持Frequency-first和Time-first两种REG➝CCE Mapping模式,通过RRC配置进行选择。但是最终出于简化设计的考虑,决定只支持Time-first REG➝CCE Mapping,不采用Frequency-first REG➝CCE Mapping,即如图5-42(a)的映射方法。可以看到,这一选择基本继承了LTE PDCCH的设计,说明在最长只有3个符号长的CORESET外部结构下,使每个CCE都能扩展到CORESET的所有符号,实现必要的覆盖性能,仍是NR PDCCH设计的刚性需求。这一映射方式体现在CORESET中的REG编号是Time-first排列的,如图5-42(a)所示。

图5-42 Time-first与Frequency-first两种CCE➝REG映射顺序

以连续RB构成的CORESET为例,各种长度的CORESET的内部结构示例如图5-43所示,当Duration=1时,实际上是纯粹的频域REG➝CCE Mapping。

图5-43所示的Localized REG➝CCE Mapping,即一个CCE包含编号连续的6个REG。为了解决Time-first Mapping频率分集不足的问题,NR PDCCH还支持Interleaved REG➝CCE Mapping,即可以将一个CCE中的REG打散到分散的RB中。但是如果将6个REG完全打散、互不相邻,会带来另一个问题:PDCCH信道估计性能受到影响。因为NR PDCCH和LTE PDCCH的一个重要的差异是NR PDCCH可以采用UE-specific的预编码(Precoding),实现针对每个终端的波束赋形,因此终端只能基于自己的REG中的DMRS进行信道估计,如果一个CCE中的REG互不相邻,则终端只能在每个REG内部的DMRS RE之间进行信道估计内插,而无法在多个REG之间进行联合信道估计,这对信道估计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为了保证信道估计性能,即使进行交织也不能把CCE中的REG完全打散,而要一定程度上保持REG的连续性。因此,最终决定以REG组(REG Bundle)为单位进行交织,一个REG Bundle包含2个、3个或6个REG,这样可以保证2个、3个或6个REG是相邻的,可以进行联合信道估计。图5-44是一个Interleaved REG➝CCE Mapping的示意图,假设REG Bundle大小(REG Bundle Size)为3,可以将每个CCE中的2个REG Bundle打散到不同的频域位置。

图5-43 CORESET的内部结构示例(Localized Mapping)

图5-44 Interleaved REG➝CCE Mapping(以Duration=3,REG Bundle Size=3为例)

Interleaved REG➝CCE Mapping采用简单的块交织器(Block Interleaver),交织的相关参数REG Bundle Size、交织器尺寸(Interleaver Size)、偏移量(Shift Index)均包括在CORESET配置内的cce-REG-MappingType参数内。为了简单起见,一个CORESET只能采用一种单一的REG➝CCE Mapping,即是否交织、REG Bundle Size、Interleaver Size、Shift Index等在一个CORESET内必须统一,不能混合使用多种REG➝CCE Mapping方式。

基站最多可以为每个DL BWP配置3个CORESET,一个终端的4个DL BWP共可以配置12个CORESET,不同CORESET可以采用不同的配置(频域资源、长度、REG➝CCE mapping参数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