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6
- OPPO研究院组编
- 808字
- 2022-07-27 19:00:26
5.3 码块组(CBG)传输
5.3.1 CBG传输方式的引入
相较于LTE系统,5G系统的数据传输带宽显著提高。因此当调度大带宽进行数据传输时,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将会非常大。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实现复杂度,编译码器的输入比特长度都是受限的。当一个TB包括的比特数量超过门限时,将会对TB进行码块分割得到多个小的编码块(Code Block,CB),而每个CB的大小不超过门限。对LTE系统,Tubro码码块分割门限为6144 bit。在NR系统中,LDPC码码块分割门限为8448 bit或3840 bit。当TB的大小增大后,一个TB内包含的CB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LTE系统采用TB级的ACK/NACK反馈,即一个TB中若任意一个CB译码失败,将会重传整个TB。针对10%BLER进行统计后,发现由于TB内一个CB译码失败造成的错误接收占所有错误接收中的45%。因此在进行TB级的重传时,大量的译码正确的CB被重传。对NR系统来说,由于TB内的CB数量显著增加,因此重传中会有更大量的无效传输,从而影响系统效率[12-14]。
NR系统设计之初,为了提高大数据的重传效率,确定采用更精细化的ACK/NACK反馈机制,即对一个TB反馈多比特ACK/NACK信息。在2017年1月的RAN1 Ad-Hoc会议上,提出了3种实现对一个TB反馈多比特ACK/NACK信息方法[16-17]。
方法1:基于CB-group(CBG)重传。将一个TB划分成多个CBG,CBG的数量取决于ACK/NACK反馈所支持的最大比特数。该方法的好处之一是有利于降低URLLC传输对eMBB传输的影响。如图5-32所示,当一个URLLC占用部分eMBB资源进行传输时,只需要对资源冲突的CBG进行重传即可。
图5-32 CBG示意图
方法2:译码状态信息(Decoder State Information,DSI)反馈。DSI信息是在译码过程中收集到的,发送端根据反馈的DSI信息基于优化函数能够确定需要进行重传的编码比特。
方法3:外纠删码(Outer Erasure Code)[15]。使用外纠删码(如Reed-Solomon码、Raptor码),接收端不需要反馈译码失败的CB的精确位置,只需要上报需要重传的CB数量即可。且外纠删码也可以以CBG为粒度进行反馈,因此反馈开销小于方法1。但是外纠删码的缺点之一是难以实现HARQ软合并。
由于方法2和方法3的实际增益不明确,且从标准化及实现角度看都比较复杂,在RAN1 #88bis会议上,最终确定支持基于CBG的数据传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