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到底什么是“有趣”?

让我们从8个小故事开始。

~ I ~

这是一位演员。

在1914年的某个夜晚,他因为肚子饿,去了一家餐厅吃饭,在那里他注意到一位正在喝汤的先生。吸引这位演员的并不是那位先生的衣着,当然也不是那碗汤(如果你刚刚认为是汤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说明你饿了),而是……

胡子!

没错,他居然被那位喝汤的先生像牙刷毛一样整齐的胡子深深吸引了。据他描述,每当那位先生用勺子盛热汤时,他的胡子都会微微颤一下,仿佛在紧张地说:“天啊,汤要来啦!”而当这位先生喝汤时,他的胡子会立刻上扬,紧贴着鼻子一动不动,仿佛又在说:“喂,我给你让路,你可千万别碰到我啊!”当时,看着面前这个有趣的场景,这位演员忍俊不禁,差点被自己的汤呛到。

后来,这位演员就把他所看到的那抹胡子作为装扮,“移植”到自己的鼻子下面!在随后的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扮演工人、流浪汉还是银行职员等角色,他都戴着那抹胡子,给世人呈现了无数有趣且经典的表演。

现在,你应该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查理·卓别林,一位来自英国的演员、导演及编剧。

毫无疑问,他是个有趣的人

~ II ~

这是一位画家。

我们姑且不谈他的画有多棒,以及其作品拍卖到百万元还是千万元的价格,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如何给自己的画取名字的。

他画了一只鹦鹉,这本身没什么特别,但他给这幅画取名为“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他画的一只母鸡,身边有个刚下的鸡蛋,他给这幅画取名为“生个蛋犯得上这么大喊大叫嘛”。

他画了只老鼠,取名为“我丑,我妈喜欢”。

真想知道,这些有趣的名字是怎么想出来的。

还是这位画家,在50多岁时,去考了驾照;年过80,仍然爱开敞篷跑车;83岁时,成为权威男性杂志《时尚先生》创刊以来最年长的封面人物;在90多岁时,他向他老婆提议想在死前开一场追悼会,原因是“趁自己没死,听听大家怎么夸我”。

他叫黄永玉,是中国著名画家。

他也是个有趣的人

~ III ~

接下来出场的这位男士是个非洲人。

他身高一米八,身材健硕,站在台上时表情颇为严肃,一本正经地对着几百人说道:“每当深夜我独自在家时,我感觉并不是很自在。”

台下的观众没有反应。他顿了几秒后,又假装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换句话说,就是……我怕黑。”

这句怯懦的坦白与他健硕的形象的反差引来一片哄笑。

他继续严肃地说道:“每当半夜去洗手间方便时,我总是面临一个难题:到底是打开灯还是关着灯呢?因为打开灯可能导致我接下来睡不着,而关着灯……我又好怕怕。”

观众又被他微妙的内心语言逗乐了,因为在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随后,他自豪地补充道:“但是后来我选择关着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可以帮我抵抗恐惧的秘诀,那就是在去厕所时,用俄式英语和自己说话来壮胆。(在这段表演之前,他已经表示俄式英语是世界上最彪悍的口音)这样会让我觉得自己就是深夜里最危险的动物!”他提高了声调:“所以我会在半夜三点,光着脚,一边走向厕所一边用俄式英语自言自语……”

随即,他昂起头,挺着胸,一边模仿半夜走向厕所的样子,一边用彪悍冷酷的语调大喊:“耶!大宝贝要去小便了!”

说完,台下响起了无数的掌声与笑声。

他是一名来自南非的脱口秀演员,也是美国政治吐槽节目《每日秀》的主持人。他的优兔、推特等社交媒体账号上有超过5 000万粉丝。《时代》杂志曾将他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他就是特雷弗·诺亚,一个有趣的人

~ IV ~

“啊呜……呜……”湖上传来一阵哭声。哭的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位成年作曲家。他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写不出曲子,更不是出于独特的作曲方式,而是他不小心把他作为午餐的火鸡肉掉进了湖里。他认为那是个巨大的损失。

身为作曲家,他很敬业,也很优秀。1929年,37岁的他已经创作出约40部歌剧,其中不乏广受欢迎之作,他却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决定——从歌剧创作中“退休”,去做一名美食家,专职品尝、研究并烹饪美食。

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曾说:“如果音乐是爱情的食粮,那就奏下去吧。”如果莎士比亚用来做比喻的食物只是个配角的话,那么这位作曲家则直接把食物作为主角来赞美:“没有什么是比‘’更值得赞美的职业……胃口就是指挥家,指挥着我们的激情,唤醒了我们的行动。”

他一边游走于米兰、博洛尼亚、巴黎等地,探寻、品尝各种美食,一边做美食研发。数年间,他研发出几十道食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那道流传至今,法国餐厅菜单上必备的“罗西尼牛排”。

为什么叫“罗西尼牛排”?因为它是以这位作曲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是意大利作曲家,确切地说,是意大利作曲家兼美食家。

即便“退休”了,他依然会在生活间隙创作一些小曲,例如包含4首钢琴独奏曲的合集(被他称作《4道开胃菜》,分别是《萝卜》《凤尾鱼》《泡菜》《黄油》)。

罗西尼去世后,他的名字被列入法国烹饪经典《拉鲁斯美食百科全书》,像诗人但丁、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一样,他被安葬在了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葬礼那天,唱诗班所唱的歌曲正是他写的歌剧《摩西在埃及》中的曲目。

他是作曲家还是美食家呢?总归他是个有趣的人

~ V ~

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酒吧里,传来一阵欢快的非洲鼓声。敲鼓的不是非洲乐手,而是一位50多岁的美国人。他头发花白,穿着橙色的T恤,双手飞快地敲打着手中的邦戈鼓。他不仅会在酒吧演奏,还经常在剧场舞台下的乐池里和乐队一起为音乐剧伴奏。不过,他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穿着西装站在讲台上讲课,因为他当时的本职工作并不是鼓手,而是加州理工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他对这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怀有极大的好奇和热情。

1965年,因为对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65年,理查德·费曼、朱利安·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获得了科学界最权威的奖项,但在课堂上,他总能把量子力学这种高深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并且妙趣横生。他会对身边的各种小事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水龙头的水流下来时会变得越来越细,为什么昆虫会被花瓣的颜色吸引等。他把这些话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探讨,最终与量子力学扯上关系。

他作为原子弹研制的贡献者之一,参与了原子弹的首次试爆,但他拒绝戴上特制的防辐射护目镜,因为他觉得如此难得的场面,不能隔着黑乎乎的眼镜看。最终,他选择站在卡车挡风玻璃后面,裸眼观看了爆炸的全过程。这个人就是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比尔·盖茨买下他讲课视频的版权,以便更多的人可以免费看到。比尔·盖茨说:“他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解释任何事物。他非常有趣!”

上面几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名人,接下来的主人公则是几位普通人。

~ VI ~

世界各地的航空局会用一些代码来标识航线上的一些特定位置,用这些代码与飞行员进行沟通并指导他们飞往正确的目的地。例如从A点到B点,飞行员需要经过三个特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以类似GRNIN、HEHAW这样的代码作为标识,而这些代码中的字母组合并没有其他含义。

尽管这些代码在过去从来没有变过,但在1976年的某一天,南希·卡利诺夫斯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空域和航空信息管理主任和她的同事决定赋予这些代码“生命”,他们开始筛选并采纳一些带有含义的、跟以往不同的词作为代码。

比如,飞往俄勒冈州,飞行员会经过代码BUXOM,意思是“丰满”;飞往奥兰多,会经过名为“米奇”(MICKI)的代码,因为那里有迪士尼;飞往爱达荷州,会经过名为“胸部”(JUGGS)的代码;飞往堪萨斯州,会经过名为“肋骨”(RIBBS)、“辣的”(SPICY)、“烧烤”(BARBQ)的代码;飞往蒙彼利埃,居然搭配了“火腿”(HAMMM)与“汉堡”(BURGER)作为代码。

代码忽然活起来了,变得如此生动!想象一下大家用新代码沟通时的场景:

“喂!你要到‘丰满’了吗?”

“到了,到了。”

“那接下来飞去‘烧烤’吧?”

“我还是先去‘火腿’那里吧。”

发明这些代码的人,真是有趣的人

~ VII ~

一位普通北京女孩,身高1米6,“略微”丰满,体重大概170斤,我们就称她为“微微”吧。有一次,微微的公司组织外出旅游,其中一个项目是体验坐马车。按照规定一辆马车需要坐满20个人才可以发车,但她坐的那辆马车当时只有19个人。因为还差一个人,司机迟迟不肯发车。当时正在车上的一位公司领导着急了,便和司机争执起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对抗愈演愈烈,眼看司机就要爆发了!就在这时,微微起身走了过去,笑着拍了拍司机的肩膀,又指了指自己说:

“哥,你看!我这体格,够不够两个人?”

本来想发脾气的司机瞄了微微一眼,扑哧一声笑了!全车的人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我都一个顶俩了,那咱们就走吧。”微微接着说。

后来,司机真的就痛痛快快地发车了!

微微是我线下培训课的一位学员,我认为她也是个有趣的人

~ VIII ~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一个人顶着大太阳在公园里四处寻找,他不是找厕所,也不是找冰激凌,而是找人。终于,在一棵大树下,他找到了目标。他要找的并不是熟人,而是一位他不认识的,看上去约70岁的老奶奶。

他上前问道:“小姐姐,您好,您知道什么是‘逻辑’吗?”老奶奶一脸诧异地说:“不知道。”

他又说:“那我尝试给您解释一下好不好?”原来他的真实目的是寻找一位陌生的采访对象。

老奶奶瞅着他,虽感觉莫名其妙,却没有拒绝。随后他便开始给老奶奶上起了逻辑课,极尽各种言语和手势,一边和老奶奶对话一边解释“逻辑”这个抽象的词语。随着对话不断地深入,老奶奶渐入佳境——越来越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授课”,慢慢地从摸不着头脑到可以说出“逻辑”的含义。

“下课”时,他从背包里取出两个高脚杯,倒上提前准备好的冰镇牛奶递给老奶奶,老奶奶羞涩地举起了杯,与他干杯。

上面发生的这些,都被他的助手用摄像机录了下来,并在获得老奶奶的许可后,剪辑成了一个名为“给老奶奶讲逻辑”的视频发到了网上。虽然这个视频的画面粗糙,剪辑拙劣,却在网上获得了超过100万次的观看和几万个点赞,网友直呼:“太好玩了!这个老师好有趣!”

这是他众多视频作品中的一个。他在线下是一名职场培训师,在线上是视频博主,专门用有趣的方式演绎知识。从发布视频开始的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带有“有趣”标签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累计观看超过1.2亿次,而在网友对这些视频的评论中,也数万次出现“有趣”二字。

这个人就是我。

读到这里你应该发现了,每个故事都提到了“有趣”二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说“真有趣”,“那个人好有趣”。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趣”呢?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显著的差异,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行业,做的事情不同,做事的动机不同,带给他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他们之中有的可能会让人哈哈大笑,有的只会让人在心里觉得“嗯~有意思”,还有的则会吸引人们进一步去了解他们。但他们都和“有趣”相关。那么到底是什么在背后“作怪”,又是什么在触动我们?

为了探寻这个答案,我深入研究了上百位被人们认为有趣的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比如科研、艺术、商业、教育、文学、工业等;来自不同的时代,既有几百年前的人,也有当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性别,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既有举世闻名的人物,也有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我尝试把故事中那些表层的东西拨开,去寻找其中更为抽象,更具普遍性的特征。就好像将100多颗咖啡豆进行烘焙和研磨,最终萃取出其中的精华——30毫升的浓缩咖啡。

最终,我发现可以得到4“杯”这样的精华,即有趣的人有4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