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并重

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所以说,教育既是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也是健全人格、塑造人格的工作。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基地,知识获得、智力发展和技能成长都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面都需要从学校的认知教育中获得。学校进行的人格教育会把人类已有的语言、艺术、道德、哲学等成果教授给学生,拓宽学生人格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文明成果也是人格培养中认知教育的源泉,将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情绪、情感、动机、兴趣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良知,借此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渔是一所大学的辅导员,她刚工作没多久,年纪和自己的学生相仿。因为体贴学生,不爱摆架子,小渔很快就跟学生打成了一片。小渔一直很喜欢校园里的氛围,所以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入职前她就看了好多教育类的书籍。她还专门查询了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看了这些报告,她才知道原来大学生群体中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些是因为刚进入大学无法适应新环境,对大学生活感到烦恼、迷惘;有些则是因为恋爱、感情方面的困扰,导致了心理障碍、人际交往紧张等问题。

小渔了解了这些问题后,对班里同学的心理状况很是关注,她非常担心同学们有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第一个学期末,小渔就接到了一个投诉说有同学在宿舍里早出晚归,给其他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小渔了解情况后发现,被投诉的是一个看上去很乖巧的女生,这个女生沟通能力有些欠缺,基本上没什么朋友。小渔向这个女生询问情况时,女生还没开口说话就委屈地哭了起来。原来,这个女生因为自己交际能力不行,一直都很自卑,她怕待在宿舍里让同学们尴尬,这才一天到晚地泡在图书馆里。没想到自己为了同学着想,居然还被投诉了。

小渔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就带着这个女生和她宿舍的同学把问题解释清楚了,同学们听到女生的理由后都有些内疚,有的还向女生道了歉。之后,小渔不仅带着女生去找了学校的心理医生咨询,还陪她买了很多交际方面的书籍。女生在小渔的帮助下变得开朗了,也不再那么木讷。但是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掉的,小渔也把帮助这个学生当成了自己的一个长期任务,她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性格是本职工作,她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份工作,也会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内核,人格发展的前提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教育者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育者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让他们不再因为一点点小问题就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尝试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人格,从而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