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怪诞行为的合理解释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马太效应

A:“煤老板”之女,大学毕业之后,家里给她安排了北京某银行的工作,月入2万多元,还给她在三环内买了房子,买了一辆保时捷作为代步车。年底分红奖金若干,一年平均收入在30万元左右。后来她和单位一个北京本地人结婚了,对方家里有两套房,俩人住一套租两套,每个月房租钱就够吃喝玩乐了,工资一直存着,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大。

B:A的同学,毕业后与A一起来到北京。不同于A家里安排好了一切,B只能自己找工作,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月薪1万元的工作,其实也是很不错了吧,然而每个月的房租就要4000多元,还是合租,就是为了能够离单位近一点。平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也就攒个1万多元,对她来说,在北京买房,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C:技术男,大学的时候参加校园竞赛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子,C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商机,但是经费限制了他的计划,于是他向父亲申请了一笔“研发基金”,和几个同学一起继续进行研发。研发成功的软件卖了10万元,C利用这10万元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租了一间公寓,迈出了创业第一步。到毕业的时候,C打算成立公司,工作室的几个人有钱的入股成了股东,没钱的就继续出力。几年之后,C有了新的目标,他随后卖掉公司,拿着已经比当初投入早就不知翻了几倍的钱,投身一个新兴行业,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D:C的同学,当时第一批跟着他做研发的小伙伴。C成立工作室时,他就属于没钱只能出力的那种,虽然C一直没有亏待他,收入也着实不菲,但是在C卖掉公司的时候他由于没有投资入股,所以也没有分到任何钱。没有跟着C去新行业的他,虽然凭借自己的经验也找到了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但永远只是一个打工仔。他想起两个人上学的时候经常在一起畅想未来:两个人将来各自开公司,进行互补与相互扶持,拥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如今C实现了当年的梦想,而对D来说却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每当他在媒体上看到C意气风发的样子,总是喃喃自语:如果我当时有钱投进去,是不是今天我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E:父母经商,在当地生意做得很大。E从小就接受了优良的教育,每个月学钢琴的费用就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游泳、书法、下棋样样精通,语言也学了好几门,经常跟着父母出国旅游,和当地人能够进行流利对话。在国外留学期间,E将旅游的经历写成游记,配上自己拍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一些媒体联系他,从拍摄视频开始,逐渐拥有了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而由于他精通多种语言,又有着丰富的才艺和知识系统,所以他的节目丰富多彩,收视率和网络订阅量都非常高。他没有继承父母的产业,却也获得了成功的人生。

F:小时候学习舞蹈获得了很多奖,老师说她是难得一见的好苗子,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但是F家境一般,一些在外地的大型比赛因为没有路费都没去参加。父母也并不想让她走专业的路子,因为父母觉得跳舞不能获得稳定收入,不能当作终身职业。虽然F自己非常喜欢跳舞,但是她听懂了父母的意思,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她任性。所以她放弃了舞蹈,考取了普通的大学,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无意中,F遇到了小时候一起跳舞的女孩,那个女孩在专业的舞团当舞蹈演员,业余时间教小朋友跳舞。女孩遗憾地看着F说,当年你可是我们当中跳得最好的,我都能进舞团你就更没问题了,可惜……

F的父母听到女儿的抱怨后也很后悔,不仅因为没能满足女儿的梦想,也因为舞蹈老师的收入非常可观,远比F现在的收入高。他们感慨着,如果当时没有经济上的困难就好了,可以给女儿更多的选择。可F心里明白,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贫穷限制了人的眼界,让人们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

有一种著名的效应叫马太效应,讲的是:凡是有的,还要加倍给他,让他更多余;而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都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的名字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大意是有一位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将自己的3个仆人叫了过来,吩咐他们去做生意,并给了每人一锭银子。

国王回来之后,召见了3个仆人,问他们生意做得怎样了。第一个仆人用1锭银子赚回来10锭银子,国王很高兴,奖赏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只赚回来5锭银子,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您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马太效应的存在影射了这个世界中存在的真实而又残酷的一面,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赢家通吃。

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人生七年》,耗时几十年,跟拍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并且每隔7年会进行一次回访,观察并记录他们成长的历史轨迹。在所有孩子的故事中,我们确实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阶层壁垒的存在,但是在梦想面前,贫穷的人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阶层就真的永远无法打破吗?

其实不然,因为逆袭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尼克出生在一个农场家庭,但是他的父亲并不希望孩子和他一样一辈子只待在农场。从父亲身上,尼克看到了自身更多的可能性,随着不断成长,他也更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很喜欢数学和物理,从14岁接受采访时的一个羞涩得连眼睛都不敢直视镜头的小男孩,成长为自信满满的牛津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最后成了大学教授,成功跨入精英阶层,生活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尼克的故事可以看出,最终实现阶级跃迁的不是物质资源的丰富性,而是眼界。

作为父母,虽然有时候真的无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但是应教给他们更好的教育理念,后者更关乎精神教育。尼克的父亲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典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能,给孩子足够的信心,让孩子看到机会的存在。那么,即便没有丰厚的物质支持,作为孩子也更应去寻找可触及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父母给不了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就没有希望成功了吗?还有一项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曾经有心理学家分别对夏威夷可爱岛的698名儿童和伦敦犯罪率居高不下的贫民窟进行了追踪研究,研究后发现最终摆脱贫穷,变得越来越自信或取得成就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备高自尊的人格特质。所谓的高自尊人群指的是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自身的认同度高,认为自己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拥有高自尊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心理资本,能很大程度上弥补物质上的匮乏。美国心理学之父、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曾提到:自尊=成功/抱负,换言之,在抱负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自尊水平越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以,当父母没法给我们很好的精神支持时,我们更应该学会鼓励赞美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一旦找到,应通过坚持来获得清晰可见的成就感,因为对于足够热爱的事情一定可以找到坚持的理由。也许我们会比家境优越的人慢一点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只要努力,成功就不会缺席。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物质丰盈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双面性,有很多留学回来的富家子弟,学了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专业,最终还是被父母安排进了一家稳定的公司,做着不太喜欢的工作,看似顺利的人生缺少了一些快乐指数,因为自己喜欢做的和父母能给予的资源不一定是相匹配的。所以,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也存在部分精神上的割舍。

马太效应提到的“有”其实不单单指物质上的丰盈,同样可以表示一个人精神上的充沛力和丰富度。努力使马太效应滚动起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认知,超越自己所在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