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116,老年的求生向死

老年的求生向死

“我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三毛如是说,我还未老,却写老年感悟这样一个话题,正是这种心态,选择认真地老去。唐代刘禹锡《答乐天见忆》:“与老无期约,到来如等闲,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个人在一天中会失去昼夜24小时,每个人走过少年,青年,壮年,必然会老去。少小冀盼成熟老成,真到秋尽,遍地潇潇荒叶时,人们大多都不愿老,很在乎老,希望永葆青春,自古以来,多少皇帝求长生不老的仙方,食尽灵丹妙药,都无力回春,何况平常百姓,怎样老去,是一种智慧,应重视生命旋律中的每年、每月、每日、每时。

每天都有人出生死亡,生生死死,永远不会停息。你我只是生命音乐中的一段音符,不该惧怕死亡,因为那是无法改变的规律,同时也得热爱生命,因为那是我们的责任。佛语云:今世前生,因果循环。然而,人并没有前世,亦没有转世,只有今世。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阐述的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许多人喜欢算卦,算自己前世是什么,来世又做什么,这有什么意义?本不存在的前世和转世,算出来也不过是个玩笑。如果那些算卦的可以算出自己转世是富贵之人,今世又何必还靠着摆地摊卜卦为生,城管来了,就吓得鸡飞狗跳?清代顺治帝做诗:“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本来就是充满了未知,为何要对那些不了解的东西恐惧呢?坦然地面对生活,它变不会如你想象中那样可怕。

有位禅师坐禅论道,向弟子提问:“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弟子们云遮雾绕不解其意,禅师突然冒出一句,“日日是好日”,即“天天都是好日子呀!”

其实,天地洪荒,日月旋转,人间春秋,无不是在年、月、日,时中完成的,人生百年仅5个二十年而已,分求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五个小段落,六十之后离开了工作岗位,时间富裕了,空间广阔了,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脱离了单位,社会的约束,思索人生的真谛,感悟生活的意义,品尝幸福、快乐的价值。

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博大的是海洋,从溪流叮当,到大河浩荡,水在溪沟、河堤的疏通下流动,有高低、宽窄、湍急、缓慢、大小的必然之律动,流入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水广,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人退休后,走过大半生,流过泪,滴过血,有过名,得过利,历沧桑,经荣辱,起落沉浮,经历风雨见世面,博览群书知天地。阅历广泛知人生,犹如大海的广阔和远大,让人对自然心有敬畏、捉摸不透。

接受老去是自然法则,是老年人无法躲避的,美人老得凄凉,英雄老去悲切,一般人老得无可奈何。人就像一滴露珠,自身无法明觉凝成之前和消散之后的状态,生前混沌,死后迷茫,生命是一个过程,紧握双拳而来,平摊双手而去,即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60岁之前,拿生命换一切,60岁以后拿一切换生命,正负相抵。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生与死是永远不会衰退的话题。有人珍视生命,有人轻视生命;有人对死亡心存恐惧,有人却坦然接受死亡。生命是可贵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古语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因为有生命,我们知道了鸟语花香是什么,我们有感觉、味觉、嗅觉和知觉,有爱,有梦想,有自由。这些都是生命给我们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受生命中的种种悲欢离合,孤独寂寞。在人海里挣扎喟叹人生的不易,有的人不由得质问,我们为什么而活?有人说是为了爱的人,我们在世界上是因为有爱,才让我们活得有意义。可是,漫漫人生路,你会发现原来一直是自己在走,没有人能够陪你到一生,即使亲人,最爱的人,他们的生命,你也不能从头陪到结束。但是只要我们回头,就会看到那些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有人陪着你走完这一段路又就有人接替他们的位置继续陪我们直到走完一生。这就是爱,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有生必有死,万物都脱离不了这个法则,许多人对死亡有所恐惧,因为死亡代表着终结,代表着你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为何生,我为何死?有人说,因为活着所以我活着,我活着的全部意义在于维持活着直到死亡。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活着,但是有的人却可以潇洒地面对,有的人又执拗的认为既然活着,就该有意义,一定要留下一些东西让别人记住。有的人选择权利,有的人选择财富,有的人选择知识……有的人乐意负荷沉重而活,有的人则轻装而活。死,就是合上双眼,心脏失去跳动,全世界对他来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哀伤痛苦,没有快乐幸福。即使被深埋黄土,也毫不感觉。身后的事情,就算再有智慧的人也无法知道了。唯心主义说,我思,故我在。生与死也是这样,活在人世,你是有血肉有生命的。离开人世,别人对你的思念虽然还存在,但你那有血肉有生命的人已经不在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我们根本无法将他们分开。因为我们从出生之时就开始走向死亡,因为死是蕴涵在生命之内。所有生命都是经过孕育期,然后出生、成长、衰老,最后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浑然一体的。谁都想永远活下去,害怕死亡的降临。但是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无论能否接受,死亡在某一刻会降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恐惧死亡,因为这是人无法摆脱的。其实,若没有死,怎么会有生。只有生,没有死,地球恐怕早已爆炸了。从生命的本源来说,死是给新的生命让位置,是一种回归自然。既然人都难逃一死,那么有人会说人们活着时的奋斗、努力又有什么意思?归根到底还是那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世界的“有”都要归结于“无”,而“无”之后又是“有”!我们应该跳出自己对此生此世的看法,立于宇宙大化的境界来看生死。如此,人又何必悲哀于自我的必死结局呢?既然一个人的出生建立在他人之死的基础上,那人为何不能当别人出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亡呢?做到正确地看待生死。只有对生死有正确观念的人,其生活与人生便走上了一条坦途。死亡的存在,还会让我们去思考生活中许多问题,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所以许多人才说时间比金钱更珍贵,才会感叹青春的流逝。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可见,死不是让生变得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了生的价值和意义,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在生活中,许多人不断追求,总以为拥有的越多越好,为人处世尖酸刻薄冷漠。也许他们确实成功了,拥有了很多,但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爱自己,更不会赢得别人的爱,因此,在有生之年,他就活在孤独中,当他面对死亡时,他因为所拥有的一切即将丧失而万分痛苦。人生死的诡异之处在于:生前拥有的少,死时就丧失的少,痛苦也就少;生前拥有的多,死时就丧失的多,痛苦也必然会大。这里的拥有是指在一个人的内心中对富贵名利的在意。生是为了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与奇迹,死最终是要归于自然的,是谁也无法逃脱的。用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生与死,超脱于风尘之上的来看所有生物的生与死,你会悟彻生死只是一个循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个个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