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108,人要顺从自然法则

人要顺从自然法则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都要顺从自然法则。

有生物学家认为,人的成长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学会在新事物中践行从旧事物中获得经验的过程。季羡林也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思想与感情的矛盾与平衡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的和谐,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有一个故事:某山有一群猴子,它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个个活泼又健康。后来,有人把其中一只猴子单独养在了自己的别墅里,每日喂以最鲜美的水果和各种维他命。但这只猴子却像患了相思病的人一样,终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没多久就死掉了。在这一点上,人类与猴子一样,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否则,人就会像那只离群索居的猴子,把孤独深化成一场灾难。

人要顺从自然,就要掌握自然的本质、真理、规律、法则。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人们要善于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养料。

宗教、哲学、人性伦理、梦的解析等科学,对人生的思考都是在于寻求真正的人生智慧,寻求正确的生活道路,寻找人生的解脱和真谛。康德提出以自在的自我来超越,黑格尔提出以理性的主观自我来调节,斯宾诺莎提出凭理性的力量来统摄,狄德曼提出以约束自我来内省,费尔巴哈认为用爱和节制来平衡,儒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明心见性”,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必须忏悔,释迦牟尼佛认为人生本苦,四大皆空,出离才是解脱。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探求宇宙生成的本原及其运行规律。并且把生成论宇宙观扩展到政治观和人生观,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人文思想体系。是他第一个把“求真”与“向善”,“致知”与“崇德”统一了起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

老子的治国方略依次是:道、德、仁、义、礼、兵六个手段,并以“道德”为主,其余占据次要地位。实际上,治理国家民众,这六种手段是缺一不可的。老子力主无为,归还大道。其余手段不是不用,乃是不得已而用。镇压高压,这是用刀兵用强力治国,老子体系中位在第六;以礼治国也即后世的依法治国,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五;以义治国,利人利物,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四;以仁治国,爱人爱物,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三;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二;与道相合,归还大道,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一。

在《道德经》中,道是什么?道是世间万物的共相,即物质性和共性相统一的东西。

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大道自然,化生万物:在天,则成日月星汉等之象;在地,则成山川草木等之形;在人,则成身体发肤等之质。故谓之常有,则欲要使人以观其境也。唯人也,中天地而立,为三才之一;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老子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了可能“先验”的东西。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事物自身当中存在着它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如:有与无、生与死、长与短、高与下、多与少、大与小、前与后、远与近、轻与重、静与躁、难与易、黑与白、雌与雄、正与反、同与异、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福与祸、荣与辱、智与愚、吉与凶、是与非、贵与贱、治与乱、刚与柔、胜与败、清与浊等。这些矛盾可以说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是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相和相随的。同时,这些事物又不可能达到某种完美的境界,因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这就意味着,在明当中包含着暗,在进当中隐藏着退,在平坦的道路上意味着险阻,崇高的德就好像是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像是不足的样子,最洁白的好像是乌黑,最方正的好像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乐音听起来反而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道是隐微而没有名称的。职是之故,在老子辩证法思想当中,祸与福相伴,败与胜相连,刚与柔互补,那种绝对的胜败、刚柔、损益是没有的,不含对立面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矛盾是在所有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明乎此,就可以使人不被表面的现象和片面的感觉所误导,对事物的转化保持清醒的认识。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只因屋子里面是空的,所以能住人,能得到屋子的效用。比方人先须把自己胸中的主观思想除去,虚心考察天地间自然的真理,顺着真理做去,才能适合环境而生存。人心无私欲私见才能明白天道。有,好似人的身体,无,好似人的精神。人的身体虽是实质虽是有;但只有靠这虚无不可捉摸的精神,才能表现出他的作用来,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近似的真理性。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并提升人的精神“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说的魄,是说人属于精神的生活;说的魂,是说人属于肉体的生活。肉体生活,是今日的科学生活,再进一步说:精神生活,是哲学的生活,文学的生活,东方人颇富于这一种生活;肉体生活是机械生活,西方人颇富于这一种生活。载,是说人身上藏着,好似车子上装载着货物一般;载营魄抱一,是说人身上有精神的肉体的两种感觉,须把他调和起来,走在天道的一个方向上。太富于精神感觉的人,他的生活,不免流于浪漫,不适合生存于物竞的世界上;太富于肉体感觉的人,他的生活,不免失于枯燥,不能够得到精神上的一种安慰。所以,现代人常常呼号说:要得到西方文明的享用,东方文明的安慰。便是老子“营魄抱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