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为什么没有见识的人往往总觉得自己很行有见识的人反而比较谦虚?

一、为什么没有见识的人往往总觉得自己很行,有见识的人反而比较谦虚?

这个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学、个人经验、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比较等方面。

认知偏差:没有见识的人可能由于信息匮乏或经验有限,容易陷入“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中。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参考点或对比标准来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因此倾向于高估自己。相反,有见识的人因为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

经验与学习:有见识的人通常经历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让他们更加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和探索。而没有见识的人可能缺乏这种深刻的体验,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产生不切实际的自信。

社会比较:有见识的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更容易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他们可能遇到了更多比自己优秀、更有能力的人,这种经历促使他们保持谦虚,努力提升自己。而没有见识的人可能缺乏这样的比较机会,或者即使有机会也比较有限,因此更容易产生自我满足的情绪。

自我认知:有见识的人通常具有更全面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或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或挫折而灰心丧气。相反,他们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断寻求进步。而没有见识的人可能缺乏这种自我认知能力,容易陷入自我膨胀或自我否定的极端情绪中。

综上所述,没有见识的人往往因为认知偏差、经验匮乏、社会比较不足以及自我认知不全面等原因而觉得自己很行;而有见识的人则因为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经验、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以及更客观的社会比较而保持谦虚。

二、有见识和有知识有什么不同?

有见识和有知识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侧重点和内涵有所不同。

定义与内涵:1.有知识:通常指的是个人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内积累的信息、理论、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这包括通过学习、阅读、实践等方式获得的具体内容,如数学公式、历史事件、科学原理等。有知识强调的是对特定信息的掌握和理解。2.有见识:则更多地指的是一个人基于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有深入、全面且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力。有见识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刻理解,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预见性。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经验和视野。

侧重点:有知识侧重于对具体信息的掌握和记忆,是一个相对静态和具体的过程。有见识则侧重于对知识的运用、分析和创新,是一个动态和综合性的过程。它要求个体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表现形式:有知识的人可能能够准确地回答特定领域的问题,展示其专业知识的丰富性。有见识的人则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识别问题本质,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展现出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相互关系:知识和见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难以形成深刻的见解和判断力;而缺乏见识,则可能使知识变得孤立和片面。因此,一个真正有见识的人往往也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综上所述,有见识和有知识虽然都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定义、侧重点、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知识是形成见识的基础,而有见识则是对知识的升华和超越。

三、为什么有见识的人比较谦虚容易受到没有见识觉得自己很行的人的影响和伤害,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改变?

1、原因分析

认知深度与广度:有见识的人通常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刻的见解,他们更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正如“圆的面积越大,接触到的未知世界越多”这一比喻所示,见识越广的人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表现出更多的谦虚。相反,没有见识却自以为是的人往往缺乏这种自我认知,他们可能由于信息匮乏或经验有限而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表现出自大和傲慢。

社会比较与自我定位:有见识的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差距。他们可能遇到过更多比自己优秀、更有能力的人,这种经历促使他们保持谦虚,努力提升自己。而没有见识却自以为是的人可能缺乏这种比较机会,或者即使有机会也比较有限,因此更容易产生自我满足的情绪,甚至对他人产生偏见和误解。

情感与心理因素:有见识的人可能更加敏感和细腻,他们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也更愿意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尊重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当遇到没有见识却自以为是的人时,有见识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傲慢和偏见而感到受伤或失望。这种情感上的伤害可能来自于对方的无知和误解,也可能来自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2、改变策略

保持自我认知:有见识的人应该继续保持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同时,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学习和进步。

增强沟通技巧:在与没有见识却自以为是的人交流时,有见识的人可以尝试采用更加温和、理性的沟通方式。通过倾听对方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寻求共同点等方式来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见识的人应该努力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减少与那些没有见识却自以为是的人的接触。

保护自己的情感:当遇到情感上的伤害时,有见识的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他们可以通过寻求心理支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等方式来减轻伤害程度,并尽快恢复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总之,有见识的人之所以表现出谦虚并容易受到没有见识的人的影响和伤害,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深度与广度、社会比较与自我定位以及情感与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所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见识的人需要保持自我认知、增强沟通技巧、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保护自己的情感等方面做出努力。

四、为什么能力低的人总自视过高,有水平的反而很谦虚?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A fool thinks himself to be wise, but a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莎士比亚(Shakespeare)

“高估自己”、“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达克效应”。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肯-克鲁格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随着人的技能水平增长,刚开始时会自信心爆棚,会很快的站到了愚昧之山的顶上。后来随着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不断增长,反而会出现自信心的极速下降,甚至会跌到绝望之谷。然后随着知识与技能水平的继续增长,自信又开始慢慢恢复。也正像大学时流传的人生四个阶段: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过度自信的人往往真实水平并不怎么样,而真正有水平的人却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这种谦虚的态度并不是装模作样,而是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有时,你会觉得某个能力很强的人过于虚伪,总是故意谦虚,其实他是真的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这个理论也能解释,为什么刚取得驾照的人往往开起车来很虎,开了很多年车的人反而开始小心谨慎起来。正所谓: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四年小绵羊。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的“井底之蛙”,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认知充满自信,高估自身能力,低估他人水平。很多人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时,心里都会很不屑,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要想做了也能做到,而且做的比他好。”可一旦等到自己真正去尝试了,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这也是困难那也是问题的,因为你看到的只是“台上三分钟”,并没看到真正的“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