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一个新兴力量。通过实行经济改革政策,它们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对外投资中的地位逐渐增强。

据《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估计,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具体地,从1990年的5%攀升至2008年的16%,2010年更是高达27%,2011年降为22%,2014年上升为35%。2009~2014年,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大致稳定在4%。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与此同时,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影响,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94.8%降至2014年的60.77%(见表2-1)。全球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的构成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特点。

表2-1 1980~2014年世界范围内FDI流出区域分布

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纪初期,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徘徊在20亿美元。其中,2001年对外投资还曾出现较大幅度的倒退(-30亿美元)。2006年以后,非洲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非洲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不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非洲对外直接投资有小幅削减。例如,2008年南非的跨国企业鲁波特家族(the Rubert family)从英美烟草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o)下属的子公司(Richemont and Remgro)中大量撤资。然而,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使得大量欧美国家的优质资产严重缩水,为发展中国家并购海外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2008年,利比亚所属的Arab Jamahiriya公司在北非地区对外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比高达63%。另外,一些跨国公司考虑跨行业兼并。例如,利比亚所属的非洲证券投资公司(Africa Investment Portfolio)开始涉足能源、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旅游等领域的跨国收购。来自安哥拉和埃及的12家跨国企业表现也非常活跃,他们把收购海外优质资产作为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非洲把对外投资的行业重点放在服务领域,这从跨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可见一斑。在非洲2008年前十位跨境并购案例中,涉及服务行业占5起之多。其中,南非的Telkom SA有限责任公司以70000万美元获得英国Gateway Telecommunication PLC公司(涉及通信领域)100%的股权;埃及的Orascom Constr Ind SAE公司以34000万美元获得美国Gavilon Group LLC公司(涉及安全与产品服务领域)20%的股权;南非的Dimension Data PLC公司以27600万美元获得新加坡Datacraft Asia Ltd公司(涉及计算机设备管理与服务领域)45%的股份。

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性改革促进非洲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领域,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快速扩张。尼日利亚中央银行鼓励银行间横向兼并,导致尼日利亚的商业银行进一步向西非其他国家渗透,如贝宁、加纳、冈比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多哥等。另外,跨国并购使得尼日利亚的Ecobank Transnational International(简称ETI)得以进驻24个国家的市场。

金融危机爆发后,非洲对外投资的国别构成排序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例如,2008年非洲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是利比亚,其次是安哥拉、埃及和几内亚。与2007年相比,北非的对外投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西非也有较大程度增加。由于撤资等原因的影响,南非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规模出现负增长,因而,没有排到前列。

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大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以2000年为分水岭,1995~2000年,该地区对外投资呈现缓慢上涨态势,主要是受到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以及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2000年,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00亿美元。随后,对外投资规模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可能源于20世纪初期拉美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如巴西危机)。2003年拉丁美洲开始逐渐进入新一轮对外投资的增长期。2006年对外投资规模已经超过600亿美元。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拉美地区受到很大影响,2007年对外投资规模削减100亿美元之多。2008年出现恢复性增长,再度超过600亿美元关口。总体看,拉美地区对外投资规模起伏比较大。

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侧重于矿产资源和食品加工业,服务业领域的对外拓展力度不是很大,这与非洲地区对外投资的行业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200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前十位跨境并购案例中可以发现,属于矿产资源的收购案例有3起,而且都具有“完全买断”的特点。其中,包括巴西的Gerdau SA公司以17.49亿美元收购并获得美国的Quanex Corp公司100%的股权;秘鲁的Ciade Minas Buenaventura SAA公司以4.55亿美元获得巴西的Mineracao Taboca SA公司100%的股权;巴西的Grupo Votorantim公司花费2.95亿美元获得美国的US Zinc Corp公司的100%股份。另外,属于食品加工行业的收购案例有3起。它们分别是巴西的J&F Paticipacoes SA公司收购美国的Smithfield Beef Group Inc公司(100%股份)以及意大利的Inalca SpA公司(50%股份)、墨西哥的Coca-Cola FEMSA SA CV公司收购巴西的Refrigerantes Minas Gerais Ltd公司(100%股份)。前十位跨境并购案例中,有6起是围绕着矿产资源、肉类食品加工、粮食等拉丁美洲国家的强势产业进行。这说明拉美国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强化自身优势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出口推动型的。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基本保持在400亿美元的水平。1998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规模稍有减弱,在300亿美元左右。

近些年来,该地区的经济相对高速增长、贸易盈余导致的外汇储备逐年积累带动了其对外投资的步伐。特别是,该地区企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也为对外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的制度保障。2008年以来,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弱化了该地区很多跨国企业的经济绩效,该地区很多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但是,该地区总体对外投资水平依然维持高位运行。2008年该地区对外投资规模超过1800亿美元。

南-南之间的跨境投资(离岸金融中心除外)主要是在区域内(intraregional)进行,这一特点在东亚和东南亚十分显著,应该与近年来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存在密切关系。同时,该地区对低收入非洲国家/地区的投资力度和规模也有所上升。2008年,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对sub-Saharan Africa地区的投资激增,这在非洲低收入国家如安哥拉、刚果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也有所增加。这主要由于亚洲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获得海外战略性资源的动机。实际上,很多较大金额的并购案例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优良企业资产进行的。

该地区跨境投资增长最为显著的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领域和服务领域,制造业领域有所下降。其中,金额较大的并购案例主要发生在服务领域。如新加坡淡马锡国有控股公司以44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美国)11%的股份。在制造业并购案例中比较有名的如印度的Tata Motors Ltd公司以23亿美元成功买断英国Jaguar Cars Ltd公司。

在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如农业,该地区对外投资也表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除此之外,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公司和矿产资源加工类企业也在加紧并购海外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金融危机促进了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寻求型(natural-resource-seeking)企业的海外扩张。例如,澳大利亚矿产类企业股价市值的不断缩水,伴之以该国货币的大幅贬值,为亚洲发展中国家资源饥渴型投资者(resource-hungry investor)提供了良好的兼并契机。2008年7月,中国中钢集团以14亿美元获得澳大利亚一家生产铁矿石的企业 Midwest公司51%的股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金融服务业领域,该地区的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始考虑投资发达国家陷入困境中的一些银行企业。亚洲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金融危机使他们得以收购那些因次级债导致的流动性短缺的大型银行,并借此机会进入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

相比之下,西亚地区对外投资开展得比较晚。1995~2003年该地区对外投资规模总量很小,低于50亿美元。其中,1995年、1998年和2003年还曾出现过负增长。2004年以后,该地区对外投资规模逐年攀升,也出现类似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爆发式”增长。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海湾合作理事会国家推行资产多元化政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西亚国家逐渐意识到经济单一化潜在的经济风险,希望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政府控制的手段进行对外投资,使资产行业分布朝多元化、分散化方向转变,纠正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一化格局。

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对外直接投资浪潮。

第一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拉美国家巴西、墨西哥等为主要代表。大多数拉美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到20世纪60年代,拉美地区平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其中,巴西的经济增长最为令人瞩目,其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拉美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1968~1973年,巴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2%。巴西人均GDP从1960年的1049美元增长到了1980年的2084美元,被誉为“巴西经济奇迹”。伴随经济的增长,拉美地区开始出现对外投资,并构成为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

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的对外投资方是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地区)。70年代末期,由于进口替代型战略的种种弊端,拉美国家先后遇到诸如市场饱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企业效益低下、失业人口不断攀升、财政赤字不断拉大等严重问题,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迅速下降。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

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地区)没有步拉美国家后尘,而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产业转换的有利时机,适时转向了“出口导向”外向型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些亚洲国家(地区)经济迅速起飞,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兴起,而且这些亚洲国家(地区)的投资对象国不是其他亚洲国家,而是欧美等国。

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舞台上开始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支撑了亚洲的经济,即便是美国经济减速,亚洲也不会陷入经济衰退。根据《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达到116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位居世界第3位和第7位,居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首位,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