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道路探索
- 朱斌
- 10933字
- 2022-05-30 18:40:58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领域主体地位的不断突显,国外理论界开始将目光从大中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日益兴起。本书主要从能力、模式与机制三方面对国外中小企业创新研究加以梳理。
(一)基于能力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1.创新能力建设及提升研究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理论,他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基于熊彼特的观点,一些学者从要素构成角度指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1],包括产品开发计划制订能力、开发资金管理能力和研发项目事后评估能力的综合创新能力[2];是在创新活动中,环境多变和资源稀缺激发个人和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利用能力[3];是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盈利,研发新产品而不断创新的能力[4],同时受到管理水平、内部资源、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制约[5]。企业创新能力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资源或特征,包含知识、技术、工艺方法、产品和组织等因素在内的特殊资源[6],涵盖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7]。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在制度与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也应该被纳入其中,但其核心要素在于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整合能力[8]。对于如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多研究认为高效运作的创新网络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助推力[9],创新网络实现的互通有无有助于企业间的深层次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10]。创新网络中的资金输入型、管理输入型、团队输入型和其他输入型这四类孵化器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激励因素[11]。战略联盟对于中小企业资源共享、提升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12]。从中小企业集群角度看,地理位置上集中分布的中小企业集群凭借密集竞争和企业间协作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提升创新能力[13]。
2.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国外有关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较多,可以从构造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不同视角进行归纳。
①创新能力要素视角,从实现创新所需的支持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角度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代表性的观点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体现。Burgelman[14]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技术创新能力,并将公司创新与外部环境挂钩,从可利用资源的分配能力,对竞争对手的理解能力,对技术环境的了解能力,企业组织结构和文化,战略管理能力等方面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②创新过程视角,可以从创新的七个过程:概念生成、产品开发、生产、技术获取、领导、资源供给以及系统和工具的供给,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5]。国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是Tobias和Ander[16]提出的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I2MM),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这种观点,他们将I2MM的技术创新区域划分为四个过程:构思和产品开发、创新管理、需求工程和质量管理。
③系统视角,在引入系统概念的同时,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从而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上,学者采用的衡量指标也各不相同。有的研究者采用比较单一的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比如,将组织采纳的新思想数作为衡量组织创新能力的指标[17];有的学者则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几个维度来进行分解,每个维度再用一些指标来衡量。例如,Romijn和Albaladejo[18]采用专利数和产品创新指数两类指标进行创新能力测评,Caloghirou等[19]则对OECD的创新能力指标加以改造,以创新数量、创新销售比例、专利数以及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加以评估。Wang等[20]则从研发能力、创新决策能力、营销能力、制造能力和资本能力五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二)基于模式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Rothwell总结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出现的五代具有代表性创新模式:技术推动创新模式、市场拉动创新模式、耦合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和系统集成与网络创新模式。前三代创新模式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式创新模式,第四代和第五代创新模式强调连接、联盟、网络化、系统化的观念,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在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发生多重反馈,属于复杂的动态非线性交互式模式[21]。企业不一定是要遵循某种特定的创新模式,而是要根据企业特定资源和特定阶段来选择不同的创新路径[22]。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有应用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采取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企业占绝大部分,而采用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企业更具成长潜力。与此同时,着眼于市场的创新改革对于实施应用创新、市场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有效,而系统性改革则对采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有效[23]。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创新模式也在不断演化。Rothwell[24]提出的集成创新是将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是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和发散创新的集成[25]。Andergassen和Nardini[26]提出了内生创新理论,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系统内部自发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同于模仿创新、引进创新等创新模式。国外真正研究自主创新是开始于发展中国家。促进本国经济提升、赶超发达国家,需要依赖于技术创新。作为技术追赶者,自主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种研发的方式不同于技术领先者[27],企业应和国家研发机构合作推动自主创新[28]。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交互式创新模式,关注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间的联动关系,将创新视为公司内外部以及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共同作用的一个交互式学习过程[29]。2003年,哈佛大学Chesbrough教授在其专著《开放式创新:从技术中获利的新策略》中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30]。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则关注市场商业化多于技术成果研发,具体形式有价值链整合模式和中介机构合作模式[31]。根据对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影响不同,瑞士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将创新模式归纳为开放式利用创新、开放式探索创新、封闭式利用创新和封闭式探索创新[32]。
(三)基于机制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中小企业利用高效技术创新机制,可以成长为大企业。国外许多知名企业,如苹果、谷歌、脸谱、雅虎等,都是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长大的。由于不同技术创新机制的作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市场地位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Rothwell 和 Zegveld[33]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组织、外部组织和企业的内部功能、技术和市场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在这种交互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再产生新的技术创新,而不是以一种新产品被生产出来而结束。技术创新过程是循环反复的,而不是线性的[34]。促进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与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相关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环境等社会因素,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创新机制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以应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35]。独立的研究与技术组织对满足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建立这种技术转移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网络服务,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之一[36]。建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持续竞争力,培养企业竞争优势[37]。中小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应建立包括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的创新保护机制,市场创新机制和相关辅助性创新机制[38]。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可遵循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机制[39]。随着“网络范式”兴起,Edquist[40]认为,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只有在与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时才有可能找到适当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方法、途径,从而能够改善公司的创新绩效,有效克服单个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性以及有效降低在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等。创新网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企业的创新网络关系是不同的,这些网络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还取决于这些网络的发展和延伸[41]。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因重视垂直网络(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尽量地多靠近和接触新科学知识的来源,比如大学和各种科研机构,以此获得技术创新的必要资源[42]。从组织层面有意识地导入知识识别、消化和利用的学习机制[43],增加与外部客户、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的联系,建立持续性创新机制,可以提升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44]。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起步稍晚,但在吸取国际研究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中小企业创新研究已成为我国创新领域内的活跃力量。
(一)基于能力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1.创新能力建设及提升研究
魏江和许庆瑞[45,46]是国内较早提出企业创新能力的学者。他们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并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角度,将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分成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五个方面,指出可以从设备水平、人员水平、信息能力、技术管理与组织协调四个方面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47]。之后,魏江和寒午[48]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其构成五要素是:资金投入能力、R&D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能力,只有在各要素组合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不断的技术创新。吴运建、吴健中和周良毅[49]认为技术创新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也不同于科研成果的生产,因此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产出的经济量或公布项数来测度。傅家骥[50]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可以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在这一阶段,学者关注的主要是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观点的区别在于分解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不同,对其结构的看法也不一致。此外,在概念上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基本等同起来,并未做严格区分。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有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不仅停留在探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上,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育及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从企业内部视角来看,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就是改变企业领导层的创新意识,并积极培育人才,加大技术创新经费,以增强企业创新实力[51]。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括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本创新的管理能力创新,以及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能力创新[52]。从外部视角来看,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必须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53],集群发展是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54],通过网络关系建设也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55]。高飞和雷德森[56]则重点探讨了专业科学园、孵化器、虚拟孵化器和大学科学园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汪应洛等人[57]以内外结合的视野,认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加强企业自身的战略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创新文化和有效的培训体系是我国中小企业培训持续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该阶段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及其提升研究,立足于企业内外的不同资源要素,但研究对象都局限于单个创新过程、活动或者要素,缺乏对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互动机理和关系的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家发改委积极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如何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热点。学者普遍认为应从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角度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8-61],通过内外合作,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网络化服务体系,是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路径[62]。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资源整合、推进自主创新市场化,就显得尤为必要[63]。同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也是新产品开发和价值形成的过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需要注重新技术开发,从管理、技术、文化、营销等角度把握市场发展机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64]。姜卫韬[65]初步建立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增值范式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聚焦于联系紧密化、联系差异化和联系细分化,设计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创新绩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日益深入,基于系统理论之上,一些学者将研究的角度从单个的创新系统构件转到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代表性的有全面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能力等。傅小舟[66]探讨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构成,阐明战略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市场创新管理能力、组织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创新管理能力和制度创新管理能力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许庆瑞[67]提出中小企业在转型和升级中,也需要借助全面创新管理提升其创新能力,并从战略和愿景、技术管理、组织创新、市场导向、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创新网络等角度综合论述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68]。另一些学者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将开放式创新能力分解为发明能力、吸收能力、变革能力、连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指出通过吸收能力、转换能力和连接能力来带动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提升是中小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有效途径[69,70]。
2.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国内学者一般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提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涵盖范围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很难找到一种通用性的指标来实现对创新能力的测度,现有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评的主要视角有以下几个。
①创新能力要素视角。通过对企业创新不同方面能力的考察,针对创新能力的构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普遍的思路。毕克新[71]从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李柏洲和王玉英[72]基于价值管理的视角,建立从财务、客户与市场、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反映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的指标体系。
②创新过程视角。国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过程的研究较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远德玉等[73]提出的“技术与市场机会选择→技术开发→样品制造→批量生产→市场开拓与销售”五阶段模型。杨宏进[74]提出的“决策(资源)→实施(效率)→实现(效益)”三阶段过程模型。郑春东等[75]发现,先前学者提出的模型割裂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评价过于静态化,因此他们提出了“市场技术需求分析→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的五阶段过程模型。
③系统视角。该观点综合了要素和过程两方面,是一种目前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比较成熟和全面的方法。魏江和许庆瑞[4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可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探讨,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即确认机会、形成思想、求解问题、得解、开发、运用并扩散,基于此,他们将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分成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五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还有一些典型的观点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划分为要素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新产品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环境影响力[76-78];另一些学者则从创新实现能力、创新推广能力和创新发起能力三个维度开展评价[79]。由此总结发现,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核心指标包括了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
(二)基于模式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由于企业的创新模式及其选择是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生产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特征密切相关的,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创新模式发展阶段进行动态管理,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和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80]。早期研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以模仿创新为主,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81]。特别对于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差而又急需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的中小企业,应优先采用模仿创新模式,其次是合作创新模式,而不宜过早地采用自主创新模式[82]。也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优先选择合作技术创新模式[83,84],当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究竟该选择何种路径,与企业的技术力量、经济实力和市场状况密切相关[85]。詹正华[86]从市场竞争结构变动和技术创新模式演进的视角,认为未来变动趋势是走向技术协同的创新模式。中小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顺应潮流,走技术协同创新之路。史永进[87]指出增强中小企业自身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模式包括科技领先创新模式、技术跟随创新模式、创新者为经济元素的关键模式、持续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这一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创新模式的选择,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必须考虑创新模式的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这样才能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率[88]。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王众托[89]认为自主创新中的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都可以看作系统集成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具有成本低、时间短、风险小、灵活性大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由于受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所限,通过研发实现创新之路机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创新路径应以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90]。根据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所依次经历的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包括以下两种推进方式:一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的“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二是企业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随型→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91]。随着创新理论的深化,创新模式研究也日益多元化,除了关注模式选择问题以外[92,93],越来越多学者着力于探索我国中小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模式。单航英[94]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合作、银—企合作、中介合作的合作模式以及综合主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网络模式。在约束条件下,技术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佳选择[95]。考虑到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特点,开放性创新模式也比较适用于中小企业。张震宇和陈劲[96]提出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是:在开放思维、开放学习、开放创新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需要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度过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瓶颈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化[97]。与此同时,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中小企业通过企业集群,扩大了企业范围,在内外部资源上进行一系列的结合,通过协同创新使中小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在集群范围内的协同创新模式可分为区域内的产学研模式、价值链协同模式、专业分工模式、网络协同模式[98-100]。张惠琴等[101]通过对四川省338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指出,虽然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但是从长远来看,必须要重视自主创新。
(三)基于机制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
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创新的效果如何,都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因此,对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对技术创新机制的研究。创新机制能对企业的运作产生创新导向,能帮助中小企业积聚技术创新要素,是形成并保持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102]。可将相关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可分为外力和内力两大部分。外力有科技的推动力、需求的拉引力、竞争的激励力和政府的支持力;内力则包括创新的主体意识、激励机制等。企业创新的动力是所有外力和内力构成的合力[103,104]。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现有动力机制存在产权不清、管理水平低下、缺少对外合作等问题[105],葛玲英提出了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两条途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通过建立市场机制“逼”企业创新和提供一些资金层面等的政策支持促其创新;从企业本身来看,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选用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形成相应的互动机制[106],可促进企业创新。施放和缪珊珊[107]从创新动力驱动系统要素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架及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动力的相关对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构建相关理论模型,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提供了更多的解释。例如,蔡瑞林和孙洁[108]设计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力力学模型”,解释了竞争压力、成长动力、推动力、拉力、障碍力这五种变量,并探讨了技术创新机制的主客体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王丽[109]利用期望理论,构建了基于创新收益激励和创新风险保障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企业创新动力=预期创新收益×(1-创新风险)”。
2.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关于创新激励机制的构成,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有学者认为创新激励机制主要是由物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和约束归化机制构成[110]。部分学者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包含了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产权制度激励、管理制度激励和组织制度激励[111,112]。还有一种整合的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包含了企业内外两方面因素:外部层面的激励包括政府激励和市场激励;内部层面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113]。对创新激励机制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机制构建路径。陆海霞[114]提出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市场激励、投入要素激励和企业激励等措施,以探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秦利芹[115]从产权、市场、政府的角度,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系统框架。阙四清[116]认为,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内源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三部分,政府应当成为中小企业创新激励的主体,在企业内源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承担责任。个别学者研究通过内部分配制度的重新设定,来达到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117]。
3.中小企业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是指企业如何运用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它涵盖了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为企业创新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118]。面向市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运行机制,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19]。不同形式创新的运行机制也不尽相同。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运行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建立网络化组织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实现[120]。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网络运行取决于网络主体效能和知识扩散,如把一些重要业务部分或完全外包给其他组织,逐步形成研发外包的探索式创新模式,加强政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或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间在传统业务领域的商业化合作,共同挖掘现有资源优势[121]。从组织基础、运行过程和平衡机理三维融合效应下,实现双元性创新的运行机制,为探索中小企业创新路径及其运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122]。完善企业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则需要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明确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优化优势互补机制,建立知识分享和信任机制以及分散风险等[123]。
4.中小企业创新综合机制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针对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包含了很多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124],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是创新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决策机制和系统内部协调机制的综合[125]。另外的观点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大机制分别是战略决策机制、组织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协调合作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26]。构建一个有机的技术创新机制体系将实现创新动力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扩散机制的各尽其用、相辅相成[127]。立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内部企业创新机制、人才开发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和外部法律保障、税收环境、创新奖励机制、市场机制、服务机制,有助于培育和建设中小企业创新能力[12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建立基于供应链技术流视角的创新机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创新资源匮乏问题,还可以分散创新风险、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129]。有关中小企业创新机制如何建立,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从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适合的创新环境、形成有效的决策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估控制制度等几个方面入手[130-131]。
三 文献评述
(1)基于能力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学者主要从企业创新要素、创新过程、创新需求角度分解和研究创新能力;并立足中小企业内外资源要素,开展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内外部创新主体能动作用的研究,与网络、孵化器、园区、平台等创新资源的辅助、推动作用的研究;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主要差异在于指标体系构建,认可度比较高的核心指标是技术、市场、管理、综合创新能力。总体上,基于能力视角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推进,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现有研究关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共性研究多,差异性研究少;针对不同创新能力水平的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差异化能力提升的分析不足,缺乏分能力水平层次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2)国内外对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技术导向的创新模式逐步走向要素整合、集成的创新模式,联结多元创新主体或利益相关者的网络模式越来越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受到青睐。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研究中,围绕技术发展、技术轨迹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占多数,而从不同企业的差异化能力提升需求出发,体现企业自身特色要素创新、自主性创新或网络化创新能力现状及其提升需求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尚存在一定空白。
(3)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涵盖了创新激励机制、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综合机制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但已有研究多是针对个体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机制,而从群体或区域视角展开的研究较少,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对中小企业个体、群体和区域间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和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模式及机制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创新理论和实践发展,也揭示出某些不足和可能的探索方向。创新能力、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创新能力层次所对应的创新模式及创新机制也不尽相同,三者的分离将影响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鉴于当前鲜有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模式及机制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因此,本书拟从多层次的研究视角,紧扣中小企业的创新实际,分层次、分类型地针对不同创新能力水平的中小企业,探索其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及机制,深化现有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为我国中小企业迈向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