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好把握历史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

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学说的重要观点;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1]。科学对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正确看待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纲领、方针和战略,必须正确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一 掌握历史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和“指导线索”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自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基本思想”[3]。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阐明的阶级斗争规律称为“历史运动规律”,认为运用这个规律是科学地理解阶级社会历史的“钥匙”[4]。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的《资本论》,正是运用包括阶级观点的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书中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5]关于阶级观点和原则、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列宁将其概括为共产党人“全部学说和全部政策的基础”[6],“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7]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理论,阶级斗争的原理和原则,是科学性、真理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的提出和重申,绝不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道德愤慨”、“偏爱斗争”和“主观设计”,而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深刻把握,基于“顽强的经济事实”和深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8]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这种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要通过人与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体现出来,因而阶级斗争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消灭。”[9]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如果否认和抛弃它,“那就是撇开阶级对抗,颠倒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1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包含着诸多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具体观点。比如,关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1]的观点,关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地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2]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的观点,关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3]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4]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自身只有组织成为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5]的观点,关于“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6]的观点,等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阶级斗争学说”[17]。运用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来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共产党人“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18],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不承认或否定这一正确理论和立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曾严肃声明“不可容忍”,“我们决不能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19]。另一方面,同马克思主义其他观点和理论一样,它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0],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和条件,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加以正确地运用,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不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需不需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钥匙”和“指导线索”来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些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只适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时期,不再适用于已经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时期;只适用于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不适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只适用于领导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的革命党,不适用于领导经济社会建设、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执政党;只适用于对敌对势力实行镇压和专政,不适用于发展人民民主、社会和谐和法治建设,等等。这些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它们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的体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真理性与阶级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害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之所以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这个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还客观地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的环境与条件、性质和状况、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要求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判断形势,把握态势,掌握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申明:“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这要求我们既要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反对阶级斗争熄灭论;既不能重搞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又不能忽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的情况;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坚持“两个基本点”,坚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既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又要防止和警惕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是必然事实和客观存在。这是因为,当今时代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时代,这个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不可能消失,国内的阶级斗争也不可能消失。国际上,两大社会制度共存竞争和斗争,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总是想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霸权,这具体表现为国外敌对势力颠覆、渗透、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军事进攻、发动“冷战”、推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在国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势力及活动,侵害他人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的分裂势力与分裂活动,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犯罪行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公然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否定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等,都是具有不同程度阶级斗争因素与性质的活动,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而且,国内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与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相互交织、紧密勾连,使阶级斗争形势趋于尖锐化和复杂化。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有可能激化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必须正确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就是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2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一直是明确的。看待政治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首先就是阶级立场、阶级观点、阶级方法。有人认为这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过时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了,在国际大范围中也不存在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政治问题,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而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有效“钥匙”和根本的“指导线索”;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仍然是我们捍卫和巩固社会主义、维护人民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法宝”。

三 正确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分析解决当前重大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总体形势向好,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和决定性阶段。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党中央反复向全党重申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斗争中,当然包括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竞争和斗争。因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共产党人必须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这把“钥匙”和这个“指导线索”,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认清长远趋势,不畏浮云遮望眼,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看清、看准、看透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些大是大非原则问题的性质和实质。比如在经济领域,有人把我们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读为全面推行西方的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读为取消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把国有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私有经济。在政治领域,把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歪曲为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与“统治”、削弱国家管理而实行西方的“公共治理”,甚至提出国家治理的改革方向是实行西方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把我们党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治国理政方略歪曲为推行西方的“宪政”,提出若不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不是法治国家;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没有提“专政”,表明我们党放弃了人民民主专政,放弃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割裂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渲染“党大还是法大”的命题;把依法独立公开行使司法权歪曲为西方的“司法独立”。在社会领域,把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说成是构建西方的“公民社会”,制造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在思想文化领域,鼓吹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同于“普世价值”观,认为我们党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就是走上普世道路、融入西方现代社会,等等。

在国际上,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总是不断变换战略、手段和方式。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崩溃论”等,“丑化”和“妖魔化”中国。国际敌对势力暗中支持“疆独”分子、“藏独”分子、“民运”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等,实际上是为了分裂中国,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最近发生的香港“占中”活动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策划支持,抗衡中央,冲击政权,带有浓厚的“颜色革命”色彩。国内出现的一些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也与国际敌对势力的活动密切相关。

上述国内国际种种问题和挑战,当然不能全部归结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事实确凿无疑地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阶级斗争在很多领域还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激化的可能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22]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钥匙”和“指导线索”,对各种重大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确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才能认清国内国际各种政治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现象发生的原因、本质和规律。邓小平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23]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足现实政治、认清大局、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与政治保障。

(姜辉)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8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5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83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34页。

[6] 《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38页。

[7]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2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53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64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104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7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189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7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7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455页。

[16]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39页。

[17]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14页。

[18]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84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81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82页。

[2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页。

[2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