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党建扶贫30年:基于X县的调查研究
- 孙兆霞等
- 654字
- 2022-05-26 20:11:05
第三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前提及党建扶贫在贵州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大幕。而贵州,是这一起跑线上最先的起跑者。关岭县顶云公社农民冒着“坐班房”“挨批斗”的风险,敢为人先,大胆搞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冲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壮举,与安徽小岗村的农民签下的生死状成为同一批自下而上的“农民的伟大创造”。而反映到高层,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同志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农村改革道路选择,使贵州农村变革最早走上了改革鼎新之路。成为当时全国农村改革中,为数不多的全省上下一致、合力推进的省级实践平台之一。贵州的改革创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奏响了序曲,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突破了。[1]30多年过去了,历史铭记着这一“最先吃螃蟹”的贵州农村改革探索的足迹。
然而今天,当回过头来看贫困地区的减贫发展道路时,我们才猛然发现:也是在贵州,扶贫开发的伟大进军号,竟然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中央和省委及研究者们的合力下,几乎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进军号同时吹响的。而这一行动,是自上而下的党的行为,是社会主义制度能保障弱势人群发展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本质体现。从80年代初期在贵州的理念形成、政策谋划的缘起,到80年代中期成为巨大行动的庄严出征,党建扶贫经历30余年的发展探索,逐渐形成今天由省、市州、县、乡镇、村“五级联动”的制度框架,为“十三五”扶贫攻坚走新路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彰显出减贫事业的中国经验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