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分陕

第九章无妄明夷

四十二、分陕

“周公所说的‘分陕之人’,就是指的与他共同执政,辅助周成王的另一个重要大臣——召公姬奭,也就是被分封在北地燕国的那位老重臣。虽然,我算是没跟召公打过任何的交道,也从未见上过一面,但我还是要跟大伙说说周公与召公之间的配合。”

“周武王逝世后,能够辅助周成王的两员宗族大臣,莫非周公与召公莫属了。周公代表着王室的至亲之族,召公代表着与王室同姓的宗族。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陕’。因为武王逝世,所有人都猜疑周公姬旦要夺取他侄子的王位。周公主动提出‘分陕’而治,陕就是‘陕陌’,是黄河三门峡附近的一个地方。‘周召分陕’就是周公、召公以‘陕’为界,把大周国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块。周公主动承担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今日中国境内有‘陕西’一省之名,即渊源于此。”

“虽然我不曾亲眼见证,当年我的四哥周公姬旦处境十分艰难。‘三监’与殷商族人联手,要西入丰镐,讨伐姬旦。召公等朝中大臣也对他深有怀疑。这次巨大的猜忌当中,太公姜子牙保持了沉默,召公姬奭的态度,决定了周公姬旦的生死。能否取得召公的信任,成为周公安危的关键因素。周公必须说服召公,让他为自己解除疑虑。为此,他亲笔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君奭》给召公,开诚布公,列举古之贤臣表明心迹,希望召公明察自己,与自己和衷共济,带领周王朝走出危机,成就文王、武王未竟大业。”

有孩子说:“对,这篇文章收录在《尚书》之中。语气那么诚恳,周公说服了召公了么?”

“周公要赢得召公信任何其之难,或许,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召公并不会因为一篇《君奭》就信任周公的。不久后,周公就主动提出了分陕的方案。‘分陕’之后,由召公来掌控周王朝王畿之地,这块千里沃野,乃是大周国立国的根本,天子实力的凭依。而归周公所掌控的成周,那时候还是一块战乱纷飞的地界。周公只有依靠召公的支持,凭借自己的智勇去打赢战争,才可能平定东部的纷乱,取得自己的封国——鲁国。可以说,姬旦此举是拼死一搏,赌上了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

“不过,取得召公支持还是很重要的。周公东出征伐,用了两三年时间打败叛军,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之后,周公继续向东用兵,征服淮夷、徐、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将周朝疆域拓展到长江,战功赫赫,天下无人能及。他完成了商纣王和周武王想做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奠定了成周洛阳在中国的中心位置。”

“在周公取胜后,召公便立即到洛阳去营建王城。经过辛苦营造,后来的成周洛阳都城便有了。不久,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并向成王进贡玉璋、大弓。他以周公的胜利来告诫成王要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兹宅中国。他要求周成王亲理朝政,敬重德行,躬行德教,以保证天子权力不被周公一人所独揽。召公对成王说:‘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之期。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进贡礼品,献祭于上天,使我大周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实际上,召公对于周公的提防一刻没有停止。一直到了天下太平,依然有人传说周公要夺取周天子的王位,分明是想逼死周公的意味。这种传言过分到了最顶点时,周公不得不离开周土,奔逃到楚地去避其祸。不过,据后来周公亲口所说,他到楚国,可不简单就是躲避谣言那么简单。事实上,周公虽然很低调,但是从来没有过身不由己,被动着逼入险境。他是一个聪明到无边的人,设计了三千年的帝国。他是如此坚定,不会因为一时的反对者而放弃掉自己的理念。他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后世中国人尊他为‘圣贤’。他也当得起这个叫法吧。恰如我的义父姬昌说的,姬旦做了一个没有王位的王,他所谋画定下的国家之体至今还在中土飘荡。”

“不过,无论是周公,还是召公,后世都知之甚少。可能一切都因为那场惊险的子午谷之战,他们各自的力量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冲突。那个晚上,周公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召公来……”

周公带着被解除了武装的士兵、少年幸以及两个刺客,穿越了面目诡异的四十铜人阵。来到了一片圆圆的湖水前。众人没防备周公直接趟入了水中,才知道这片一理方圆的小湖只是溪流浅滩,水深不过膝盖。这是此城的水源所在,周公营造防御工事的智慧并不输于他治理国家。

一边趟着水向前走,周公一边对着山腰上的太史姬逸说:“分陕之人想逼我下野,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洛阳营造好了之后,我征发了殷商太祝伊颂的工匠来这子午谷的修建子午城。此事,只有他知道。我献出一册地图给天子,劝天子积蓄万乘兵车之时,打开此图,运粮屯兵此城中,以备进攻蜀地。那份地图,密封之人也是他。所以,敢杀旦者,你太史逸你无力为之的,只有召公姬奭了。太史,我说的应该不错吧?”

“不完全对吧,周公,召公虽然提防你,但全无杀你之心。我想,你到祭坛上,大概会遇到你一直想等的人,也会找你一直想找到的答案!”太史如此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