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自助服务实践指南:数据开放与洞察提效
- (美)桑迪普·乌坦坎达尼
- 1006字
- 2022-05-20 19:18:45
第一部分 数据发现自助服务
第2章 元数据目录服务
假设一个数据用户准备开发一个收入仪表盘。通过与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交谈,用户发现了一个包含客户账单记录相关细节的数据集。在这个数据集中,有一个称为“计费率”的属性。这个属性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事实的来源,还是从另一个数据集衍生而来的?他们还会遇到各种其他问题。比如:数据的模式是什么?谁负责管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是如何转换的?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如何?数据什么时候刷新?等等。企业内部并不缺乏数据,但是如何使用数据来解决业务问题是当前的一大挑战。这是因为以仪表盘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形式构建洞察需要对数据属性(称为元数据)有清晰的理解。在缺乏全面的元数据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对数据的意义及质量做出不准确的假设,从而产生不正确的洞察。
如何获取可靠的元数据是数据用户的痛点。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数据在被添加到中央仓库之前先经过整理——元数据的模式、沿袭、所有者、业务分类等详细信息首先被编目。这就是所谓的即写模式(schema-on-write),如图2-1所示。如今,使用数据湖的方法是首先聚合数据,然后在使用时推断数据细节。这就是所谓的即读模式(schema-on-read),如图2-2所示。因此,数据用户没有管理良好的元数据目录可以使用。复杂性的另一个维度是给定数据集的元数据是孤立的。例如,考虑存储在MySQL事务数据库中的销售数据集。为了在数据湖中获得这些数据,需要在Spark上编写ETL作业,并在Airflow(一个开源的任务调度框架)上进行调度。转换后的数据交由TensorFlow ML模型使用。每个框架都有自己端到端元数据的局部视图。考虑到用于数据持久性、任务调度、查询处理、服务数据库、机器学习框架等的技术种类繁多,加之缺乏端到端元数据的单一规范化表示,因此数据用户使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困难。
图2-1:传统的即写模式方法,其中在将数据模式和其他元数据写入数据仓库之前首先生成元数据目录
图2-2:现代大数据方法,先聚合数据湖中的数据,然后在读取数据时推断数据模式和其他元数据属性
理想情况下,数据用户应该拥有一个元数据目录服务,该服务提供跨多个系统和孤岛的端到端元数据层。该服务创建了单一数据仓库的抽象,并且是唯一的事实来源。此外,目录应该允许用户使用团队知识和业务上下文来丰富元数据。元数据目录还可以作为一个集中式服务,各种计算引擎可以使用它来访问不同的数据集。该服务的成功标准是减少数据的解释耗时。这样可以加快对合适数据集的识别速度,并消除由于对可用性和质量的错误假设而导致的不必要迭代,从而减少洞察的整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