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语文书:读书与旅行
- 叶开主编
- 2797字
- 2022-05-25 22:15:00
牛津的书虫
许地山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原籍台湾台南,寄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获神学士学位,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在牛津大学时,他常在波德林图书馆印度学院、曼斯斐尔学院和社会人类学讲室读书,用英文写中国道教研究论文,收集编写一册中英鸦片战争前后有关的历史资料《达衷集》。许地山先生是语言天才,精通英语、德语、日语,会讲普通话、闽南话、广东话。在燕京大学念书期间,许地山先生被称为怪物,身上有三怪:天天练习钟鼎文、甲骨文、拉丁文和梵文,此一怪;每天总是身着自制齐膝的黄布大褂,留长发,蓄山羊胡,此二怪;每日绝早起,深夜眠,在图书馆里读书,读到有心得时,竟废寝忘食,吃窝头不吃菜而蘸糖,此三怪也。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因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而为中小学学生所熟知。代表作有小说集《缀网劳蛛》《春桃》,散文集《空山灵雨》等,另有专著《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等。
牛津实在是学者的学国,我在此地两年底生活尽用于波德林图书馆,印度学院,阿克关屋(社会人类学讲室),及曼斯斐尔学院中,竟不觉归期已近。
同学们每叫我“书虫”,定蜀尝鄙夷地说我于每谈论中,不上三句话,便要引经据典,“真正死路”!刘锴说:“你成日读书,睇读死你嚟啊[8]!”书虫诚然是无用的东西,但读书到死,是我所乐为。假使我底财力、事业能够容允我,我诚愿在牛津做一辈子底书虫。
我在幼时已决心为书虫生活。自破笔受业直到如今,二十五年间未尝变志。但是要做书虫,在现在的世界本不容易。须要具足五个条件才可以。五件者:第一要身体康健;第二要家道丰裕;第三要事业清闲;第四要志趣淡薄;第五要宿慧超越。我于此五件,一无所有!故我以十年之功只当他人一夕之业。于诸学问、途径还未看得清楚,何敢希望登堂入室?但我并不因我底资质与境遇而灰心,我还是抱着读得一日便得一日之益底心志。
为学有三条路向:一是深思,二是多闻,三是能干。第一途是做成思想家底路向;第二是学者;第三是事业家。这三种人同是为学,而其对于同一对象底理解则不一致。譬如有人在居庸关下偶然捡起一块石头,一个思想家要想他怎样会在那里,怎样被人捡起来,和他底存在底意义。若是一个地质学家,他对于那石头便从地质方面源源本本地说。若是一个历史学者,他便要探求那石与过去史实有无底关系。若是一个事业家,他只想着要怎样利用那石而已。三途之中,以多闻为本。我邦先贤教人以“博闻强记”,及教人“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底话,真可谓能得为学底正谊。但在现在的世界,能专一途底很少。因为生活上等等的压迫,及种种知识上的需要,使人难为纯粹的思想家或事业家。假使苏格拉底生于今日的希腊,他难免也要写几篇关于近东问题底论文投到报馆里去卖几个钱。他也得懂得一点汽车、无线电的使用方法。也许他也会把钱财存在银行里。这并不是因为“人心不古”,乃是因为人事不古。近代人需要等等知识为生活底资助,大势所趋,必不能在短期间产生纯粹的或深邃的专家。故为学要先多能,然后专攻,庶几可以自存,可以有所贡献。吾人生于今日,对于学问,专既难能,博又不易,所以应于上列三途中至少要兼两程。兼多闻与深思者为文学家。兼多闻与能干底为科学家。就是说一个人具有学者与思想家底才能,便是文学家;具有学者与专业家的功能底,便是科学家。文学家与科学家同要具学者底资格,所不同者,一是偏于理解,一是偏于作用,一是修文,一是格物(自然我所用科学家与文学家底名字是广义的)。进一步说,舍多闻既不能有深思,亦不能生能干,所以多闻是为学根本。多闻多见为学者应有底事情,如人能够做到,才算得过着书虫的生活。当彷徨于学问底歧途时,若不能早自决断该向哪一条路走去,他底学业必致如荒漠的砂粒,既不能长育生灵,又不堪制作器用。即使他能下笔千言,必无一字可取。纵使他能临事多谋,必无一策自成。我邦学者,每不擅于过书虫生活,在歧途上不能慎自抉择,复不虚心求教;过得去时,便充名士;过不去时,就变劣绅,所以我觉得留学而学普通知识,是一个民族最羞耻底事情。
我每觉得我们中间真正的书虫太少了。这是因为我们当学生底多半穷乏,急于谋生,不能具足上说五种求学条件所致。从前生活简单,旧式书院未变学堂底时代,还可以希望从领膏火费底生员中造成一二。至于今日底官费生或公费生,多半是虚掷时间和金钱底。这样的光景在留学界中更为显然。
牛津底书虫很多,各人都能利用他底机会去钻研,对于有学无财底人,各学院尽予津贴,未卒业者为“津贴生”,已卒业者为“特待校友”,特待校友中有一辈以读书为职业底。要有这样的待遇,然后可产出高等学者。在今日的中国要靠著作度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社会程度过低,还养不起著作家。……所有著作家底生活与地位在他国是了不得,在我国是不得了!著作家还养不起,何况能养在大学里以读书为生的书虫?这也许就是中国底“知识阶级”不打自倒底原因。
导读
为学有三条路向:一是深思,二是多闻,三是能干
许地山先生从“书虫”说起,因为他自己就是热爱读书的书虫。
据说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他是有名的读书怪之一,清早起床,读书至深夜,每天如此。这种疯狂的读书劲头,现在我们都很难想象。但许地山先生不是书呆子,他不仅热爱读书,对社会政治、文学活动也热情洋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研究会”,是他和郑振铎、沈雁冰等好友发起建立的。
许地山先生在小说创作上也很有业绩,他的小说集《缀网劳蛛》《春桃》都很有影响。以现在的眼光看,许地山先生实在是够格当一个如假包换大书虫了,可他认为自己还不够格,差得很远,并且列出五个条件来否定自己。
许地山先生总结说,为学有三条路向:深思、多闻、能干。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出现思想家的土壤已经不存在了,人们被社会催迫,忙于生存。对比之下,只有作者眼中的牛津,才有真正的书虫生存的条件与土壤——牛津有种种措施给予支持,让这些书虫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读书,“对于有学无财底人,各学院尽予津贴,未卒业者为‘津贴生’,已卒业者为‘特待校友’,特待校友中有一辈以读书为职业底”。这种对书虫的关照,才能出现专业的读书者,才可以潜心研究。在中国恰恰相反,必须“为稻粱谋”,因此知识分子“不打自倒”。
许地山先生对中国社会洞察力深邃,他的看法非常深刻,至今仍觉得有道理。
许地山先生是不是够格的书虫,我们现在且不来下断语,但这篇文章说“牛津底书虫”,实际上写到他自己在牛津的阅读生涯很少,写到具体的牛津风物也很少,他是借自己在牛津的所见所闻,以及在牛津两年期间所得到的感悟,来谈“书虫”这种想象,并由此联想到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在写作上可谓举重若轻。
思考
什么人才是真正的书虫?你有没有读某一本书读到废寝忘食的状况?
延伸阅读
许地山《缀网劳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