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中写诗最多的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法学家、诗人董必武。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畬,号壁伍。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1917年毕业。1920年秋与陈潭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武汉区委委员、湖北省委委员。1924年国共合作,领导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学习。1932年回国,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最高法院院长。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主席。抗战时期为中共同国民党谈判代表之一,曾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国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至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著作和诗词分别收入《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和《董必武诗选》、《董必武诗稿》。
董必武写了一千多首诗,是老一辈革命家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其诗感情深厚,内涵深刻,题材广泛,语言朴实。从内容看,歌颂“令人欣羡”①的延安,揭露“多昏雾”②的重庆,表现自己心中的爱与恨,是董老解放前诗作的基本内容。如《三台即景》《别延安》《重庆办事处五周年》《感时杂咏》等,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的分明对比,在诗人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诗作,表现了他对战友、对英雄模范人物的一往情深,如《挽徐特立同志》《挽陈毅同志》《咏雷锋同志》《学焦裕禄同志》等;有的则是对阴谋家、野心家的无情鞭挞,如《偶成》③《观坠机中尸影》等;也有的是吟咏祖国建设新貌之作,如《延河大桥成题句》《游玉渊纪沿途所见》《访问农垦部实验农场》《参观大庆油田七言长律》等;还有些作品展示出作者谦虚谨慎、学习进取、老而弥坚的思想境界,如《谢寿》《失题》《偶得一绝句》《九十初度》等。毋庸讳言,诗人亦曾写过如《将离庐山》之类政治上存在局限性的作品,而这完全是时代使然。从形式来看,董老写的都是旧体诗,古体诗、近体诗均有不少佳作,而尤以五言律诗更为突出,毛泽东就曾作过“董老善五律”的评语。诗人自己在作于1944年的《次稚天韵》④中云:“虽云欲废文言体,那敢轻题白话诗。对此残骸何所恋,只缘达意即吾归。”可见他所以要运用这种形式,只是多年形成的艺术习惯。他认为旧的格律形式只要能“达意”就可以为我所用。他在1960年3月17日作的《观宜昌京剧团演出〈茶山七仙女〉》中,赞扬此剧“酒富新醇味,瓶存旧古风”。这既是他的艺术见解,也是他诗风的写照。诗作技法娴熟自如、笔调细腻凝练、呈现出古朴醇厚风格和从容平和气度,足见这位老革命家文学素养之深厚。
【注释】
①董必武《别延安》中“更有令人欣羡处”句。
②董必武《红岩村题诗》中“此地多昏雾”句。
③董诗以《偶成》为题者不止一首,此首作于1971年。
④稚天为董老乡人,以所作七律二首示董老,董老次韵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