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最早的著名诗歌革新者

中国最早的著名诗歌革新者,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一说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身豪族,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二十四岁登进士第。后诣阙上书,皇后武则天虽欣赏其胆识,却并不采纳其意见。不久,就任麟台正字。武则天初当政时,又上《大周受命颂》,得其重视,后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为人直言敢谏,屡次上书言事,非但常不被采纳,反受株连下狱。二十六岁和三十六岁时,曾两度出征边陲。特别是后一次,一再切直进言,不为采信,却遭降职。三十八岁时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对其加害,后陈子昂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有《陈子昂集》行世。

初唐,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悠游无事,帝后多附庸风雅,赋诗粉饰太平。特别是太宗雅好文学,喜作艳诗,结交文士,弛情吟诵;武则天“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刘肃《大唐新语》),乃至游宴作乐,诏臣子赋诗,命昭容评选。一时齐梁糟粕,宫体余习,其流愈靡,遗风不绝。

最先逆遗风而动的,是饮酒五斗而不乱,自称“五斗先生”的王绩。他遭逢乱世,失意归隐,仰慕阮籍、陶潜,寄情诗酒。诗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可谓超脱齐梁而返魏晋。清人翁方纲赞曰:“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石洲诗话》)尽管后来的陈子昂受其影响,但也只能是“不可多得”而终究难成气候。其后的“四杰”王、杨、卢、骆,曾起而反对“徐庾体”①和“上官体”诗风。他们的一些作品,透露着清新刚健气息,较之“齐梁体”,在题材上有所开拓,形式上有所推进,虽对促进唐诗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仍然摆脱不了其束缚。这样,革除齐梁遗风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稍晚于“四杰”的陈子昂肩上。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最先起来提倡汉魏风骨、反对齐梁遗风的诗人。其可贵之处在于既有纲领,又有实践。他所撰《与东方左史虬②修竹篇序》云: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一作“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陈子昂的这番言论,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自己变革诗风的主张,即要求诗歌改变现状,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恢复“建安风骨”的进步诗风,一扫六朝绮靡柔弱余习。文短精深,是一篇鼓吹诗界变革的宣言,对推动唐代诗歌健康发展,实有极大的反正与开拓之功。很显然,在这之后,李白的“复古”主张,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和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无不受到陈子昂这位唐代文学革新运动先驱的影响。

陈子昂传世诗作一百二十余首。代表作如《登幽州台》及《感遇》三十八首,集中地体现作者变革诗风的主张。且看《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寥寥四句,俯仰古今,慷慨悲吟,孤愤尽抒,壮志难酬,可谓意境高远,气魄雄浑,犹如洪钟巨响,振聋发聩,成为陈诗中流传千古的名篇。明人杨慎评曰:“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升庵诗话》)《感遇》诗进制三十八首,由生平所见、所闻而抒发感怀。其中的一些优秀篇什,或抨击朝政之失当,或反映战乱之灾祸,或斥责人主之奢恶,或抒发自身之不遇。内容广泛深刻,格调慷慨幽郁,尽扫齐梁颓风。杜甫《陈拾遗故宅》赞曰:“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足见品位之高。陈子昂散文成就虽不及诗,但言之有物,朴实畅达,也体现了作者的“复古”主张,实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

正因为陈子昂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故古代著名诗人都对其格外推崇。韩愈《荐士》诗赞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杜甫称其为“雄才”(《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并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李白则誉其为“麟凤”(《赠僧行融》)。白居易将其与杜甫并提,在《初授拾遗》诗中云:“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元好问评曰:“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八)这些赞颂,陈子昂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徐庾体:南朝梁代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文风。此体风格绮艳,但庾信作品的风格后期有所转变。

②东方虬:初唐诗人。生卒年月均不详。武后时任过左史、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全唐诗外编》补录一首。其《孤桐篇》为陈子昂盛赞,惜今已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