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四处碰壁

549年5月27日,南梁建康城。

1.萧纲称帝

正当高澄带军围困长社城时,侯景公布了萧衍的死讯,并把萧衍的棺材抬到太极殿,为之发丧。

更诡异的是,萧纲在同一天同一地点登基称帝。一边是老皇帝的棺材,一边是新皇帝的登基仪式,百官不知道是该哭还是庆贺,那场面极度尴尬。侯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树立权威。

萧衍死后这二十几天中,以王伟为首的智囊团,一直在思考谁来接班的问题。侯景当然是想自己当皇帝,不然怎么彰显革命的彻底性?可王伟对侯景说“不”。

王伟道:“丞相,革命需要理想主义,但光靠理想主义寸步难行,还得看清现实。”

侯景一脸疑惑:“先生,什么意思?”

“萧氏子弟自相残杀不假,但只要我们公然改朝换代,他们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如今革命形势严峻,尊奉我们号令的不过建康及其周边地区,梁国故土四分五裂,主要还是在萧氏皇族以及各地军阀手中。依我之见,新皇帝还是姓萧比较好,继续让萧氏内斗,我们也可以趁机扩大根据地。”

“哎,还是先生考虑得周全呀。”侯景算是对王伟心服口服了,答应拥立萧纲为帝。为何是萧纲不是萧正德?萧正德是以乱臣贼子加笑话的形象出现的,侯景既然选择了妥协政策,自然要拥护南梁原来的正统了。

谁是南梁原来的储君?那就是萧衍的太子萧纲。拥立萧纲可以向天下表明:之前拥立萧正德当皇帝和萧衍对抗,完全是被迫,是萧正德这个乱贼自作主张,和我英明神武的侯景没有关系。

侯景是一点就通,他最大限度地对萧氏皇族表示好感,拥立萧纲,正好以南梁救世主的身份自居。不久,侯景拥立萧大器为太子,萧纲的其他儿子,如萧大心、萧大款、萧大临、萧大连、萧大春等全都封王。

此外,侯景还把萧确、萧会理等宗室留在身边,表示拉拢和信任;对滞留南方的北魏宗室,如元罗等十几人也封王;对庾肩吾、徐摛、徐陵等御用文人以礼相待;对王克、殷不害、羊鹍等贵族委以重任,还迎娶了羊鹍的妹妹。

殷不害出身陈郡殷氏,从小有孝顺的美名,萧纲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把他纳入麾下当幕僚,侯景进入台城面见萧衍时,就他和徐摛不离不弃;羊鹍来自泰山羊氏,羊侃的儿子。

侯景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最大限度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当然,侯景也不会忘记革命同志。宋子仙、郭元建、任约等革命元老都赐予开府仪同三司的特权,其他不带兵只赐仪同三司待遇的更是不胜枚举。

28日,侯景将废奴运动进行到底,他以萧纲的名义下令:凡是在南方为奴的北方人(上一次废奴的对象是南方本地人),全部恢复自由身。有几万人获得自由,很多人回到北方,更多的人选择了投身革命。

可惜,侯景还是没有明白,这天下始终是贵族老爷的天下,这些恢复自由身的奴隶并不能给革命事业带来多大的帮助。在皇权时代,主角永远还是有势力的贵族,而不是一盘散沙似的底层人民。

贵族老爷们,怎么可能和造反头子侯景同流合污呢?萧氏子孙对侯景的妥协根本不买账。事实证明,革命没有中间道路,只能你死我活。

2.宗室搞事

首先搞事情的就是萧正德。自己从头到尾就是个笑话,被侯景玩儿得团团转;像一枚棋子,需要就推到最前台,不需要了就如一只死狗被扔掉。你侯景成了拯救天下的大英雄,我萧正德却被置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境地,凭什么?

萧正德想到了驻扎在合肥的萧范,给他写信说:“我对侯景的饮食起居了如指掌,只需要一把刀就可以杀了他,到时候希望鄱阳王发兵建康,你我二人里应外合,再造乾坤。”

萧正德找来侄子萧贲,反复叮嘱他,要亲自出城把信送给萧范。可惜,这封信根本没有寄出去的机会,出卖他的人是侄子萧贲。萧贲一个政治投机高手,可惜萧正德并不知道。

建安侯萧贲是萧正德的侄子,和被萧绎杀害的萧贲同名,这家伙很早就跟着萧正德投靠侯景了,他倒是没萧正德那么执着,很懂得变通,不管当皇帝的是信萧还是信侯,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他就支持谁。

当初,萧正德称帝之时,萧贲就来投靠他;等革命军拿下台城,萧正德被赶下皇位后,萧贲积极向侯景靠拢并表忠心,同时又在表面维持着和萧正德的友好关系。萧贲出了门,就把信件给了侯景。

“愚蠢的人想要知道自己的愚蠢,需要很高的智商。萧正德显然没有这种智商,还想对我下手,不知道自己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监视之下?”侯景骂着骂着都乐了。

6月29日,侯景下令勒死了萧正德。

萧正德直到死的那一刻,还在想着自己的皇帝梦。三十年来,萧正德日思夜想要当皇帝,哪怕想疯了,却没有任何事任何人能阻止他的梦想。即便最终死于非命,为梦想而死,老子还是一条好汉。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如我一样执着,能坚持梦想三十年?

其次搞事的是萧确。萧确在皇三代中,一直都是心高气傲的,是积极的主战派,从来没拿正眼瞧过侯景。可侯景就喜欢这类人物,觉得萧确是个不怕死猛男,英雄配猛男,这才是黄金搭档,执意要把他留在身边。

“既然是你找死,那可就不能怪我了。”萧确在暗中谋划着,要寻找机会刺杀侯景。听说堂兄萧正德被弄死,萧纶急了,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萧确一定不会服软的。当初就是自己哭着威胁着要把萧确弄进台城的,如今又希望萧确能逃离侯景,以保全性命。

萧纶秘密派人来,叫萧确找机会溜出建康城,逃离危险。“侯景为人轻佻,一夫之勇而已;我想亲手用刀杀掉他,只是恨没有便于下手的机会。你回去告诉我的父王,叫他不要把我挂在心上。我一定会找到机会,手刃仇敌!”萧确的回答干脆果断。

这一天,侯景带着田迁、王伟等亲信在钟山游猎,萧确也被邀请同行。这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起打猎,那么拥有弓箭是合法合理的事情,只需要在打猎的时候,我把箭头对准侯景就行。

萧确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激动,越想越愤怒,结果,他因为用力过猛,把对准侯景后背的弓弦给拉断了!王伟、田迁可都听见了这“咔啪”一声,并看到了萧确额头上的汗珠,以及他眼神中的杀气和嘴角的恨意。

王伟第一时间报告给侯景,并低声说道:“萧确不能留,大王,您难道想‘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么?咱们的妥协也是有限度的。”侯景得知后,觉得后背发凉,也不再客气,只给田迁一个眼神,萧确便死在了田迁的箭下。

3.三吴反抗

建康城中有宗室反对,在周边的三吴地区有地方势力的阻挡,革命事业并没有侯景预计的那般顺利。三吴地区指的是吴郡(江苏苏州)、吴兴(江苏湖州)、会稽(浙江绍兴)及其周边一带。

三吴地区反抗侯景的名义领导人是萧纶。台城城破,萧坚、萧确两个儿子相继被杀,投降派萧纶十分惭愧,就流亡到了三吴地区,表示要为父兄复仇,要为儿子复仇。当然,这个怂货只是说说而已,他要真有这个骨气,就不会当投降派了。

于子悦拿下吴郡后,侯景任命苏单于为吴郡太守,于子悦、侯子鉴等将领继续在三吴地区攻城略地。首先让革命军吃苦头的,就是之前积极反抗的戴僧逖。宋子仙在进攻钱塘(杭州)的时候,遭遇到了戴僧逖的顽强反抗,双方僵持下来。

戴僧逖并不孤单,反抗革命军的还有宣城太守杨白华,就是北魏胡太后的那个情人杨白华,他和胡太后的爱情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胡太后还掌握着北魏的大权,现在的他已年过半百。

杨白华宝刀未老,儿子杨雄更是意气风发,他之前还去救援过台城,对革命军的一些情况比较了解。杨氏父子,仅仅凭借着宣城,不仅斩杀了敌将来亮,还把侯景派来的援军李贤明、于子悦给击退了。

吴兴的太守是张嵊,张嵊一介书生,不熟悉军事但有气节。之前,吴郡太守袁君正投降的消息传来,吴兴当地的土豪也劝张嵊,让他效仿。张嵊却说:“袁氏一门忠烈,世受国恩,却坏在了袁君正手中。我难道不知吴郡陷落,吴兴也不能保全么?我只知道以死报国,不知道什么是投降!”

这张嵊出身吴郡张氏,他身上也有贵族的荣耀感,本就不想和革命军妥协,听说钱塘和宣城都取得了辉煌战果,张嵊也坚定了信心,要和侯景死磕到底。听说御史中丞沈浚从建康城中逃回来了,张嵊便亲自前去拜访。

侯景攻入台城后,沈浚和萧纶等人乘乱逃出,沈浚径直回到老家吴兴,萧纶则四处逃奔,并且以三吴地区抗击侯景的领导人自居。张嵊找到沈浚,表明了来意,二人一拍即合,迅速在吴兴修筑城防,旗帜鲜明反抗侯景。

流亡到钱塘的萧纶听说后,还专门派人去吴兴,给张嵊、沈浚二人送去封赏,加以笼络。张嵊直接拒绝了:“叛军未灭,天子蒙尘,情况危急,我要这些封赏干嘛?”是呀,老子现在是单干,不是你萧纶的吉祥物,你要投机找别人去,别在这里恶心我,别给老子装什么忠臣孝子。

东扬州刺史萧大连,在会稽也搞得有声有色,不仅击败了当地趁火打劫的几万山贼,还把侯景派来的赵伯超、刘神茂都击败了,听说叔叔萧纶在三吴地区流浪没人收留,萧大连派人去把他接了过来,二人天天喝大酒庆祝胜利。

祸不单行。江州刺史萧大心也不买侯景的账,轻而易举地击败并俘虏了赵威方。

不久,又一个坏消息传来。先前被革命军占领的广陵沦陷了,董绍先被杀。这广陵靠近建康城,是侯景的北部屏障,董绍先又是革命元老,侯景真不知如何是好。

杀死董绍先的人叫祖皓。

祖皓出身范阳祖氏,东魏祖珽的同宗,之前就是广陵太守,是南兖州刺史萧会理的部下,在当地有恩德和威望,董绍先进城后,萧会理被召回建康,祖皓则逃匿在民间。听说吴郡、吴兴等地抵抗运动如火如荼,本地土豪来嶷心动了。

来嶷劝祖皓说:“叛贼猖狂,王室衰微。您家世代为官,却逃窜草莽。董绍先是侯景心腹,但轻浮无智谋,广陵人心不服,要杀死他一个壮士就可以,如果成功,那您不失为大梁的忠臣。”

祖皓答道:“我早有此意。”正如来嶷所言,董绍先在广陵不得人心,祖皓只是派出了几个猛男就悄悄把他给宰了。随后,祖皓派人联络萧纲、萧会理,同时向东魏求援,将反抗侯景的旗帜插在了广陵城头。

4.建康政变

吴兴、会稽、钱塘、广陵、宣城等地纷纷陷落,革命事业岌岌可危,侯景连忙奔赴前线,四处灭火,他把建康城交给了王伟。侯景刚离开,萧氏皇族又产生了想法,这次搞事的是萧会理。

萧会理总结了萧确、萧正德政变失败的原因,那就是缺兵,现在,祖皓占据了广陵,兵的问题解决了。另外,政变不能单枪匹马,必须要靠得住的人,于是他找来了柳敬礼。

柳仲礼当初不是被侯景勒令退回原地了么?前提就是要留下人质,而弟弟柳敬礼就是人质。柳敬礼可不想白白当一个人质,就在侯景给柳仲礼践行的前夕,他找到了哥哥。

“老哥,侯景这蠢货居然不杀掉我们以绝后患,还想笼络我们,简直是笑话!”

“噢?兄弟,你有什么想法?”

柳敬礼低声道:“明天侯景给你践行,会安排酒宴,到时候我假装醉酒抱住他,哥哥你用佩刀砍死他,我死而无憾!”

“不愧是我兄弟,有种,我干!”

次日,酒过数巡,柳敬礼不停用眼神示意,柳仲礼就是不回应,借口是侯景警卫太多,怕兄弟二人无法全身而退。事后,柳敬礼埋怨道:“不管他警卫多少,我们就算刺死侯景,都不能全身而退,更何况失败?老哥,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怂了?”柳仲礼哑口无言。

面对萧会理的邀请,柳敬礼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这正是他早就想干的事情。

“干大事得必须要有准备,现在咱们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咋搞?”柳敬礼问道。

“放心,广陵的祖皓是我的人,他手底下有三千精兵,昨晚已经秘密和我接洽了。建康守军不过千余人,大军都被侯景带出去了。只要我们约定时间行动,里应外合大事一定成功。我们把王伟给宰了,分兵把守建康,即便侯景回援,也无力回天。”

“还是王爷想得周全!”

根据分工,柳敬礼负责去底层动员宣传,效果很棒,从建康到京口一带,官民早就对革命军不满,纷纷支持政变。萧会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叔叔萧纲,让他也高兴高兴。

是呀,自从登基以来,萧纲一直被侯景安插的周石珍监视着。就连和王克、殷不害、萧咨、徐陵、庾肩吾讨论六艺,也要向周石珍备案。

萧纲胆子小,从来对侯景都是逆来顺受的,听说有宗室愿意帮助自己,也希望一雪前耻,给父亲报仇。不过,政变这种事情,知道的人越多,泄露机密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不,萧贲和周石珍分别知道了内幕。

现在的革命军很虚弱,萧氏宗室只要振臂一呼,成功率是很大的,但萧贲仍然选择了侯景。雪中送炭易,锦上添花难,我这种偏远宗室,想要在庞大的萧氏子孙中向上爬,何其困难?还不如跟着一穷二白的侯景干革命,更容易出头。萧贲把萧会理、柳敬礼的阴谋举报给了王伟。

萧贲前脚刚走,周石珍后脚就来了,报告了萧纲和萧会理勾结的事情。周石珍和萧贲的动机不同,周石珍出身贫寒,他一直很努力地拍马屁,但萧衍始终把他当成取乐的侍从,一直没重用他,这就是他不如朱异的地方,一出生就输了。

周石珍只有全心全意干革命,才能从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王伟当机立断,下令把萧会理、柳敬礼处死,很快稳定了建康的局势。萧纲是皇帝自然不好处理,就拿他的身边人开刀。王克、殷不害等人赶紧撇清关系,远离萧纲;徐摛、庾肩吾等表示支持皇帝,但王伟欣赏他们的才华,打了招呼不处理他们;那么剩下的对象只有萧咨了。

这个萧咨就是几年前引发李贲起义的那个交州刺史。作为宗室,又是在交州弄得民怨沸腾的罪魁祸首,萧咨成了最好的替罪羊,弄死他,没有人会强烈反对,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王伟能快速平息这次政变,萧贲是首功。侯景听说此人挽救了革命,不知道怎么封赏好,于是就给萧贲赐姓为侯,进爵竟陵王,以表彰他的功绩。萧贲摇身一变,成了竟陵王侯贲,得到了侯景的信任,手中的权力更大了。

建康政变刚刚平息,三吴地区战事频频,这已让侯景心烦意乱了,另一个坏消息传来,他在岭南的盟友、刚归附自己的广州刺史元景仲被陈霸先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