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读书会现状及运营模式

在各类发表于报刊的文章中,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对读书会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根据载体的不同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分类、根据年代的不同分类。根据定位和目标的不同,我把目前存在的各类读书会大致分为三种——商业运作型读书会、民间公益型读书会、企业读书会。

商业运作型读书会

在读书会的商业模式探索中,很多人走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索之路,最早是贝塔斯曼书友会,后来产生了针对商业群体的蓝狮子读书会和面向大众的樊登读书会。

贝塔斯曼书友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图书俱乐部的业务模式,建立自己的送货上门和客服服务系统。2008年7月,贝塔斯曼书友会终止了中国书友会的运营,无法持续规模化发展成为其终止业务的主要原因。

贝塔斯曼书友会关闭后,中信出版社与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等在2008年一起发起成立了蓝狮子读书会,继续进行读书会市场的探索。蓝狮子读书会采用会员年费预付制,每月提供书单供会员选择并负责配送,同时还为会员每年举办4~6场阅读沙龙活动,比贝塔斯曼书友会更关注商业群体的社交需求。经过八九年的商业模式探索与发展,蓝狮子读书会成为皖新传媒上市收购的核心业务之一。我在蓝狮子读书会工作了6年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稳定扎实的阅读习惯,更为自己探索企业读书会运作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10月,樊登读书会成立,开始对线上读书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索。樊登读书会将书籍精华解读、讲书课程、学习社群和电子书等知识付费内容作为主要产品和服务;尤其是书籍精华解读这款产品,满足了很多人阅读速度慢又渴望学习、在交通工具上听讲好书的需求,成为其商业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樊登读书会的营销模式对其业务的增长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发挥粉丝经济的优势,通过社群运营实现了线上营销的病毒式传播;另一方面,推广授权代理,建立了良好的分销渠道。提供满足需求的爆款产品和营销推广的组合打法,使樊登读书会总注册用户在2020年10月22日突破了4000万人。

这三家机构在商业运作型读书会的发展史上,算是三家“地标性”的企业,简单说就是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展现了从满足买书需求、选书需求到听书需求的变迁过程。用户需求在读书会商业模式的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

还有其他的读书会,例如,以企业家为主要群体的读书会,读书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社交的“幌子”。这样的读书会本质是一个社交平台,也是商业模式的一种,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了。

还有一类读书会是针对特定群体的,如针对学龄前儿童。这类读书会以其开发的绘本阅读课为卖点,出售线上或线下的阅读课年卡,跟早教培训机构相似,在细分领域满足客户需求。

整体来看,商业运作型读书会一年比一年活跃。除读书会头部企业外,细分领域、地域性的商业运作型读书会发展也很强劲,它们依托书店或自媒体来收取会费。

当然,读书会行业也遭遇了发展瓶颈。例如,樊登读书会推出“买一送一”的打折促销活动,继而重新推出企业读书服务,我们由此不难推测其业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会员续费成为整个知识付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除了樊登读书会,其他读书会也在尝试突破此瓶颈,多家知识付费机构都在努力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未来商业运作型读书会的增长点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价值需求的企业,将会成为未来商业运作型读书会角逐的主战场。在与同行的探讨中,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识,即企业读书会将成为知识付费市场中火热竞争的新品类。那么,如何发挥商业运作型读书会的优势,转变思维,满足企业的需求呢?我们在下文“企业读书会”中继续探讨。

商业运作型读书会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对阅读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更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不管商业运作型读书会的商业模式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目标群体或者大众的阅读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间公益型读书会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全民阅读至此已经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政府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文化推广阵地,宣传教育、工会团委、印刷出版等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广泛参加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逐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当中,大大小小的民间公益型读书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阅读推广的主要力量。这些读书会的创始人也在逐渐成长为一批优秀的阅读推广人,对于营造阅读文化、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015年,我走访了上海十几家民间公益型读书会,有的是以本科或研究生同学为核心群体形成的读书会,有的是以某一特定阅读爱好为核心形成的读书会,有的是纯粹以阅读分享为核心形成的读书会,还有的是以公益阅读推广为核心形成的读书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核心发起人很少,一般3~5人,没有固定的场地。有些读书会收取少量会费或押金,但绝大部分读书会没有收入来源,靠创办者的热情支撑,一般都有不定期的阅读分享活动。所以,这些读书会的规模一般不大,会员从几十人到一两百人,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圈子。现在,三分之一的读书会还在活跃,其他的读书会因为发起人工作忙碌或者缺乏经费而停止运营。现在的民间公益型读书会也有从公益跑道成功进入商业赛道的,如阅读马拉松、说书一刻,做得很有特色。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以少儿绘本阅读为主的民间公益型读书会发展最为迅猛。国内缺乏专业的绘本评判标准,很多人基于爱好,从教育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开始做亲子读书会,然后服务社区,与市区妇联联动,也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在引导低幼儿童阅读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民间公益型读书会面临的问题是,多靠发起人的热情驱动,缺乏系统的读书方法论支撑。国外有英语分级阅读,而国内的阅读分级工作并不是特别细致,没有科学权威的参照系。而且,资金来源不充足,只靠有限的单场阅读活动收费,不利于读书会的长远发展,而阅读爱好和习惯的形成又需要持续的阅读活动培养。这使民间公益型读书会无法突破现有的瓶颈。另外,也有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读书会,但基本模式还是由老师主导开展有趣的大语文课,与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相去甚远。

民间公益型读书会运作经费捉襟见肘,但发展空间巨大。民间公益型读书会越来越多,阅读推广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对阅读的渴望比较强烈,这也为民间公益型读书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民间公益型读书会是知识社交平台,大家在其中阅读好书、交流思想,其非常有利于个体成长。

对于民间公益型读书会来说,如果想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探索商业赛道,另一方面可以注册成为社会组织,获取公益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或者承接政府或者公共图书馆的采购项目,为读书会的发展注入血液。

企业读书会

关于读书会的文章,我在这里分享中国知网的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关于读书会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2073篇,学位论文有78篇,会议相关文献有39篇,发表在报纸上的有704篇,加上其他类别的内容,总计4250篇。再来看相关关键词的搜索比较:搜索“培训”有1383541条结果;搜索“企业文化”有200719条结果;搜索“幸福指数”有11692条结果;搜索“企业大学”有4276条结果。这几个简单的数字直观地反映了相关主题关注度的差别。

为什么选择这几个对照关键词?这是因为培训、企业文化、幸福指数和企业大学这几个关键词与企业读书会关联度比较高。企业读书会往往与特定群体的培训目的、营造企业的阅读文化氛围、工会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企业人才培养相结合。

近两年出现一些对企业读书会明确而孤立的需求,例如,如何组织线上阅读活动、如何组织阅读沙龙、能不能请老师来讲某本书、针对世界读书日怎么创意策划等,还有的企业需求很模糊,领导很喜欢看书,希望在企业内部推广阅读,但负责人对此没有太多想法。企业整体对于组织阅读活动缺乏认知,更缺乏系统的方法论,因而其需求呈现散点化、形式化、轻松化的特点。

我们如何看待企业读书会的现状呢?

首先,企业有读书会运作基础。很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都有职工书屋,自2008年全国总工会开展职工书屋建设活动以来,已经累计建成职工书屋10万余所,职工书屋被打造成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家园。还有很多企业自建企业图书馆,馆藏图书从几千册到几万册,门类丰富,能够满足广大员工的阅读需要。

其次,企业发展需要员工共同成长。企业的需求从对图书的需求演变为阅读需求,进而演变为组织文化需求;图书的配备已经成为基本条件,企业更迫切的需求是组织员工阅读,打造学习型企业。

最后,企业组织读书会,缺乏系统规划。很多企业有阅读需求,但通过什么方式去影响员工并没有章法,仅仅表现为单点需求。

企业读书会由领导推动,由党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工会或企业文化部门出经费购买图书,邀请作者举办讲座或组织阅读分享活动。还有些小微企业没有预算,要求某一群体(尤其是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交纳押金,强制阅读。这属于很强势的内部阅读推广形式,无形中给组织部门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居家抗疫的时候开始,对企业读书会的需求就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我经常接到关于企业读书会的咨询。后来,针对企业读书会的咨询数量又逐渐回落,但对企业读书会的需求上升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观察,我发现市场现在对企业读书会有普遍需求,但能够提供读书会系统服务的机构凤毛麟角,很多洞察到这一市场的人开始在这一新兴领域试水。当然,各家知识付费和电子书平台也发现了商机。对它们来说,最大的瓶颈是从知识付费产品的“批发思维”(简单的团购年卡模式)转变为基于客户的“需求思维”,通过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和内容算法实现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匹配。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难题,因为企业的阅读需求具有共性,所以企业读书会落地并不是最困难的问题,转变人们的认知才是。

我一直关注的商业运作型读书会、民间公益型读书会和企业读书会就属于读书会的三个不同细分领域,各自的运作模式和定位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下表所示。对于这三类读书会,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基于超过10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我希望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分享自己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于一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三类读书会的区别

img

星系模式指围绕核心人物的松散化运作模式。

同时,通过对于读书会行业的长期观察和大量阅读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我发现现在对读书会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行业还缺乏一定的关注度。读书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参加者和实践者,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者,能够对读书会的存在形式、运营模式、价值定位、发展趋势等进行长期的跟踪、数据的积累、系统的分析和专业的研究,使读书会能够为个体、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章系统分析了个体阅读的现状、阅读的宏观环境、阅读服务行业的发展阶段、读书会的发展历史及当下读书会的三种主要运营模式。从阅读产业到阅读服务行业,从读书会到企业读书会,我们像漏斗一样,逐渐对企业读书会这一新兴领域聚焦,这样更容易帮助读者做好企业读书会。

在实践中,由于定位不明确、需求模糊,在内部运作读书会的企业陆续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我在帮助企业创建读书会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下一章,我们就讲述大家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