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备保障物流系统规划与仿真
- 王铁宁等
- 3759字
- 2022-05-05 20:23:53
2.5.3 装备保障物流系统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
装备保障物流系统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业务评估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两大类。
1.业务评估指标体系
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业务评估是从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因素考虑的,着重于活动和过程与作业目标的角度。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计划制订、合同执行、仓储控制、信息化程度、包装配送、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等,其中计划制订(申请与供应)指标体现了装备维修器材保障部门对器材需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基于训练任务的器材消耗规律的把握,也体现了机关对全军器材库存、订货经费、订货品种的掌握程度。合同执行指标体现了器材订货后供应商的整体供货水平和能力,仓储控制指标体现了器材到货后仓库存储和收发水平及能力,是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因而在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中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另外,物流信息贯穿整个装备保障物流过程中,信息系统在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中起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本节以合同执行、仓储控制、信息化程度为对象阐述装备保障物流系统运作效能的评估指标的建立。
1)合同执行指标体系
合同执行是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一项重要活动,主要解决器材从生产工厂到物流中心的运输配送问题。合同执行是指器材生产工厂按照合同完成器材生产并将器材运输至指定装备保障物流中心的情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指定的时间和最可靠的方式完成器材的生产和供货任务。具体进行分析与评估时,应依据生产与供货活动评估标准,保证器材生产与运输供应数量准确、质量良好、供货及时;要求充分提供并合理利用生产运输资源,以提高合同执行能力;同时,还要满足战时供货与运输要求。因此,合同执行的评估指标应考虑合同完成率、供货准时率、途中缺损率和器材合格率4个方面的因素。
① 合同完成率:指实际完成量与筹措合同规定的器材量的比值,反映了合同执行数量情况。
② 供货准时率:与最短时限运输问题有关。准时运送是器材流转通畅的保证,准时运输率就是对运输供应环节的评估,反映了运输调度的效率。
③ 途中缺损率:体现了器材供应过程的可靠性。显然,避免丢失损坏是用户和运输供货方的共同要求。
④ 器材合格率:体现了器材供应过程的质量状况。该指标可以通过到货器材质量检验得到,反映了合同商器材生产的质量。
2)仓储控制指标体系
仓储控制是指对器材的存储与管理,它包括提供存储和周转器材的一系列保障服务。仓储控制是装备保障物流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担负着器材收发、存储、保养、控制等多项业务职能。结合仓储活动的特点,给出以下量化指标。
(1)收发作业能力因素指标。
① 收发差错率。
式中,出现差错的总量包括因验收不严、责任不明确造成错收、错发的物资总量。
② 库存周转率:评估器材在入库分拣、存货保管、发货配送等环节的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库存周转率在反映器材保障效率及库存占用水平的同时,也反映物流系统的内部运作状况。
式中,期内平均单位库存量是指年初库存量与年末库存量的平均值。
(2)仓库资源利用水平因素指标。
① 设备利用率:反映仓库能力的利用情况,因器材的接收量、存储量、发放量而异。
② 仓容利用率:反映仓库能力的利用情况和仓库规划水平的高低,因器材的性质、保管的设备及器材的放置方式和库存管理方法而异。
(3)仓储质量水平因素指标。
仓储质量是指器材经过仓库存储阶段,使其满足部队需求的程度。反映仓储质量水平的指标主要是器材完好率。
式中,期内损坏、变质的器材总量包括由于保管条件或保管方法不恰当或没有及时进行维护保养或保养不善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器材损失量。
(4)战时保障能力因素指标。
反映仓库战时保障能力的指标是仓库应急保障率,主要反映仓库战备器材保障能力,能否在有限的要求时间内完成所需器材的分拣配送。由于战争是突发的,而且持续时间不能精确把握,因此,必须储备一次作战所需的所有器材,不仅要种类全,而且要分类集装化存储。
3)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是指物流体系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从而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物流信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的功能,而且具有连接整合整个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使其运作效率提高的功能。因此,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建立高效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必要条件。
信息化程度评估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本节从物流系统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安全性3个方面的因素来构建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信息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1)信息技术水平因素指标。
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体系中有很多方面的具体应用,根据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实际情况及其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估。
①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是物流体系信息化水平的基础。衡量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主要考虑其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网络性能水平(网络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等)等方面。
② 信息共享度。
信息的透明共享是判断一个物流系统效益的重要标准。信息共享度是指装备保障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的信息互相传递和共享的程度。具体体现为:可以利用网络直接进行内部各业务网络之间和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并且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各种的信息,如器材库存信息、在途状态信息等。
(2)信息管理水平因素指标。
物流系统信息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及时率和信息传递准确率指标来进行评估。
① 信息传递及时率:反映物流系统内部各个运作环节之间传递信息的及时程度。信息只有按时到达,物流系统的各个运作环节才能及时沟通。
② 信息传递准确率:反映物流系统内部各个运作环节之间传递信息的准确程度。信息传递准确率越高,越容易提高物流系统内部业务流程的效率。
(3)信息安全性因素指标。
信息安全性反映物流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安全程度。信息安全性程度的提高对于物流系统风险的降低、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都有显著的影响。可以通过信息加密技术水平指标进行定性评估。
信息加密技术水平:通过对信息的加密,可以保护信息传递的安全。装备保障中所涉及的信息虽然不如作战信息那样关键,但也有一些信息(如保障时间、保障地点、器材数量等)暗含着某些作战信息。对信息加密后,即使被敌方侦获到信息数据,也由于无密钥而无法知道其中的信息。
2.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1)用户服务水平指标体系
从物流的角度来分析,用户服务是物流系统所有物流活动或物流系统过程的产物。用户服务可以定义为:发生在供应方、需求方及物流服务提供方之间的一个保障过程,这个过程使保障器材和物流服务实现增值,而这种增值意味着供需双方都获得了更多的价值。因此,用户服务水平是衡量物流系统为用户创造时间和空间效应能力和价值的尺度。对用户服务水平的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服务质量因素指标。
部队满意率:部队对器材保障服务质量进行登记,通过对一年的器材保障服务质量进行统计,确定部队的满意程度。该指标是对器材保障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估。
(2)服务可靠性因素指标。
安全交货率:可以通过检查每次交货的质量进行统计。安全交货率满足用户要求,说明器材保障物流系统的运作可靠性强。
(3)应急保障能力因素指标。
应急需求处理时间:指的是对用户应急订货的处理时间,它反映了器材保障服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不同的作战样式需要消耗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不同,如何才能反映应急保障效率水平:只要能够在用户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就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因为对于部队这样特殊的用户,时间就是一切!通过统计应急需求处理时间满足用户需求的次数就可以有效地反映装备保障物流系统应急保障能力。
2)管理水平指标体系
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不仅要在体系内部完成各项物流功能,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活动,将各项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为计划、筹措和采购提供有效支撑。因此,不仅要对装备保障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估,还要对物流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具体包括计划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素质3个方面的因素。
(1)计划管理因素指标。
保障率:指在一定的期间(一年)内,实际完成的器材保障次数占计划内所需的器材保障次数的比例。此项指标反映了装备保障物流系统内部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及计划执行能力。
(2)安全管理因素指标。
安全作业率:对于物流系统的整体运作而言,安全作业是一个基本而又至关重要的管理目标。因此,引入安全作业率指标来反映装备保障物流系统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比较合理的。采用一定期间内物流作业中发生意外的次数来衡量此项指标。
(3)人员素质因素指标。
人员培训比率:通过对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提高领导层的组织管理能力、操作层的技术运用能力。不同层次人员的相应素质提高了,自然而然在管理水平上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进行装备保障物流系统评估研究时,评估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增加、删减或细化,以便找到更适合、更完善的指标体系。
为了能综合评价系统总的效用,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条指标进行量化。常用的系统评价指标量化方法有排队打分法、体操计分法、专家评分法、两两比较法、关联矩阵法等,这些方法能帮助评价者方便地进行指标的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