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闻问切的不藏之秘(全新彩色升级版)
- 来要水 来要良
- 3732字
- 2024-11-28 17:55:32
第一节 望神识病
当我们看到一个精神萎靡的人,就会说这个人身体不好,那么到底是哪个脏器有问题而怎么个不好法呢?这就像掰开一个白菜,要逐一进行分析,直到能看到“白菜心”。那么,我们在望诊的时候都看些什么呢?
其实,中医望诊凝聚了很多古人对疾病观察的心血,是一点一点记录下来、总结下来的精华。从目前的医学角度来看,都是很有研究意义的。望诊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脉络、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的形、色、量等,下面将从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的角度进行阐释,便于大家对望诊有一个总体印象。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故另有专门介绍。
一、整体望诊
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的。
(一)望神
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有些人像生机勃勃的夏天,而有些人像死气沉沉的冬天一样。对人体的这种外在表现进行观察,即所说的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功能状态。
1.神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主要内容
3.表现形式
包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以及神乱。
(1)得神:
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显示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提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失神:
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病至此,已属重病,预后不良。
(4)假神:
是垂危患者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危的预兆,并非佳兆。
望神的表现形式
假神与病情好转的区别在于:假神的出现比较突然,其“好转”与整个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由无神转为有神,是整个病情的好转,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假神之所以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阳虚无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古人比作“残灯复明”“回光反照”。
(5)神乱:
为狭义之神的异常表现,主要包括烦躁不安以及癫、狂、痫等精神失常的表现。
神乱的病因与表现
(二)望形体
望形体即望人体的宏观外貌,是胖胖的呢,还是像麻杆儿一样瘦呢,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
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
胖而食少多为形盛气虚,皮肤白但无光泽,稍微活动活动就气短乏力,精神不振。这类患者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
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没有光泽,有些人还会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三)望姿态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我们通过望姿态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大致情况,如走路肩膀一高一低,就要考虑颈椎病的问题了;走路弯着腰好像要在地上找钱一样,说明此人体寒较重;走路软软的,慢慢悠悠的,当然指的是经常这样的人,说明气血亏虚;然而走路时,踢踢踏踏拖着两条腿如灌铅一样,多见于肾虚和脾虚湿盛之人,其实走路的学问也是很大的,有心者多留意吧。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望姿态,主要是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患者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筋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所致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猝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即心绞痛等心脏病。蹙额捧头,多为头痛。
如患者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患者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二、局部望诊
我们通过望诊想要知道一个人各个脏器的盛衰情况,就要详细学习望局部,或称分部望诊,是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诊断需要,对患者身体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细致地观察。因为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
(一)望头面部
1.望头部
主要是观察头之外形、动态及头发的色泽变化、脱落情况,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2.望面部外形变化
(二)望五官
望五官是对目、鼻、耳、唇、口、齿龈、咽喉等头部器官的望诊。诊察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变。
1.望目
主要是望目的神、色、形、态。
2.望鼻
主要是审察鼻之颜色、外形及其分泌物等变化。
3.望耳
应注意耳的色泽、形态及耳内的情况。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与全身各脏器关系密切,其分布大致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颅在下,臂足在上。
当身体的某些部位有病变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就可能出现充血、变色、丘疹、水疱、脱屑、糜烂或明显的压痛等病理改变,可供诊断时参考。
4.望口与唇
望唇要注意观察口唇的色泽和动态变化。
5.望齿与龈
望齿龈应注意其色泽、形态及润燥的变化。
6.望咽喉
咽喉疾患的症状较多,这里仅介绍可以望见的内容,深部需要喉镜等察看。
(三)望躯体
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胸、腹、腰、背及前后二阴的诊察。
续表
续表
(四)望四肢
四肢,即两条上臂(包括手)和两条大腿、小腿(包括脚)的总称。望四肢主要是诊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态色泽变化。
1.望手足
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经脉。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脉挛急;伸而不屈者,是关节强直。手足抽搐常见于邪热亢盛、肝风内动之痉病;扬手掷足,是内热亢盛,热扰心神。手足振摇不定,是气血俱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表现。四肢肌肉萎缩,多因脾气亏虚、营血不足、四肢失荣之故。足痿不行,称下痿证。胫肿或跗肿指压留痕,都是水肿之征。足膝肿大而股胫瘦削,是鹤膝风。
2.望掌腕
掌心皮肤燥裂,疼痛,迭起脱屑,称鹅掌风。
3.望指趾
手指挛急,不能伸直者,是“鸡爪风”。指趾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便,多系风湿久凝、肝肾亏虚所致。足趾皮肤紫黑,溃流败水,肉色不鲜,味臭痛剧,为脱疽。
(五)望皮肤
1.色泽
皮肤色泽亦可见五色,五色诊亦适用于皮肤望诊。临床常见而又有特殊意义者,为发赤、发黄。
(1)皮肤发赤:
皮肤忽然变红,如染脂涂丹,名曰“丹毒”。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鲜红如云片,往往游走不定,甚者遍身,有些会有疼痛、发热,有些不是很明显。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丹毒”,发于胫踝者称“流火”。丹毒因部位、色泽、原因不同而有多种名称,但诸丹总属心火偏旺,又遇风热恶毒所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加以凉血化瘀其效更佳。
(2)皮肤发黄:
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是黄疸病,分阳黄、阴黄两大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因脾胃为寒湿所困。
2.形态
(1)皮肤虚浮肿胀,按有压痕,多属水湿泛滥;皮肤干瘪枯燥,多为津液耗伤或精血亏损;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鳞甲,称为肌肤甲错,多因瘀血阻滞、肌失所养而致。
(2)痘疮:皮肤起疱,形似豆粒,故名。常伴有外感证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阳斑与阴斑之别;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麻疹、风疹、瘾疹等。
(4)白与水疱:都是高出皮肤的病疹,疱内为水液,白是细小的丘疱疹,而水疱则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5)痈、疽、疔、疖:为发于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诊的外科疮疡疾患。痈、疽、疔、疖的区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