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漫话《医学三字经》
- 衣运玲 姜军作主编
- 3521字
- 2022-04-21 16:42:20
六、金元四大家
迨(dài)东垣 重脾胃
名医李东垣特别注重调理脾胃的功能。
金元时期中医领域有四个重要人物。第一位是李东垣,他是脾胃派,特别重视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有后就有先,先天之本是肾),“本”就是根本的意思。其实这个不难理解,把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转变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再输送到全身,我们才能获得强壮的身体。“有一分胃气,则有一分生机”,说的就是脾胃的重要性。只要还想吃,能吃进去,活着就有希望。
温燥行 升清气
名医李东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温燥的药物,提升脾胃清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身体的脏器也有它们各自的好恶。脾喜欢干燥,讨厌湿乎乎的。脾胃还喜欢甜,是自然香甜,不是人为的香甜,比如超加工的食物(饼干、蛋糕、薯片等)。自然香甜的都有什么呢?比如烤馒头片、大枣、龙眼肉(桂圆)等,这些都是对脾胃有益处的食物。李东垣针对脾胃的好恶,用了很多燥湿的药物健脾胃、升清气,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就是现在大家在药店都能买到的“补中益气丸”。其实古人好的方子,我们一直都在沿用。
虽未醇(chún)亦足贵
虽然不够纯正,也很可贵了。
若河间 专主火
刘河间,提出火热致病的理论。
河间,为古地名,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这个地方也出了一个名医叫刘完素(又称刘河间)。刘老先生认为,人生病都是因为有“火”。不管是风、寒、暑、湿、燥、火这类人体以外的邪气,还是情志、饮食内伤这类内在的因素,在人体内都会转化为“火”。其实,就是内、外邪气导致了气机不畅,气机阻滞的时间久了[就像糟(zāo)粕(pò)沤(òu)久了,就臭了],就变成火热证了。
遵之经 断自我
刘河间的理论遵从了《黄帝内经》,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
刘河间所说的五运六气与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来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介绍的五运六气是什么?
要想说明白,其实有点复杂。我们先从字面上理解,把数字去掉,你看到了什么?“运”和“气”。对了,“运气”!它确实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运气”有关。
“五”指的是天上的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五个星球。五运是指它们在宇宙里规律地运行,会对地球上所有的东西产生影响;“六气”指的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是由地球感应其他天体产生的自然变化。
每个人都会受到这些宇宙因素的影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是说,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五运六气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这些综合起来都会影响我们的“运气”,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我们的生命。所以,只有愚蠢的人才和自然界对着干,聪明的人都知道要顺应自然规律。
情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人的七种情绪。人正常都有七情六欲,正常表达没有问题,就怕过度。《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七情导致人生病的理论,后面再给大家介绍。
一二方 奇而妥
刘河间有一两个方子,很新奇,但又妥帖有效。
其中“六一散”“防风通圣散”虽然用药方法奇特,但还是符合《黄帝内经》原则的,所以,妥妥哒!
这里所说的散剂就是把药加工成干燥的粉末,它是中国古老的药物剂型之一。当然了,中药还有很多其他的剂型,比如我们常见的丸、膏、片……剂型不同,药效会有一定的差异。
“六一散”,是由六份滑石和一份甘草组成的,主要用于暑天清热利湿。甘草大家可能不陌生,滑石其实也很常见。举重运动员上场之前,往手上抹的白色粉末,就有滑石的成分。还有小宝宝用的痱子粉里,也有滑石的成分。
丹溪出 罕与俦(chóu)
朱丹溪的医学理念是同时期的医生难以匹敌的。
刚才讲了两个重要人物,第三个重要人物叫朱丹溪。
其实,他本名叫朱震亨,先是学习儒学,要参加考试去做官的,没成。四十多岁时,家人生病总也治不好,一直陪伴、支持他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最敬重的老师也有重病,他的老师观察他很久,说他适合当医生(他老师是个伯乐),建议他学医,他才开始发奋学医。
老人家是从《黄帝内经》开始学的,很快就小有名气。这一点与其他大多数学医的人不一样,其他人少有研究《黄帝内经》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那么多医生治不好病,教育源头出了问题!而朱震亨并不满足于小有的名气,继续研究《黄帝内经》,因为没有人跟他讨论,他就到处拜名师,其中一个人就是刘河间的徒孙,叫罗知悌。后来,他医术高明到给人治病常常开一次药就好,当时有人称他为“朱一帖”,还有“朱半仙”,是不是很厉害?
因为他住的地方有条漂亮的小河叫丹溪。大家尊敬他,不直接叫他的名字,就称他为“朱丹溪”了。可见,一个人学问大了,有多受人尊重。
阴宜补 阳勿浮
朱丹溪提出补阴敛阳的理论。
他总结了当时三位医学专家(后面告诉大家哪三位)的学术思想,结合《黄帝内经》理论,提出“因病以制方”(个体化治疗),反对当时的“局方”(有什么病就用哪个固定方),并且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
那什么是阴阳呢?
阴阳就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黄帝内经》有“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就是说,阴阳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说明血和气、男和女等的相互关系的。它们互相依托,又不一样。就像自然界的水和火一样,一个冷一个热,一个向下沉静,一个向上燃烧,但它俩不平衡就有灾难了。水太多了就涝了,太少了就旱了。太阳离远了就冷了,离近了就热了。但这一对关系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就要调节身体去适应,才能不生病。
朱丹溪就是把握了这个关键,调节阴阳的平衡。因为他是南方人,南方比北方热吧,阳火较足,而火热容易耗伤阴液,所以,用清热滋阴的药很好。
现在南方还一直讲究煲汤,里面加点儿清热滋阴的中药,是不是影响很大?所以,中医讲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就是说人的体质不一样,治疗方法要不一样;所住的地方环境特点不一样,治疗方法应当不一样;生病和治疗的季节时间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会不一样。明白了吗?不明白的话,后面再继续看,就会明白了。
杂病法 四字求
治疗杂病要从“气、血、痰、郁”四个字入手。
“杂病”是指除伤寒以外的其他疾病,主要是指各种内科疾病。朱丹溪把引起杂病的原因作了划分,分为“气、血、痰、郁”。
气虚用四君子汤。气虚主要表现为乏力,没有力气。黄芪、人参都是补气的药材。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也能补气。
血虚用四物汤。血虚表现为脸、嘴该红的地方不红,发白。可以用大枣煮水喝,也可以用丹参煮水喝。丹参之所以叫丹参,是因为它的根是红色的,有活血补血的作用。中医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的说法。
痰湿用二陈汤。痰湿的人表现为整个人发懒、发沉。这样的人平时就喝点儿陈皮水吧。
气郁用越鞠丸。气郁的人表现为一天到晚唉声叹气,动不动就皱眉头。如果没有药,也可以吃点儿佛手之类的水果。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主张用攻下的方法破除疾病。
第四位重要人物——张子和。张老先生有最强硬的去病三招“汗”(出汗)、“吐”(呕吐)、“下”(排便、排尿),三招用完后,再补人体虚弱的地方。
大家可能有疑问了,我们平时都是热了才出汗,胃难受了才吐,憋不住了才想排便、排尿,现在怎么成了治病的方法了?这就是中医的奇妙之处,利用人体自身的生理反应来解决身体的问题。
比如说,病在皮肤等浅表部位,要发汗。举个例子,受凉后感冒发热,有时候会感觉皮肤疼,这时候邪气就在皮肤,没往身体里面走,一出汗,就把邪气给赶跑了,出汗后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邪气停留于脾胃,要催吐。比如吃进去坏东西,趁它还没有往下走,没被吸收多少,赶紧吐了它。如果邪气停留在肠道,可以用泻下的方法,通过大、小便把邪气排出去。
可见出汗、呕吐、排二便都是祛邪的好方法。其实人体有自我保护的机制,一旦受寒了,就会缩紧身子,减少体表散热,还会打哆嗦,加速产生热量,把寒气赶出去;一旦东西吃不合适,会恶心、呕吐;如果有部分到了肠道里面,就会拉肚子。这些都是人体在自我保护。所以,好医生是帮助身体进行自我修复。该发汗就发汗,该吐就吐,该拉肚子就帮着快点儿拉出去。
中(zhòng)病良 勿太过
用这些攻破的方法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用。
邪气被赶走后,再补足正气,这样邪气就不会再侵犯我们的身体了。说实话,这几招有点儿狠,绝对不能乱用、过度用,不然,会伤人体正气,反而导致其他疾病。
四大家 声名噪
上面说的是金元四大家,名声很响。
考考大家,刚才我们都提到谁了?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张子和。这四个人,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是最晚出生的一个,但他的医学成就是四个人中最大的一位,前面说他总结的三位大家的思想,是哪三位,大家知道了吧。就是李东垣、刘完素、张子和。
这四位大家的医学成就一直影响到现在。
《必读》书 错名号
《医宗必读》把人名弄错了。
明代李中梓写的《医宗必读》,把张子和误以为是张仲景,虽然俩人都姓张,但是张仲景是“医圣”,张子和再厉害也比不过他。所以说,大家千万别马虎,要不就成了“历史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