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只有从心理上关爱老年人,才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采取个人、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应以维持积极情绪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保健和干预措施。

一、自我心理维护途径

1.提升自我保健意识

老年人既要接受衰老的事实,也要积极应对衰老;接受带病生存、正视疾病管理。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对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证实,当人们在面临应激时,如果能够认同并调动起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则会改变结局。

2.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老年人应学会对社会角色转变的自我心理调节,将注意力从痛苦转移到其他方面,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维护技巧。及时发觉情绪变化,并主动进行认知调整。培养多种兴趣,更新知识结构,参加社会活动,建立新的社会交往。在功能良好期继续服务社会,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3.问题应对策略的调整

可采取选择-优化-补偿策略。选择是指随着增龄,个体选择那些能够做好的事情,同时用新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生活表现;优化是指个体越多做其选择的事情,信心随之也就越大;当个体体验的成就感越来越少时,开始采用补偿策略。通过这个对应策略,可以将老年人最有限的精力放在最轻松、最可能成功的选择上。

4.拓宽人际关系资源

有效的社会网络能增强老年人的耐受性及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缓冲各类应激压力,提高老年人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建议老年人要广交朋友,建立良好邻里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友情、帮助和宽慰。有研究调查显示,老龄大学学员入学前后心理状况变化,发现入学前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感到生活单调,1/3以上学员经常有焦虑抑郁和孤独的情绪。通过老龄大学学习,62%的老人不良情绪普遍得到改善。

5.良好生活方式

老年人应尽量避免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而是采取规律起居、适度活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对老年人认知和脑功能整合起着积极作用,坚持有氧锻炼有益于改善脑功能、降低痴呆风险。

二、家庭心理支持措施

建设和谐的婚姻家庭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的重要对策。1997年,第16届国际老年学大会通过的《阿德莱德宣言》就明确指出:“要把注意力放在社会或家庭上,而不仅仅是注重个人,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情况下,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经营和谐夫妻关系

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夫妻间的互敬互爱、相互关心体贴,可以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生活适应能力及对生存意义的认识。

2.构建融洽亲子关系

作为子女,应尽量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在生活细节上关心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让老人感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怀和温暖。代际之间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及兴趣爱好有很多不同,即“代际隔阂”,易产生家庭矛盾。作为老年人,要谅解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性,尽可能帮助子女解决困难,增强亲子间感情纽带。家庭干预策略只能体现在夫妻和亲子关系上,如果丧偶甚至是没有子女,那就只有采取社会心理干预策略。

三、社会心理干预策略

与我国老龄化相应出现的经济状况、养老保险等因素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良好社会心理干预策略对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良好应对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我国各级老龄委、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话题、情感及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文体活动,充实精神生活,使老年人能有机会和场所进行交流沟通,健身娱乐,消除烦恼。各地开办老年人才市场、老年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低龄健康老人将经验和知识提供给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搭建渠道。良好社会网络建设是老年人过上幸福愉快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全国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已经超过了7万所,而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数要达到总老年人口的20%,即约5 000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社会支持网络会对老年人的心身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老年人可能接受了过多的帮助而没有被鼓励自我照料,因此应注意帮助是为了内在功能最大发挥。

2.发挥社区助老功能

社区成为退休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通过组织多种维护身心健康的活动来充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组织郊游、举办舞会和体育比赛等,举办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对社区内孤寡老人进行特殊照护,组织志愿者上门聊天等。社区服务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3.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

借鉴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开展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等相关研究。近些年,国内学者提出五个“老有所为”的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指导老年人做好自我保护、消除应激源、调整期望值、走出情绪低谷,以养成心情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

4.健全死亡教育和安宁缓和医疗

从儿童期开始,全社会开展死亡教育;安宁缓和医疗为预期生存期有限的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消除对死亡的疑虑和恐惧,使其能坦然面对死亡,安然离世(详见第二篇第十一章)。

(西英俊 马辛;刘晓红 毛佩贤 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