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与衰老相关的社会应激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衰老与应激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应激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影响疾病的发展与预后,给个体、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如果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能够及早地识别并有针对性地处理应激因素,将会提升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常见的与衰老相关的社会应激因素如下:

一、社会环境的适应

1.思想与现实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带来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变化。老年人经历多、考虑问题比较稳重与保守,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较慢,处事习惯于用自己过去经历作比较,常产生“今不如夕”的看法。因而思想与现实常发生矛盾冲突,总认为不被社会理解。

2.经济状态

近年的研究显示,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受到收入和生活开支情况的影响。收支平衡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陷于入不敷出困境的老年人要好。另外,月收入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城市或乡村)也存在相关关系,低收入者多分布于农村或低文化水平群体,经济生活上多依赖子女,可获得的社会资源较少;而高收入者多分布于城市或高文化水平人群,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社会资源较多,能够积极主动的规划和改变自身生活方式。因此,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往往越好。

3.环境变化

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环境噪声,交通拥挤,三废的污染等均较敏感而适应能力差。以上诸多情况均可成为社会环境的应激因素。

二、社会角色的转变

人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进入老年期,其身份和角色呈相对衰退性发展,这是很多老年人产生心理不适的重要原因。

1.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

老年人在离、退休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地位下降和职业权力丧失,生活重心也被迫转移到家庭和生活琐事上。许多老年人归因于“自己老了”,不断地否定自我,因而产生心理不平衡。

2.离退休后缺乏“个人支撑点”

老年人如果一直以来将职业作为自我尊严、价值及其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要来源,那么在离、退休之后,原来的“个人支撑点”不复存在,但又没有及时构筑新的个人支撑点,导致心理平衡的破坏、出现消极的情绪体验。

老年人若是对退休有思想准备,接受现实,积极安排新生活,制订退休计划,主动学做些家务,不良情绪就会减少,可以对老年人的角色丧失和获得进行临床评估并给出相应建议。

三、家庭问题的出现

家庭温馨与否对于老年人生活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对老年人较为重要的问题有:配偶关系、子女关系、家庭经济与家庭成员安全等。

1.婚姻质量、丧偶及再婚

在配偶关系中,老年夫妻之间感情融洽和相互照顾是调节生理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基础。

(1)丧偶:

根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丧偶的老人达到4 747.92万,占老年人口的26.89%。2000—2010年,十年间增加了862.34万。丧偶是重大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痛苦会持续6~12个月,大约1年后才会进入较能接受时期。丧偶不仅带来直接痛苦,还会对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如缺乏亲情支持、加剧孤独苦闷感、经济收入下降、缺少生活照顾;表现为兴趣与社交减少,影响食欲及睡眠,而这些又将成为新的应激因素,带来恶性循环。承认和监测哀伤过程,陪伴和适当干预可以避免哀伤过程的延长。

(2)再婚:

丧偶老年人的再婚是正常的愿望和需求,但是我国部分地区残余封建道德观念所导致的社会舆论不利于老年人再婚;家庭经济利益或住房等具体问题也使得家庭成员阻挠老年人再婚;老年人本人也担心社会舆论、婚后感情问题、婚后财产与住房问题、与子女关系等,使再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2.子女赡养与空巢现象

亲子两代人同住,由于阅历不同、思维方法和观点不同,常会发生亲子间矛盾,如有“寄人篱下、家庭保姆”的感受。另外,随着子女长大离开家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2013年,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已经达到2 360万人,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预计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比例将达到90%。空巢老人要经历家庭转型,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整体老年人群,主要以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较低、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强迫及抑郁为表现。

3.其他家庭相关应激因素

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中有健康问题、工作问题、违法问题等,家庭年轻成员先离世,失独是老年期严重的应激因素。失独老人的抑郁程度远高于老年群体。另外,低龄老人在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家务劳动等方面付出的压力较大。

(西英俊 马辛;刘晓红 毛佩贤 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