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脉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笔记:脉为气鼓血动而成,气盛阳旺则数,气虚阳损则迟。迟脉无关脉位沉浅,仅言脉中营血前行动势。笔者所称脉势,不仅指脉率,因为有些脉虽然脉率正常,但营血通过脉管时,似乎前行动力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迟脉,可以考虑使用补气、温阳、行血的药物。而涩脉则是营血通过脉管时,似乎脉管中有“铁锈”附于管壁,血行脉中有不流利之感,既可因气滞血瘀而成,也可由血虚日久凝涩导致。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唯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笔记:迟脉多属气虚甚或是阳虚证,笔者所见,老年气血不足、中年心气受损最为多见。偶尔也有气郁导致的迟脉,缘由气郁不能推动营血前行,此类迟脉往往局限于寸、关、尺的某一部,疏理气机后多能复常。浮而迟者,外感风邪,常为桂枝汤证。沉而迟者,则属里寒,可用附子、吴茱萸等温药行而通之。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软为虚。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笔记:脉率略快于迟者,称为缓,缓脉常兼有柔软无力之感,迟细而难的涩脉,往往由血虚日久导致血流涩滞,临床还可见脉形并不细小,但有涩象,甚至浊、涩同见,看似矛盾,其实浊为痰,涩为瘀,是痰瘀互结的脉象。浮而迟大为虚脉,常人如果平素脾胃偏弱,正常饮食后,右关可呈现虚大脉。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笔记:一般而言,迟脉是阳虚脏病,代谢气化功能降低,气血运化能力衰弱导致痰浊壅滞。这里所讲的痰,除了右关脾胃脉所见之外,更是全身水液代谢不能顺畅而致的病理产物,即广义之痰,所谓怪病多从痰治。一般认为,脉率由心脏搏动而产生,三关至数应当一致,但脉书常分部论之,见古人医案,也有某部脉迟的说法。笔者认为迟数二字,不仅仅是至数,更是指下感觉,即前文所言“脉势”。一般而言,常人脉顺以畅,三关之间,即使有寸大尺小的变化,也是流线型改变,且区别不大,但当出现病理脉象时,三关脉会有明显的区别感,比如,整体脉象迟而缓,但右关滑浊,如物堵脉,此时在病案描述时,就会出现右寸迟关滑浊之语,由此指导用药时,也会有分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