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标准化的室速、室上速导管消融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最新《室上速管理指南》,是继2003年ESC《室上速管理指南》以及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协会(HRS)《成人室上速管理指南》后的重要更新。新指南立足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室上速的药物治疗提出了新观点与新推荐,并进一步细化了室上速在孕产妇、胎儿以及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等不同亚组人群中的治疗。难能可贵的是,指南也对室上速患者的驾驶行为以及竞技运动进行了约束和推荐,反映了目前心律失常领域更加全面、综合的治疗理念。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室上速导管消融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时代的转变,作为治疗室上速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其价值与地位不断提升,新指南也对各类型心律失常提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推荐。去年,我国在室上速的导管消融治疗方面进展颇丰,如我国陈明龙团队系统性总结了右侧旁道的室侧瓣下消融方法,吴书林团队通过对比起搏前后QRS波形态,评估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消融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电生理中心团队也相继提出了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主动脉-二尖瓣结合部相关左侧旁路以及大动脉转位“心室侧”成功消融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等多种复杂室上速的电生理特性。但需注意的是,我们不应满足在疑难复杂病例中一味追求“登峰造极”,而忽略室上速本身复杂的病理生理特性,目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确切折返环路)仍无明确答案,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与此同时,2019年美国心律失常学会联合各大学会颁布了新版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共识中对该类疾病的适应证、消融策略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证。但正如其名,该文件并非管理指南,而属于专家共识范畴。这反映出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尤其是导管消融方面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而多局限在反映专家个人经验的病例系列中。纵观共识,唯一与导管消融直接相关的A级证据推荐为:对植入ICD后首次发作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以降低室速复发或ICD治疗的风险(Ⅱb类推荐)。尽管如此,共识的发布也是对电生理医师提出的要求与期望,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标准、严格的室速导管消融评价方法与体系,这应体现在从患者的临床评估、围术期管理、术后随访等方方面面,而这也是未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管理与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