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桡动脉闭塞相关的病理生理和危险因素

桡动脉插管后早期闭塞的主要机制包括: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局部的高凝状态以及压迫装置所导致的血流下降。作者认为血栓形成是早期RAO的核心机制,并以血栓形成Virchow三联征的三个机制为写作线索,分别针对这三个机制——血管内皮损伤(动脉鞘外径)、血液高凝(抗凝药物剂量)和血流淤滞(非阻断性压迫止血)作为靶点,以及对桡动脉血流干预程度的控制(压迫强度和时长、压迫尺动脉以增加桡动脉血流)作为手段,形成了这一共识文件的逻辑框架,并在充实大量研究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推荐意见或建议。

慢性RAO的机制,主要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对损伤的反应性增生引起的内膜及中膜进行性增厚,往往发生于多次经桡动脉操作。此共识文件对慢性RAO未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RAO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可校正的和不可校正的危险因素两类。不可校正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女性、低体重、糖尿病和种族(南亚起源),以及既往桡动脉操作。

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反复的桡动脉穿刺失败、血管鞘/动脉比值增加、未给予阿司匹林预处理或者未给予血管内抗凝或剂量过低。术后的危险因素包括阻断性的止血压迫和止血压迫时间过长。桡动脉痉挛可进一步使内皮受损恶化,维拉帕米5mg,或者维拉帕米与硝酸甘油100~200mg合用,能有效缓解桡动脉痉挛。穿刺之前皮下给予或者术后止血前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可能减少RAO发生率,但桡动脉痉挛对RAO的影响尚未明确。超声指导可以改善桡动脉置管的成功率,但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是否能够减少RAO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