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一、概述

本病起病急剧、凶险,是我国胆石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道梗阻(胆石、肿瘤、寄生虫、胆管狭窄等)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力迅速增高所致的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感染的菌种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见,其次有克雷伯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二、引起腹痛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起病常急骤,腹痛常最先出现,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黄疸最后出现,为梗阻性黄疸。多数患者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患者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查体发现皮肤、巩膜黄染,上腹或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部分患者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如合并有肝脓肿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有压痛。

根据临床表现中有典型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的三联症,即Charcot征,以及病情发展中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低血压等临床表现,可做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在病史询问中应注意患者有无反复发作病史或曾诊断过胆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尿三胆异常,血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如ALT、AST、γ-GT、ALP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B超、CT检查可见胆囊肿大,胆管有否扩张及结石,ERCP、PTC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肝内、外胆管内的病变。

三、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穿孔

疼痛部位在中上腹或肚脐上方偏右处,呈钝痛、烧灼痛或饥饿痛,疼痛有节律性,常与饮食有关。合并急性穿孔者也可有上腹部急性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查体有上腹部肌紧张和显著压痛体征。往往不易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鉴别,通过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2.急性胆囊炎

疼痛位于右上腹,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发作多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另外,也可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查体墨菲征阳性。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水肿、增厚这一特征性征象。

3.急性胰腺炎

常有胆结石、胆总管结石、酗酒或暴饮暴食的病史。腹痛位于上腹中部,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呈持续性钝痛、刀割痛或绞痛,疼痛剧烈。B超检查可见胰腺弥漫增大,其轮廓及与周围边界模糊不清,有低回声的坏死区。化验示血淀粉酶升高。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压胆管和引流胆道。但在疾病早期,尤其急性单纯性胆管炎病情不太严重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约有75%的患者可获得病情稳定和控制感染。而另25%的患者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并由单纯性胆管炎发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包括解痉镇痛和利胆药物的应用,其中50%硫酸镁溶液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每日3次;胃肠减压也常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和氨苄西林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如有休克存在,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三)手术治疗

如非手术治疗后12~24小时病情无明显改善,应即进行手术。即使休克不易纠正,也应争取手术引流。对病情一开始就较严重,特别是黄疸较深的病例,应及时手术。手术病死率仍高达25%~30%。手术方法应力求简单、有效,主要是胆管切开探查和引流术。应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须放在胆管梗阻的近侧,在梗阻远侧的引流是无效的,病情不能得到缓解。如病情条件允许,还可切除炎症的胆囊,待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再彻底解决胆管内的病变。

(四)内镜下微创治疗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常伴发复杂的肝胆病理改变,传统的急诊手术由于巨大的手术创伤,从而有相当高的手术危险,有时不能一期解决所有的问题,急诊手术只能是做一胆道的引流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微创手术显然要比传统手术的创伤要小得多,从而使其成为一种较有优势的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微创手术引流,渡过难关,以后再经过对胆道系统及肝、胰全面周详的检查与评估,制订出合理的二期手术方案。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和内镜技术的进展,大部分患者可以不必行剖腹手术就能达到引流胆总管的目的。

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治疗指征:①胆管炎病因不明者;②非手术治疗24~36小时无效或病情加重者;③年龄较大,伴发病较多或重,手术麻醉风险较大者;④有多次胆道手术史者。

在急性胆管炎行急诊内镜EST和取石的指征为:①结石嵌顿或胆总管远端结石,不取出无法有效放置鼻胆管引流减压;②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血流动力学及凝血机制变异;③结石较少、较小,1~3枚,直径小于1.0cm,估计易取出。

对重症胆管炎,其肝功能受损明显,凝血机制较差,且乳头充血、水肿明显,原则上不做EST和碎石取石,避免局部创伤,使感染扩散,也可避免EST及取石本身产生的并发症而加重病情。

内镜下微创治疗常用的方法有: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及鼻胆管引流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再插入鼻胆引流管(应使用5~6F有侧孔的聚乙烯导管),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胆道引流效果。梗阻的胆道一旦获得减压,患者的脓毒症即能迅速解除。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内镜鼻胆管引流手术可使患者无需接受外科手术而度过急性期,因而是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在急性期度过以后,可利用鼻胆管引流导管注射造影剂作胆道造影。②经内镜逆行胆管内引流术(ERBD):通过内镜将一根9~12F带有侧孔的内支撑管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胆总管,并超过梗阻部位,支撑管的另一端留在十二指肠腔内。胆汁可以通过该支撑管通畅地流入十二指肠,从而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③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及经内镜碎石、取石术:该方法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效果最好,不但有效地施行了胆道减压,使胆管炎症状迅速缓解,而且通过内镜将结石取出,避免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及危险性。该方法是先经内镜将十二指肠乳头切开,然后经切开的胆总管下端,用气囊导管或Dormia取石篮将结石取出。如胆管内的结石太大,不能从括约肌切开处取出时,可用特制的碎石篮先将结石夹碎,然后再取出。④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本法适用于肝内胆管扩张者,特别适用于肝内阻塞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但因所用导管口径小,胆汁引流有一定阻力,感染病灶的胆汁黏液较多或脓汁较稠,并有胆砂,易于堵塞导管,所以实际效果难于满意。

(窦维佳 秦 明 王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