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B超诊断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腹腔内脏器质性病变或功能紊乱所致,也是腹腔外脏器或全身性疾病的常见表现。腹痛的病因复杂,必须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多方面进行剖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其中,消化系统脏器的病变是引致腹痛最常见的病因,而B超是明确腹痛病因的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B超即二维超声,它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痛苦等优点,易为患者所接受。在对消化系统病变的应用中,它可确定有无腹水、囊肿、胆囊结石、胆管和胰管的阻塞与扩张,肝、胆、胰、脾的肿大和结构异常,故在鉴别腹痛病因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章节主要介绍导致腹痛的消化系疾病的B超表现。

一、肝脏疾病与胆道系统疾病

肝脏疾病与胆系疾病往往引起患者右上腹的疼痛。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有肝癌、肝脓肿、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管癌、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

(一)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可沿用大体病理学的分型法,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纤维化板层型。超声检查是肝癌定位诊断中最简便、易行的首选方法。

1.声像图表现

①随肿块逐渐增大,内部回声由低回声向高回声、混合回声变化,直径< 3cm的肝癌以低回声多见,而较大的肿瘤多呈混合性回声或强回声。肿块周边可有薄的低回声晕。②肿块可大小不一,形态不一,内部回声不一,包膜完整性不一。③弥漫型多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其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粗、增强,其间混以多个细小低回声结节。④肿瘤肝内转移时出现卫星癌结节,门静脉系统、脾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以及肝管、胆管内癌栓,相邻脏器受压变形或移位。⑤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肿块内部或周边有肝动脉血供,也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者,癌栓所在血管内血流信号消失或绕行,癌栓内部有时可检出滋养动脉的血流信号。⑥纤维板层型肝癌的特点为癌块周围高回声纤维膜(图6-24)。

图6-24 原发性肝癌

A.肝内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在肝左叶内可见一个肿块图像,形状欠规则。内部强弱不等,分布不均质,边缘清楚,周围有声晕。B.肝内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呈结节状改变,弥漫性分布。在肝内可见多个肿块图像,形状呈圆形,内部为无回声暗区,周边清楚,壁薄,后方回声增强。

2.鉴别诊断

需与肝转移癌、肝血管瘤、肝脓肿相鉴别。

(1)肝转移癌的特点:

①85%的转移癌为多发结节,呈单个病灶较少,弥漫型者更少,形态不一,内部回声可低可高;②肿块周围往往伴有弱回声晕带,称为“靶环征”或“牛眼征”;③部分结节内部有钙化或囊性病变;④肿块内部及周围滋养血管的检出率极低,罕有门脉血栓(图6-25)。

(2)肝血管瘤的特点:

①多数病灶表现为高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②低回声型少见,表现为内部低回声伴局限高回声边缘;③混合回声型内部高回声和低回声呈不规则混合,边界模糊,可能含有小血管及囊性结构(图6-26)。

(二)肝脓肿

肝脓肿可分为细菌性及阿米巴性两大类。B超检查是诊断肝脓肿最方便、简单而准确的方法,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B超可显示脓肿的范围大小、距体表距离,提供穿刺部位、方向和手术进路。

图6-25 转移性肝癌

A.肝内可见多个肿块图像,大小不等,形状呈圆形,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边缘清楚,周围有声晕,似“靶环征”;B.肝内回声不均,实质回声光点粗强,在肝内可见多个肿块图像,大小不等,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

图6-26 肝血管瘤

肝内回声不均,在肝左叶内可见一个肿块图像,大小约26mm×19mm,形态不规则,内部为强回声,分布不均质,周边清楚,后方回声无变化。

1.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大和压痛。

声像图表现:①肝实质内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占位性病变,单发者多位于肝右叶,大小为0.5~20cm。②早期:病灶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有点状、斑片状粗大回声,呈靶样改变。③脓肿形成期:脓肿液化成为囊性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脓肿壁多数较厚,内壁不光滑呈毛刺状强回声突起是脓肿的重要声像图特征。④吸收恢复期:脓肿壁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边界强回声消失,脓腔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⑤慢性脓肿可有高回声壁,边界清晰,内部多呈低回声。⑥当脓腔内含气体时,多表现为强回声后伴声影及彗星尾征。⑦脓肿早期周边有丰富的血流信号,但液化后囊内及囊壁上多无血流信号。

2.阿米巴性肝脓肿

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超声表现与细菌性肝脓肿的超声表现基本相似,但有以下特点:①脓腔一般较大,多位于肝脏的边缘部,尤多见于肝右叶近膈面;②脓腔内出现细小均匀的低水平回声,而细菌性肝脓肿内部回声从低回声到粗大的块状高回声变化很大;③脓肿后方回声轻度增强;④脓肿壁较不清楚;⑤病变区域肝脏的局部肿大较明显。

3.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肝囊肿、肝癌坏死液化相鉴别。

(1)肝囊肿:

囊肿区为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合并感染的囊肿可见囊腔内有微弱的回声,有时可见腔内有漂浮物征象。

(2)肝癌坏死液化:

液化区多在肝实质团块中央,囊壁厚而不规则,囊腔内囊实混合,囊后回声稍增强或不增强,瘤内及周边实性区血供丰富,高速动脉血流多见。

以上病变虽然声像图有某些差别和特点,但是由于相混淆的情况不少、特异性不高,因此具体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

(三)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出现肝区不适或肝区疼痛,伴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

1.声像图表现

①急性期肝脏可见不同程度肿大,实质回声为均匀密集的点状回声,肝内管状结构显示异常清晰,胆囊腔缩小,胆囊壁毛糙、增厚,出现双边征,体积增大,胆汁透声性减低。②慢性期肝大小正常或右叶稍大,肝实质回声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胆囊壁毛糙、增厚,体积缩小,胆汁透声性减低。③重症肝炎时肝脏体积逐渐缩小,肝实质回声普遍减低,多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汁透声性差常合并腹水。肝内血管走行不清(图6-27)。

图6-27 病毒性肝炎

肝内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肝内管道结构欠清晰,未见明显肿块图像。

2.鉴别诊断

应与均匀性脂肪肝相鉴别,其声像特征为:①肝实质回声增强,肝实质回声强度大于肾实质回声强度;②伴有不同程度的深部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特别是静脉显示不清;③肝脏体积轻中度增大。

(四)胆囊炎

B超检查准确率高、安全、快速、方便且相对价廉,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1.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典型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开始时疼痛局限于上腹剑突下,较轻,呈持续性,以后疼痛逐渐加重,转至右上腹部,常发生于脂肪餐或饱食之后,疼痛可向右肩或肩胛下角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寒战、发热。

(1)声像图特征:

①胆囊体积增大,纵径×横径通常超过9cm×3cm,特别是横径> 4cm是成人胆囊肿大的可靠证据;②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多≥4mm,部分病例出现双层壁征,囊壁毛糙;③胆囊腔内可出现较密集的雾状光点回声或粗大的强回声光斑;④大多数患者出现超声墨菲征阳性,即扫查胆囊区或用探头压迫肿大的胆囊时患者感到明确的触痛;⑤绝大部分病例合并胆囊结石;⑥如果发生胆囊穿孔,可见到胆囊周围积液或胆囊腔内积气。

(2)鉴别诊断:

常需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癌、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2.慢性胆囊炎

多为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80%以上有胆囊结石存在。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性质为钝痛、隐痛或不适。疼痛多位于右上腹部,可放射至肩部和腰背部。B超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图6-28,图6-29)。

图6-28 慢性胆囊炎并沙粒样结石

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稍厚,为0.6cm,毛糙,其内可见数枚米粒大小强回声光点,后方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胆囊内尚可见点片状回声。

图6-29 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

胆囊体积不大,囊壁稍厚,约0.7cm,毛糙,其内可见几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后方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胆囊内尚可见点片状回声。

(1)声像图特征:

①胆囊体积缩小,轮廓模糊;②胆囊壁增厚,多在5mm以上,内壁毛糙,病变显著者出现壁内分层现象,50岁以上妇女常出现胆囊壁钙化;③胆囊透声性差,有沉积状回声,胆泥形成,多有结石。

(2)鉴别诊断:

常需与胆囊癌、慢性胰腺炎(见下述)相鉴别。

(五)胆囊癌

胆囊癌多发生在胆囊底部和颈部,多表现为右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及腰背部放射。大多胆囊癌患者以右上腹疼痛为首发症状。腹部B超对胆囊癌的诊断正确率可达85%~90%,是目前最简便、有效的诊断胆囊癌的检查手段。

1.声像图特征

①隆起型显示为息肉样突入腔内的有回声肿块,表面不规整,肿瘤基底较宽大;②厚壁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肿块为低回声或酷似慢性胆囊炎;③混合型胆囊壁增厚呈波浪形,伴有结节样肿块突入腔内;④实块型表现为整个胆囊腔被肿块填满,肿块与胆囊壁融为一体,无胆汁暗区,肿块呈低回声或有回声,合并有结石时可出现强回声光团并伴有声影。

2.鉴别诊断

常需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癌等相鉴别。

胆管癌:黄疸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且为半数以上患者的首发症状;而胆囊癌的患者黄疸出现较晚,且多先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状。其声像学表现为:①肝门部胆管癌可见肝内胆管普遍性扩张,高回声的不规则肿块堵塞于管腔内,回声不均,胆管壁不整。②中、下段胆管癌可见肝内外胆管均扩张,胆囊肿大,扩张的胆总管内可见结节状或乳头状等回声至高回声堵塞管腔,紧贴管壁,表面回声不均,不伴声影。由于胆管扩张发生在黄疸之前,B超具有诊断早期胆管癌的价值。

(六)胆石症

1.胆囊结石

70%以上的结石者始终无症状,仅在接受超声检查时被发现,部分结石者会发生胆绞痛,部位在上腹剑突下或右上腹、季肋部。

声像图特征:①典型的胆囊结石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点、光团或弧形光带,其后方伴声影,多层属胆固醇性结石;②游离的结石可随体位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③泥沙样结石在胆囊后壁前可见层状小光点或光斑群,回声强弱不等或一致,直径多小于5mm,多不伴声影,属胆色素性结石;④当伴有慢性胆囊炎时,胆囊本身显示不清,也可表现为壁-回声-声影(WES征)和双弧声影(图6-30~图6-32)。

2.胆管结石

(1)声像图特征:

①肝内强回声团块伴后方声影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可靠证据,常多发;②肝外胆管结石典型的表现是胆总管内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胆总管扩张,扩张的胆总管与后方门静脉构成双管征,肝内胆管也普遍扩张(图6-33)。

图6-30 胆囊结石(多发)

胆囊体积不大,囊壁稍厚、毛糙,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后方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胆囊内尚可见点片状回声。

图6-31 胆囊结石

胆囊囊壁稍厚、毛糙,其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后方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胆囊内尚可见点片状回声。

图6-32 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泥沙样)

胆囊体积稍大,呈圆形,囊壁稍厚,为9mm,回声呈三边影,轮廓模糊,其内见一个强回声区,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鉴别诊断:

胆石症常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肾结石等相鉴别。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结合溃疡病史和X线检查可与胆石症相鉴别。

肾结石患者常出现上腹绞痛,多位于肋腹部,向腹股沟、大腿内侧及外生殖器放射,尿常规可检出红细胞。

(七)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妇女,寄生在肠内的蛔虫进入肝外胆管甚至肝内胆管后,引起突发性上腹剑突下持续性绞痛伴阵发性加剧,但腹部体征常阴性。

1.声像图特征

①肝外胆管轻至中度扩张,胆系液性暗区内有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光带(单条蛔虫)或多条平行强回声光带扭曲成团(多条蛔虫),扫查中如见虫体蠕动,有确诊意义;②当蛔虫死后萎缩、解体,呈索条状或短线状回声,并可以此为核心形成结石。

2.鉴别诊断

常需与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胆石症相鉴别。

图6-33 胆总管下段结石

A.左肝内胆管炎症并结石(多发),ST为结石(stone);B.肝切面形态大小正常,左肝内胆管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可见多个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平行管征;C.胆总管下段内可见一个圆形强回声,与增厚的管壁分界清楚,后方伴声影,近端胆管扩张。

(八)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多由胆道机械性梗阻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为结石,其次为胆道狭窄和蛔虫。常引起右上腹疼痛。

1.声像图特征

①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存在;②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③扩张的胆管内除结石外,尚见脓液和坏死组织引起的模糊不清的实质性回声,其间夹杂斑点状强回声。

2.鉴别诊断

常需与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癌相鉴别。

二、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往往引起左上腹的疼痛。引起腹痛的常见的胰腺疾病有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一)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数为突然发病,常在饱餐和饮酒后发生,疼痛常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通常在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

声像图特征:①胰腺弥漫性体积增大,以前后径增加为主。②轻型炎症时,边缘整齐,形态规则;重型时边缘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胰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③水肿型内部回声为均一的低回声,出血坏死型内部呈高低混合回声,有液化和钙化灶。④胰周脂肪膜破坏与积液、小网膜囊积液、胸腔积液、腹水、胰周蜂窝织炎或脓肿。⑤因反射性肠麻痹致胃肠道严重积气。

(二)慢性胰腺炎

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常甚剧烈,多为钻痛或钝痛,多局限在上腹部,放射至右或季肋下,半数以上病例放射至背部。

1.声像图特征

①根据纤维化、萎缩和合并急性炎症的程度,胰腺体积可大可小,可局限性或弥漫性体积增大,晚期体积多缩小,边缘毛糙不规整;②胰腺内部回声粗糙,可见钙化灶;③胰管扩张,可有胰管结石;④因乳头狭窄、管周纤维化,可导致肝内外胆管扩张;⑤胰腺内和胰周可发生假性囊肿,囊壁较厚、不规则,边界模糊,囊内可见弱回声。

2.鉴别诊断

常需与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肠梗阻等相鉴别。

(三)胰腺癌

上腹部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腹痛部位往往较深,患者常不能手指腹痛的确切部位,一般以上腹部最多见。

1.声像图特征

①胰腺局限性肿大常见,全胰腺癌者胰腺呈弥漫性增大。②实质内低回声实性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偶尔有高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肿瘤内有出血、坏死时可出现液性暗区,少见钙化。③肿瘤较小时胰腺轮廓改变不明显,较大时胰腺形态异常、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④可因肿瘤压迫而造成远端胰管扩张;胆总管和肝内胆管扩张;胆囊扩张充满胆泥。⑤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图6-34)。

图6-34 胰腺癌

胰腺形态大小失常,回声不均匀,于胰头见一个大小约25mm×22mm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回声均质。

2.鉴别诊断

常需与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相鉴别。

三、胃肠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胃肠疾病包括胃癌、肠梗阻、肠套叠、大肠癌。由于内镜技术的发展,胃肠镜已成为诊断胃肠疾病的主要方法,超声学检查仅为辅助诊断手段,故仅对胃肠疾病的声像学表现作简单介绍。

(一)胃恶性肿瘤

1.胃癌

腹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初时仅感上腹部不适或隐隐作痛,中晚期胃癌出现上腹痛加重。

(1)声像图特征:

①早期胃癌表现为局部胃壁增厚,回声减弱。②进展期胃癌常见胃壁不规则增厚、隆起,表面不平整,胃壁层次消失,肿块型肿瘤呈低回声结节状或不规则伞状向胃腔内突出;溃疡型病变中央部可见凹陷,凹陷底部不平,凹陷周边不规则隆起;弥漫型胃壁大部分或全部呈弥漫性增厚、隆起,黏膜面不规整,可见局限性强回声斑,胃蠕动消失。

(2)鉴别诊断:

常需与胃溃疡、胃息肉、胃恶性淋巴瘤等相鉴别。

2.胃恶性淋巴瘤

胃恶性淋巴瘤与胃癌临床表现类似,但前者伴有发热,声像图表现虽然有胃壁增厚、僵硬、蠕动减弱,但胃腔无缩小,胃蠕动未完全消失,腹腔内常可探及肿大淋巴结。

(二)肠梗阻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表现为阵发性绞痛,部位多为中腹部。

1.声像图特征

①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小肠内径超过3cm,结肠内径超过5cm,肠腔内积液积气;②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呈较强回声;③机械性肠梗阻伴有肠蠕动增强,麻痹性肠梗阻小肠及结肠均扩张并充盈大量液体,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2.鉴别诊断

常需与肠套叠等相鉴别。

(三)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临床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及腹部包块。

1.声像图特征

①病变横断面表现为“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纵切面呈杯口状回声。②套叠部位以上肠管扩张、积液,肠蠕动可亢进或减弱。

2.鉴别诊断

常需与肠梗阻等相鉴别。

(四)大肠恶性肿瘤

1.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晚期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

(1)声像图特征:

①肠壁局限或环形增厚,出现低回声肿块,表现为“假肾征”或“靶环征”,肿块内部血供异常丰富;②肠腔不规则变窄,可呈线条状或带状改变;③依肿瘤大小及肠腔狭窄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表现。

(2)鉴别诊断:

常需与结肠恶性淋巴瘤、肠套叠、肠炎、克罗恩病等相鉴别。

2.结肠恶性淋巴瘤

以回盲部最多见。临床表现为肠壁增厚或形成较大的肿块,回声低,中心部可见溃疡形成的线状强回声及气体的多重反射回声。

(五)胃肠穿孔

急性胃肠穿孔的患者常突然出现持续性腹部剧烈疼痛,很快扩散到全腹。查体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声像图特征:①穿孔位置附近可见气体强回声,变换体位时可见气体移动现象;②穿孔周围可见少量积液或腹水;③肠蠕动减弱或消失;④部分穿孔被局限者可形成脓肿或炎性肿块声像图。

(六)腹膜转移癌

腹膜转移癌多来源于胃、结肠、胰腺等脏器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胀。

声像图特征:①壁腹膜不规则增厚;②肠间及脏器周围可见游离的液性暗区;③大网膜增厚、粘连,呈大片状低回声,或在强回声的大网膜及肠系膜中出现散在结节状低回声团。

(王树松 姜大磊)